受訪專家:
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教授 陳舜勝
近日,美國福布斯新聞網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在冷凍肉類和魚類表面存活3周以上,這些被汙染的食品或許是部分國家再次暴發疫情的源頭。該研究結果發表在生物學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由來自新加坡和愛爾蘭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研究人員在新加坡超市中選取了500個鮭魚、豬肉、雞肉樣本,並接種了大劑量的新冠病毒,然後將其在3個不同溫度下儲存:4℃、-20℃、-80℃。在1至21天不同的時間點取樣品解凍後,研究人員確定,這三種保存條件下,病毒數量在3周內保持不變。
在這之前,全國已有多地出現進口冷凍肉或海鮮被檢出「新冠陽性」。進入7月以來,福建廈門、遼寧大連、江西萍鄉、重慶沙坪垻區、山東煙臺等地,都在厄瓜多生產的冷凍南美白蝦的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8月12日,深圳龍崗從巴西進口的冷凍雞翅表面樣品中檢出新冠病毒。針對冷凍肉或海鮮頻頻檢測呈陽性,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教授陳舜勝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病毒喜歡陰冷、潮溼的環境。在實驗室環境下,尤其是在0~4℃條件下,病毒更易「存活」,零下20℃條件下病毒可存活數月,零下80℃條件下病毒可存活數年。進口冷凍肉等冷鏈運輸中,冷凍溫度基本為-18℃~-22℃,非常適合病毒長時間生存。第二,肉類加工廠可能是病毒傳播的主要場所。擁擠、通風不良、缺乏個人防護裝備、環境噪音大導致溝通多數靠喊叫,以及與帶病上班工人接觸等,可能都是導致病毒傳播的原因。新加坡研究者猜測,肉類加工廠的工人也可能是病毒傳播的載體,因為他們接觸了之前在其他國家冷凍的受感染肉類,所以,近期世界各地肉類海產品從業人員有超過千人確診感染新冠。第三,銷售環節也可能存在汙染。超市冷庫、冷櫃以及冰鮮銷售區,售貨員和帶病毒消費者接觸,可能使冷凍產品被汙染。而且在大型肉類和水產品市場中,商販會每天將賣剩下的冷凍肉類和水產品放入冰箱中冷藏,次日再拿出來賣,為病毒的存活創造了條件。
既然病毒可以在冷凍肉製品包裝上存活那麼久,那冷凍肉、冷凍海鮮還能吃嗎?答案是,國家檢測合格的可放心食用。目前,我國《肉類加工企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中明確要求,進口畜禽肉類食品應當具備《核酸檢測合格證明》方可入廠。陳舜勝說,如果檢測不合格,市場監管人員肯定不會讓這樣的肉類出現在市場上,這一點大家可以放心。
需要說明的是,核酸陽性≠會傳染人。陳舜勝說,此次研究獲得的新信息證實,新冠病毒雖然可以在特定的溫度下存活,但這並不能證明這是新冠病毒傳播的一種方式,接觸或食用冷凍肉類、魚類而感染病毒的風險最多只是理論上的。世界衛生組織也為此發布了一份關於食品安全與處理的聲明,明確告知「人們通過食品或食品包裝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很小」。
陳舜勝表示,目前來看,凍肉和凍魚不是說絕對不能吃了,但如無必要,建議首選國產的相關產品。如若需要,在接觸、購買、製作冷凍肉製品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去正規超市和市場購買。正規超市出售的冷凍肉一般都經過檢疫,產品能夠溯源,來源地相對清楚,員工防疫措施也比較到位。相反,無人管理的小攤小販就有很多食品安全隱患了。最好不要從不知名的網店上購買冷凍肉製品,或者買前請商家出示產品核酸檢測合格證明。
第二,選購時戴口罩、戴手套。冷凍肉通常都在超市冰鮮區擺放售賣,或者存在冰櫃中自由取放。如果不戴口罩,可能存在氣溶膠傳播。而且人人隨意挑選冷凍肉也不太衛生。選購時,最好戴上一次性手套,買完注意把冷凍肉打包好、套好袋子,不要汙染到蔬菜、水果等其他採購品。
第三,採購回家後立即洗手。不要用手去揉眼睛、摸鼻子和嘴。離開超市後,脫下手套,第一時間消毒洗手。回家後,最好把超市帶回來的生鮮外包裝換掉,原包裝袋丟棄到垃圾桶。按食用份量分割並獨立密封包裝後,再放入冰箱冷凍,再次食用前要徹底加熱。
第四,戴手套處理冷凍肉。為降低風險,處理冷凍肉時最好戴上乾淨的厚手套。切割製作時,也要生熟分開,用專門的切肉板,用完後記得消毒。
第五,不生吃,高溫蒸煮。食物要徹底煮熟、煮透,尤其是生肉、生的水產品一定要徹底加熱,這樣才能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