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水蛭養殖新手而言,一遇到水質指標變差,水體渾濁、發臭、起油膜、飄藍藻等等問題都會焦急萬分。慢慢地,我們開始接觸到一些有關水產養殖必備的基礎知識,如:改底,解毒,肥水,培藻,培菌,菌藻平衡等等等。
當我們養殖池的水出現問題,老師傅們給我們講到的第一句話通常是:你是不是底子壞了?多久沒有改底了?
那什麼是改底呢?在水產養殖中,養殖的池塘經過一段時間飼養大量投餌,剩餘殘餌,動物糞便沉積池底,使底質惡化,產生有害物質,抑制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發育。改底的意思顧名思義應該就是改良池塘底部的意思,讓池塘的底部能夠在適合養殖對象的生存、起到維護水體生物穩定性的營養庫作用。1、改底就是為了池塘底部保持有一定的肥度(不能夠太肥或者太瘦),耗氧量不會太高,避免底泥太瘦水體藻生長不穩定或者避免底泥太肥耗氧量太高而水質惡化。2、改底就是為了池塘底部的有機物,其微生物的代謝結果不會導致底部pH太過分高或者底,偏離養殖對象的生存條件、不會導致水體亞硝酸鹽、氨氮太高、溶解氧太低(底部耗氧量太大的結果)。3、改底就是為了池塘底部不會存儲大量的有害物質(或者氣體),避免氣壓變化底水上湧出現大量死亡,也避免給水質忽然惡化埋下伏筆。
在水蛭幼苗期我們一般比較少用藥物,多用一些生物製劑來改良底部,如:芽胞桿菌、鏈球菌等等。
但當水質已經嚴重變壞,我們需要快速起效時,新手往住會用到一種叫過硫的藥劑。然而過硫雖神,也不是隨便就能用好的,整理了一下我們水蛭養殖群裡面群友分享的心得!
1.我們選擇改底藥時儘量先看看裡面的藥物情況,不要看它標的含量,藥物顆粒成粉紅色不規則小顆粒基本可以定性為含「鉀」,過硫有效成分超過25%。
2.過硫藥片直接扔在底部,不是衝水潑灑。因為殺菌主要作用在底部,針對的是有害厭氧菌,對上層有益菌作用不大。
3.水蛭養殖用過硫底改還是儘量選30%左右含量最佳
下圖是單過硫,呈粉色。
一般我們買到的是泡騰片,白色顆粒。市面上假貨特別多,所以我整理了網上的一些辨認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ph值分辯法
過硫酸氫鉀為酸性物質,一般產品溶於水後呈酸性,且過硫酸氫鉀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揮較好作用,而亞氯酸鈉為鹼性物質。
取產品1g,片劑碾碎,粉劑直接放入100ml水中,攪拌溶解後用PH試紙或PH計檢測。
真品過硫酸氫鉀產品一般PH<5,PH>5則說明產品為亞氯酸鈉或其他鹼性氧化物。當然也有可能公司有特殊配方,產品的PH值不一定小於5,但一定會呈現酸性。
黑泥氧化辨別法
1、取適量汙泥和汙水放在燒杯中,放入待鑑定品,過兩個小時後觀察:如果水澄清,汙泥表面氧化層平整板結,則一般為假貨;如果水色清但稍帶混濁(懸浮的小有機顆粒),底泥表面疏鬆不平形成氧化層(象蚯蚓拱過的一樣)則一般為正品。
2、汙泥被氧化的面積越大,並不代表一定是複合過硫酸氫鉀!實際上在一般的壓片中只要加入5%左右的亞氯酸鈉,其氧化底泥的效果非常明顯,比50%的複合過硫酸氫鉀還要明顯。
3、如果簡單的試驗持續5天以上,水清同時杯避也清爽的一般為真品過硫酸氫鉀。
產品氣味辨別法
開袋後聞袋中空氣味道,如氯味過重,則說明有可能含氯製劑成分。但是中低含量的真品片劑,因為其中有元明粉,如果水分沒控制好,那麼有可能帶有一定的氯味,不過真品開袋後,一般氯味不持久,如果氯味持久的則一定是含有氯製劑。亞氯酸鈉產品無氣味,所以此方法不能排除含亞氯酸鈉產品。
產品外觀辨別法
單過硫酸氫鉀幾乎不能含有水分,多以粉末形式或直接壓片,或造不規則顆粒。一般無法進行溼法生產造規則球形顆粒。單過硫酸氫鉀產品如為溼法生產的球形顆粒則一般多為假貨。首先從產品外觀上排除規則球形顆粒產品
泥皮辨別法
確認池塘底部有青苔泥皮時,按說明用量或適當加量撒入產品,如有泥皮浮出水面,且一般為真品,如無泥皮或很少泥皮則可能為假貨或低含量之產品。真品過硫酸氫鉀對底泥有非常明顯的疏鬆作用。還要考慮使用量的問題,即使為真品,使用量過小,可能浮起的泥皮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