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大家可能和小編一樣,經常會在媒體聽到一種叫「可自我修復」的技術,也就是說,某種材料物質受損時「可自我修復」。這方面聽得最多的是屏幕,屏幕刮傷後,可自我修復復原。以前聽到這種消息,總感覺不靠譜、很懸,忽悠的成分居大。
但是近日還真出了一個小編個人認為這方面比較靠譜的案例,賓夕法尼亞大學GRASP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正研究由冰製造「可自我修復」的機器人。
首先要理解他們的研究出發點和動機,主要是為探索其它星球時用的。因為如果用傳統的全機械機器人,需要很多零件,而機器人有可能會壞,那麼修理就需要更換零件,而將來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可能無法攜帶足夠的零件,在這些零件又遠在地球上,這就麻煩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如果可以找到一個可就地取材,或者這種材料很容易加工製作,有一定 的「可自我修復」性,那就好了。 研究人員最終認為冰是一種很好的材料,因為它存在於大多數行星上,也可以很容易的人工製造。
用冰製造機器人的部件的一大優勢是,它很容易通過加熱進行修改,並且可以切割和雕刻。當然不是所有的機器人零件都能用冰製造的,比如電池和電子組件,冰只能做製造機器人的一部分材料。
另外,用冰製造機器人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具有很強的「可修復」性,這個大家好理解。當然冰是沒有意識的,是無法完全「自我修復」的,為了實現這一點,還需要這種機器人內部還有其它的部件、探測器等等,偵測到自身由冰建造的部件受損時,可主動採取措施「可自我修復」。
目前,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冰機器人」(IceBot)的驗證概念,設想用於南極探險,重量為6.3公斤。該機器人是手工製造的,用來驗證它可以在環境中移動,而不會在室溫下立即分解。
科學家們表示,在創造出能夠真正能夠自我重新配置、複製或「自我修復」的機器人之前,還有很多研究要做。
小編認為這種「可自我修復」的機器人的思路還比較靠譜,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