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研發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

2020-08-03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發一種生物合成蛋白材料,通過強化串聯重複多肽的癒合性能,成功解決了自修復軟材料目前的局限性。該研究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得重要應用,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自修復材料是一類擁有結構上具有自癒合能力的智能材料。近年來,人工合成的自修復生物材料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關注,其靈感來自於在受傷後能自我修復的生物系統。

目前,科學家合作研發一種高強度合成蛋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自我修復微觀和宏觀的機械損傷,完全恢復其結構和性能,並且具有可編程的癒合特性。這種癒合性能為生物啟發性材料設計提供了新的機會,並解決了目前用於軟機器人和個人防護設備的自修復材料的局限性。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德米雷爾教授說,我們改變了章魚觸手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以便將材料的自我修復能力發揮到極致。在自然界中,自我修復需要很長時間,例如24小時。現在,我們將修復過程縮短到1秒鐘。

研究團隊主要成員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阿布頓·佩納-弗朗切斯博士解釋道,章魚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癒合,因為其觸手中的蛋白質分子只是簡單地交織在一起。而在實驗室開發的材料中,我們改變了分子的納米結構,使它們相互連接。這些材料經過系統優化,以改善其氫鍵結合的納米結構和網絡形態,具有可編程的癒合特性(癒合1秒後強度為2至23MPa),癒合速度和強度均超過其他天然與合成軟材料幾個數量級。

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的梅廷·西蒂教授帶領其團隊研究了如何在軟體機器人中使用這種自修復軟材料。研究人員設計並製造了一種氣動軟促動器,並構建軟夾持器,這是軟機器人技術在食品、製藥、包裝和零售行業中很有希望的應用。此外,生物合成蛋白材料還提供了一個有前途的平臺,可以使軟機器人更接近於模擬複雜的生物系統,並為多功能軟機器人提供了廣闊的設計空間。

總編輯圈點

人的皮膚被劃傷後,傷口過一段時間會自動癒合。如果用來製造各種產品、設備的材料,也可以在磨損、開裂之後實現自動修復,豈不是可以延長它們的壽命,並保證其性能的穩定?於是乎,自修復材料模仿生物體損傷癒合的原理應運而生。上述最新研究便是從章魚觸手中獲得啟發。自修復材料既可以通過加熱的方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在材料內部分散或複合一些功能性物質來實現。該研究更偏向於後者,其研究成果將在智能軟機器人領域大有用武之地。

相關焦點

  • 德美研發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
    ,通過強化串聯重複多肽的癒合性能,成功解決了自修復軟材料目前的局限性。  自修復材料是一類擁有結構上具有自癒合能力的智能材料。近年來,人工合成的自修復生物材料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關注,其靈感來自於在受傷後能自我修復的生物系統。
  • 【行業動態】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得重要應用
    【行業動態】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得重要應用 2020-08-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
    文 | 財聯社 黃君芝近期,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統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Intelligent Systems)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科學家們聯合研發了一種生物合成蛋白材料,通過增強串聯重複多肽的癒合性能
  • 華諾生物:研發自修復水凝膠材料,滿足創傷修復領域醫械耗材需求
    正是基於人體創傷修復和器官修復再生這一臨床重大需求,王華楠博士在2017年創立了華諾生物,專注於植入性生物醫用材料類醫械耗材的研發、生產、推廣和銷售。作為一種新型生物材料,水凝膠在人體組織和器官修復損傷方面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 我國生物材料研究面臨突破的若干新領域
    中國自70年代開始生物材料研究,迄今已有近40年的研究和發展沉澱,特別是在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各類科技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支持下,現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並在組織誘導材料、納米生物材料、鈣磷(矽)生物材料、生物礦化與自組裝、生物活性塗層、藥物控釋材料與系統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創傷修復生物材料產品行業研究:進口廠商佔據中高端市場
    創傷修復產品為生物醫用材料的重要分支領域生物醫用材料應用範圍廣泛,當前最熱門的應用領域為骨科、心腦血管、口腔與眼科和創傷修復四大領域。創傷修復生物材料主要用於創傷預防、護理、止血、治療、修復等領域。我國每年因創傷就醫患者數高達6200萬人次,其中致死人數達70~80萬。創傷修復產品有著巨大的臨床需求。2.
  • 生物陶瓷可誘導骨組織生成 開拓生物材料發展新途徑
    張興棟和他的團隊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率先研發出生物活性陶瓷及塗層等。上世紀90年代,他又首創迄今國際唯一的骨誘導人工骨並應用於臨床。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這一顛覆性概念。這一概念賦予材料誘導組織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途徑。  體外培養組織技術由於缺乏人體神經和體液系統的控制,應用中可能出現風險。
  • 王遠亮——重慶大學——組織工程與生物材料研發
    所在院校: 重慶大學       所在院系: 生物工程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 研究領域: 組織工程與生物材料研發
  • 德美新冠疫苗研發項目取得進展
    2020-11-10 15:06:33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柏林記者張毅榮、駐華盛頓記者譚晶晶報導: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9日發表聯合聲明說,3期臨床試驗的中期分析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候選新冠疫苗有效性超過
  • 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解析生物材料體內免疫應答
    2016年,業界某巨頭公司大量疝修復補片產品因考慮到復發率或再次手術率高等因素被其安全團隊召回1。因此,生物材料的臨床前安全評估和臨床監測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檢測生物材料的檢測方法大多是體外實驗不能精準模擬體內複雜的環境;或是聚焦於局部免疫反應而缺乏對全身系統性免疫的評估,因此未能準確評估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不能有效預測和規避不良後果。
  • 生物材料應重點關注生物相容性
    各種人工生物材料,包括人工導尿管、人工體腔引流管、人工靜脈導管、人工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管、人工器官插管、人工心臟瓣膜、人工骨、人工聲帶等被廣泛使用。 生物材料是一種能對機體的細胞、組織和器官進行診斷、治療、替代、修復、誘導、再生或增進其功能的特殊的功能材料。
  • 一項目有望解決中樞神經損傷修復世界難題
    膠東在線10月12日訊(通訊員 郭傳義 朱先俊) 日前,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立項項目相繼公布,煙臺正海生物科技公司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和「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兩項重點專項領域獲批三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創一次性斬獲多項國家重大專項記錄。
  • 德美新冠疫苗研發項目取得進展:一款疫苗有效性超過90%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綜合新華社駐柏林記者張毅榮、駐華盛頓記者譚晶晶報導: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9日發表聯合聲明說,3期臨床試驗的中期分析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合作研發的一款候選新冠疫苗有效性超過90%。
  • 「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組織器官修復替代」重點專項2016年度申報指南
    關鍵核心技術2.1 個性化植、介入器械的快速成型及生物3D列印技術2.1.1 個性化植、介入器械的快速成型與3D列印研究內容:研究不含活體細胞的生物相容個性化骨、牙、關節、心血管系統和其他軟組織植入器械的快速成型製造(CAD/CAM)及3D列印設備、原材料、軟體及其集成;研究具有生物功能的3D列印構架設計、原材料研發、設備及其集成;制定設備及相關製品標準等
  • 起底快速止血神奇膠水背後的「黑科技」—新聞—科學網
    華東理工大學朱麟勇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醫學院歐陽宏偉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發一種能夠在數秒內完全止住大動脈損傷和心臟穿透傷大出血的仿生水凝膠材料
  • 德美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三期試驗最終有效率達95%
    (抗擊新冠肺炎)德美共同研發的新冠疫苗三期試驗最終有效率達95%中新社柏林11月18日電 (記者 彭大偉)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和美國輝瑞公司18日宣布,其共同研發的新冠mRNA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有效性分析得出的最終結果顯示
  • 德美藥企宣布其聯合研發的mRNA疫苗三期試驗有效率達90%
    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和美國輝瑞公司9日宣布,其聯合研發的新冠mRNA疫苗三期臨床試驗初步結果顯示,該疫苗在預防健康受試者感染新冠病毒上有效率超過生物新技術公司(BioNTech)是一家位於德國美因茨的下一代免疫治療公司,致力於開創性研發癌症和其它重症的新型治療藥物。2020年3月輝瑞和生物新技術公司開始合作研發基於mRNA的新冠病毒疫苗。兩家企業當天在聲明中表示,獲得上述三期試驗結果的是代號為BNT162b2的候選疫苗,其三期試驗始於7月27日,截至目前共有43538名受試者參與試驗。
  • 世界難題中樞神經修復項目在煙臺啟動
    ,中樞神經修復難上加難,全球尚無相關產品問世。10月10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脊髓損傷及腦損傷再生修復生物材料產品的研發」在煙臺開發區啟動,這一世界性難題有望像冰山一樣融化。    據了解,該項目由煙臺正海生物牽頭,聯合國內8家知名科研單位協同創新。主攻以生物再生材料為核心重建神經再生微環境的關鍵技術產品研究,引導神經幹細胞向神經元分化,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 生物自修復混凝土是什麼黑科技?
    還有學者嘗試在混凝土中摻入特殊的活性無機料和有機化合物,依靠它們自身的化學反應使混凝土裂紋自我修復、鈍化(物化性質趨於穩定,變得不易與外界發生反應)。2016年初,荷蘭德爾福特大學的微生物學家 Henk Jonkers研發了一種生物自我修復的混凝土,可以用微生物對混凝土的裂縫進行修補。
  • 堪比生物組織的多功能自修復水凝膠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化學家Luke Connal解釋說:「採用我們在水凝膠中添加的特殊化學物質,它可以像人類的皮膚一樣自我修復。水凝膠柔軟易碎,但我們的材料如此堅固,可以承拉重物,可以像人體肌肉一樣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