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鞭毛也有大大的作為

2021-01-17 鯤鵬駒的奇思怪談

繼上期空山君給小夥伴們帶來的關於槍械原理的第二期後,本期百科轉載十四我們迎來了新的小夥伴「肅霜」小姐姐。作為本主題內容的上半部分,文章介紹鞭毛的結構與分類,重點闡明鞭毛對於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功能。內容充實,圖文並茂,清晰易懂。最後歡迎其他小夥伴們多多來稿。


起鞭毛/纖毛 (Flagella/cilia)大家首先會想到什麼呢?是不是長在大腸桿菌上的那根長長的尾巴,像下圖這樣一搖一擺的幫助細菌遊動(圖1)?Bingo!答對了一半。只不過這只是原核生物中存在的一類鞭毛,其他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還有多種多樣形態、種類的鞭毛,並行使種類繁多的功能。不妨大家就跟我來了解一下鞭毛/纖毛的前世今生吧!


圖1:圖示大腸桿菌(E. coli)尾巴狀的鞭毛正在遊泳(圖片來自網絡)


開篇之初,我們首先來說說鞭毛/纖毛的共性和區別,這是很多小夥伴們詢問過我的問題。通常意義上說,這兩個概念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稱謂,在多數情況下兩者也是可以互換的。但從本質上講,根據物種、細胞類型以及鞭毛/纖毛個數和長短的不同,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鞭毛可以分為細菌鞭毛,古細菌鞭毛以及真核鞭毛。而纖毛只存在於真核生物中,又可以進一步分為初級/不動纖毛(Primary/non-motile cilia)和動態纖毛(Motile cilia)。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後面再做詳細討論。真核生物中鞭毛和纖毛的區別通常是按照習慣將長一些的稱之為鞭毛,而將長度短一些的稱之為纖毛,通常每個細胞上鞭毛的數量也少一些(1-8根),每個細胞上纖毛數量可達數百根之多。

鞭毛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其結構以及動力學原理。原核生物的鞭毛是由鞭毛蛋白(Flagellin)組成的蛋白纖絲跟基部的一系列複雜結構相連的複合體(圖2),它的運動是通過質子泵在周質(Periplasm)和胞質間產生的質子濃度梯度提供的動力所驅動的。由於質子泵的運動方式是旋轉進行的,因此鞭毛也是作旋轉運動。


圖2:原核生物鞭毛結構(圖片來自網絡)


下面讓我們來探討鞭毛/纖毛的顯微結構。真核生物的鞭毛/纖毛是基於微管的結構,並且通過基體(Basal body)或中心體(Centrioles)錨定到細胞膜上。鞭毛/纖毛是由9根成對微管(Doublet microtubule)成圓柱狀排列外加中間一對單微管(Single microtubule)組成的「9+2」布局(圖3)。


圖3:真核生物鞭毛/纖毛的結構


在彼此相鄰的兩根微管間均勻分布著稱之為動力蛋白(Dynein)的馬達蛋白,這些馬達蛋白的一端是固定在微管上的,而另一端可以在相鄰的微管上滑動,當然滑動的過程是需要消耗ATP提供能量的。當多個馬達蛋白在同一時間以不同程度的位移在微管上滑動時產生的力就可以使得鞭毛/纖毛彎曲,而不同形式的彎曲會形成不同的鞭毛/纖毛運動模式,通常情況下有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一種是螺旋漿形式的運動方式,一般為鞭毛所利用,另外一種是來回搏動的運動方式,一般存在於纖毛中(圖4)。

     

圖4:鞭毛/纖毛的兩種運動方式


由於原核生物鞭毛結構的特殊性和功能的單一性,因此以下只針對真核生物的鞭毛/纖毛做介紹。首先從鞭毛說起,從定義上講鞭毛是從細胞膜上延伸出來的頭髮絲狀的結構,可以用來幫助細胞遊動。例如,在池塘、湖泊隨處可見的綠藻頭上就有兩根長長的鞭毛,可以通過不同的擺動方式使細胞前後遊動(圖5a);大家並不陌生的精子,也有一條長尾巴(圖5b);腸道內的寄生鞭毛蟲(Giardia),更是有八根鞭毛從錨定在細胞深處的基體延伸出來(圖5c);還有可以導致人類睡美人病的寄生蟲——錐蟲,在末端長有一根長長的鞭毛,使其可在血液中暢遊(圖5d)。由於鞭毛具有可以擺動的特性,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鞭毛和細胞遊動、細胞進食、細胞繁殖以及快速移動經過細胞表面的物質的能力所聯繫起來。


圖5:不同形態的鞭毛(圖片整理自網絡)


說完了鞭毛該輪到纖毛了。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纖毛可以分為兩類:動態纖毛和初級纖毛。動態纖毛跟鞭毛一樣是可以來回擺動的,但是每個細胞上纖毛的數目要比鞭毛多的多,可達數百根之多。動態纖毛的功能可以幫助細胞遊動,例如渾身被纖毛覆蓋的草履蟲(圖6a);也可以移動細胞外表面的液體,例如呼吸道表面的纖毛可以移動被痰液包裹住的顆粒物質到喉嚨並排出體外(圖6b&c),輸卵管表面的排布的纖毛可以移動卵子到子宮。


圖6 a 草履蟲 b 肺部呼吸上皮細胞纖毛 c圖示動態纖毛正在移動粘液到咽喉部


而不同於其它類型的纖毛或鞭毛只在特定的細胞或單細胞生物中存在,初級纖毛幾乎存在於動物的每一個細胞上,例如上皮細胞,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雖然初級纖毛在1898年就已經被發現了,但在其被發現後的一個世紀裡一直被忽視,僅僅被認為是一個沒有退化的細胞器,並沒有什麼重要的功能。直到近二三十年來,其才獲得生物學家的廣泛重視,而對其功能的研究才取得巨大的進展。現有研究表明,初級纖毛作為細胞的「天線」可以感受細胞外環境中的信號。此外,也是細胞信號中心處理各種信號通路以調控細胞的增殖和胚胎發育。在感受器官中也存在特異的初級纖毛,例如感光細胞中的連接纖毛可以感受光,嗅覺纖毛還可以感受氣味。 


現在你是否對細胞的「天線」結構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行使功能的問題感興趣了呢?由於文本長度關係,且聽下回分解~~


個人簡介

肅霜,在生物的船上已經飄蕩十二載,高中課堂上生物老師用信使RNA和核糖體模型演繹蛋白質翻譯那栩栩如生的場景是我決定上船的引子;這期間,良師益友的諄諄教導,新知識的醍醐灌頂以及被虐千遍仍如初戀以待的科學研究使我始終堅定的航行在生物的海洋上。作為一個對細胞生物學還算得上有一定了解的航行者,也決定寫寫科普文,介紹一下這個在微觀中隱藏的大世界。


相關內容:

百科轉載十三《槍林彈雨--從10發/分鐘到1000發/分鐘(中)》

百科轉載十二《香菜--愛之深恨之切》

百科轉載十一《海上棺槨——戰列艦(下)》

百科轉載十《"強肉弱食"——蛔蟲》

百科轉載九《海上堡壘——戰列艦(中)》

百科轉載八《奧氏體——且看我「混合物」之逆襲》

百科轉載七《零基礎品酒全解析》

百科轉載六《弗張牙,然舞爪》

百科轉載五《看鳥槍如何換炮——火槍的三段變身(上)》

鯤鵬駒百科八《論高科技我獨服原子筆》

鯤鵬駒百科六《彈道飛彈與攔截系統 》

鯤鵬駒百科五《稀有氣體、惰性氣體、貴族氣體與單原子氣態元素》

鯤鵬駒百科四《《長城》饕餮與爬行綱 》


歡迎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關注「鯤鵬駒的奇思怪談」!

相關焦點

  • 細菌鞭毛的負染色方法
    細菌作為原核生物沒有特定的細胞核,它的遺傳物質散落在細胞質中,基本的細胞結構還有細胞膜、細胞壁。鞭毛是某些細菌特有的運動器官,細菌可以通過調整鞭毛的旋轉方向來改變運動狀態。細菌的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於細菌細胞外,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在做電鏡實驗時,鞭毛由於反差弱,可視化往往需要藉助負染色。負染之後的鞭毛結構在深色背景下呈陰性反差,結構清晰可見。
  • 魚病知識:認識細菌鞭毛
    鞭毛的表達需要超過40個基因的參與,其合成和工作是一個非常耗能的過程,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有關細菌鞭毛的知識。本文主要參考以下兩篇文章:鞭毛的直徑約20nm,一般長5~20μm,細菌的鞭毛是從菌體伸出的細長的絲狀物,它既是一個馬達器官,又是一個蛋白質轉運/組裝裝置。
  • 鞭毛停擺賦予細菌駕駛能力
    有一種海洋細菌只有一根剛性的鞭毛,通過鞭毛旋轉推進菌體細胞向前運動。最新發現的轉向機制解釋了這種細菌怎樣控制運動方向。如果一根鋼管出現受力後變彎的情況,工程師會認為這是失敗的產品。但細菌完成一次成功的轉向正是依賴於鞭毛的這種機械特性——彈性材料在受到壓力時變彎。像大腸桿菌這樣的多鞭毛細菌轉向的時候,會從一束旋轉的鞭毛中釋放一根,鞭毛展開使菌體翻轉朝向新的方向。
  • 小小的身體有大大的能量:高通驍龍888晶片現場實拍
    作為驍龍 8 系列最新產品,驍龍 888 集成高通第三代 5G 數據機及射頻系統——驍龍 X60,支持全球毫米波和 Sub-6GHz 全部主要頻段,以及 5G 載波聚合、全球多 SIM 卡功能、獨立(SA)和非獨立(NSA)組網模式以及動態頻譜共享(DSS)。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細菌鞭毛轉向調控非平衡因素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袁軍華、張榕京課題組在細菌運動行為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發現細菌鞭毛轉向別構調控中的非平衡因素
  • 北大白凡課題組關於細菌鞭毛組裝過程的動態研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單細胞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極生鞭毛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了其鞭毛的生長過程。該研究發現,溶藻弧菌鞭毛的生長速率與其鞭毛的長度有著明顯的相關性,並提出了相關的數學模型闡釋實驗結果。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細菌通過鞭毛的旋轉進行遊動。
  • 小小的書包 大大的學問 春暉小學開展爭做「書包整理小達人」活動
    小小的書包,承載著童年無限的想像力,也承載著孩子們小小的責任。看!在輔導員的指導下,同學們認真的學習整理書包的方法,了解整理技巧。小小的書包,大大的學問。它是隊員們學習成長的好夥伴,這裡裝載的不僅僅是書本,更是春暉隊員們的快樂、自信和夢想。  隊員們加油吧,期待你們更好的表現,做更美的自己!
  • Science:大自然如何設計原始的細菌鞭毛
    細菌鞭毛結構。2017年4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某些菌體上附有細長並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少則1-2根,多則可達數百根。這些絲狀物稱為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菌體若干倍。細菌的鞭毛自細胞膜長出,游離於細菌細胞外,由遠端的鞭毛絲、近端的鞭毛鉤和埋置在細胞壁和細胞膜中的基體組成。
  • Trends in genetics:飢餓下細菌的鞭毛將消失
    細菌鞭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益的,但當能量來源較低時,它會成為一種負擔,因為它是為運動所需的非常昂貴組裝和能量。最近的電子冷凍斷層掃描和實時螢光顯微鏡研究表明,細菌可以在飢餓狀態下以程序化的方式去除鞭毛。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大腸桿菌周生鞭毛生長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鞭毛的組裝過程。該研究發現,同一長度的大腸桿菌鞭毛,其生長速率會呈現較大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於鞭毛組裝過程中的停滯。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數學模型,論文揭示了大腸桿菌胞質內鞭毛亞基蛋白的供應不足會引起鞭毛生長過程中的停滯,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 Nature:細菌鞭毛改變轉動方向的本領
    菌鞭毛細絲的轉動是細菌運動的原因。轉動的方向決定細菌是會平穩向前運動還是會改變其運動軌跡。鞭毛「馬達」向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驅動這種轉動,轉動方向由鞭毛開關複合物調控。它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種被稱為FliG的環狀蛋白)施加使該「馬達」能夠切換方向的扭動運動或扭矩——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本領,因為鞭毛以每秒幾百轉的速度轉動,但能夠在不到一毫秒時間內逆轉方向。現在,FIiG的全長度結構已被確定,在轉動方向的切換中所涉及的構形變化也被識別了出來。
  • 科學家發現男性精子鞭毛形態異常及男性不育相關基因突變
    其中,精子鞭毛的多發形態異常(MMAF)包括捲曲、彎曲、不規則、短或/和缺失,以及超微結構缺陷。這些因素能導致精子形態異常和活力降低。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研究人員發現男性精子鞭毛多發形態異常相關基因突變,文章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 共生腸道細菌的鞭毛激活TLR5以調控肝臟脂代謝
    腸道微生物組被發現與甘油三酯和HDL-C在體內的變化有關,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各種體內和體外模型來揭示HFD誘導HDL-C水平的獨特機制:HFD有利於小鼠鞭毛細菌的生長,促進小鼠肝臟中鞭毛蛋白含量和HDL-C水平升高;鞭毛蛋白激活肝細胞表面的TLR5促進ApoA1的產生,因此,肝TLR5或可作為升高HDL-C水平的治療靶點。
  • Cell | 細菌鞭毛馬達「定子」單元的分子機制
    大多數細菌通過鞭毛的旋轉來驅使自身的運動。細菌的鞭毛通常由一根長長的纖維---作為驅動的「螺旋槳」; 一個鉤子---作為連接結構;和一個嵌入在細胞膜的馬達組成。細菌鞭毛的結構剖面示意圖近日,哥本哈根大學Nicholas M.I.
  • 細菌鞭毛機理將幫助人類開發出微型發動機(圖)
    細菌釋放出蛋白質使「齒輪」和「分子引擎」分離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們近日發現了細菌鞭毛的運動機理,該機制的發現將幫助人類儘早開發出微型發動機。  眾所周知,細菌能夠轉動自己的鞭毛遊動。
  • 科學網—氣候變化給鞭毛微藻生存帶來嚴峻挑戰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所   本報訊(記者廖洋 通訊員張雯)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葉乃好團隊在《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思路。
  • 細菌鞭毛是如何測量自己的身長?
    原文標題:Architecture of a transcribing-translating expressome原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6/6334/194本研究發現鞭毛的節點(鞭毛連接到細菌體的結構
  • 鞭毛膜蛋白N-糖基化修飾調控鞭毛粘附能力研究取得進展
    在液體中,生物的鞭毛通過擺動來驅動細胞本身或液體的運動。有趣的是,生活在潮溼環境中的原生生物如萊茵衣藻還可以通過滑行(gliding)沿著固體表面運動。萊茵衣藻的滑行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鞭毛粘附在固體表面上,兩根鞭毛形成夾角為180°的構象;第二步鞭毛沿著固體或者半固體的表面滑行,是由鞭毛中的分子馬達提供動力。滑行運動可能參與原生生物的營養獲取以及趨利避害等生命活動。
  • 劉駿/李春好合作揭示細菌鞭毛馬達轉動方向的變換調控機制
    儘管人們對細菌鞭毛馬達的結構研究已有數十年之久,但目前仍未清楚調控其轉動方向的分子機制。 2020年9月7日,耶魯大學醫學院劉駿團隊和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李春好團隊合作(共同一作為常雲傑博士和張凱博士)在這項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掃描技術,以萊姆病病原體(Borrelia burgdorferi)為研究對象,在分子水平揭示了細菌鞭毛馬達轉動方向的變換機制。
  • ATP合成酶和鞭毛輸出裝置系出同源?
    細菌的鞭毛輸出裝置(T3SS)和ATP合成酶具有類似的工作原理,都是利用質子電動勢差推動馬達來產生ATP或分泌鞭毛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