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更加了解月球」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月球背面是人類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研究過的月球區域。中國用事實說話,證實了在航天領域的技術能力。

■嫦娥四號著陸月背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預選區域——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此次任務不僅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而且通過「鵲橋」中繼星首次實現了地球和月背間的中繼通信。國外媒體和相關專業人士第一時間對此進行詳細報導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嫦娥四號著陸月背展現了中國在航天領域的卓越技術能力,書寫了人類月球探索史上的新篇章。

中國航天能力快速發展的又一力證

美國《華爾街日報》評論說,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標誌著中國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樹起一座新的裡程碑。此次任務不僅是一項科技成就,也是對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一個完美註腳。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以中國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命名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是中國一系列航天任務中的一部分。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晚了幾十年,但中國正在迅速趕上。

俄羅斯第一頻道電視臺評價說:「中國人將他們的技術推向了月球,使全世界感到驚訝」。中國航天計劃展現了另一個中國奇蹟。

眾多歐洲媒體報導了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壯舉,並對這一歷史性突破給予高度評價。

歐洲新聞臺滾動播出嫦娥四號著陸月背的畫面,稱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的國家。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稱,嫦娥四號著陸成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訪月球背面。中國的太空探索能力正在逐漸增強。

英國《衛報》刊文稱,這是人類太空探索的一個裡程碑。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報導稱,以前人類發射的太空飛行器曾拍到過月球的遠端,但還沒有任何太空飛行器或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過。成功著陸月球背面是嫦娥四號任務的第一步,接下來它將執行一系列探測任務,並向地球傳回關於月球背面巖石和塵埃的更多信息。比利時法語區廣播公司在報導中稱,「嫦娥四號著陸月背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次壯舉。」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報導說,嫦娥四號著陸並探索的這個月球背面是人類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研究過的月球區域。通過此次成功著陸月球背面,中國用事實說話,證實了在航天領域的技術能力。嫦娥四號執行此次任務,將對人類了解月球的形成提供重要資料。眾多國際知名太空人都對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表示祝賀,稱這是中國航天能力快速發展的又一力證。

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開闢廣闊合作前景

就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背,俄羅斯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表示,嫦娥四號探測器此次成功降落月球是人類歷史上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在此次探月的大型項目中,俄羅斯方面也有一定貢獻,嫦娥四號探測器的電力供應系統就使用了俄方製造的放射性同位素電池。據他介紹,俄中兩國在太空探索方面進行了長期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我相信,將來我們還有很多機會進行有效合作,造福我們兩國。」

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所長阿納託利·彼得魯科維奇認為,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月球背面是巨大的技術成就,在此之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取得過這樣的成就。彼得魯科維奇稱,在此次嫦娥四號著陸月背任務中,中國解決了一個技術難題,即在月球背面如何與地球表面保持通信聯絡。彼得魯科維奇指出,嫦娥四號著陸在馮·卡門撞擊坑,這個區域的地質研究將十分有趣。科學家解釋說,由於月球背面基本不受地球無線電幹擾,嫦娥四號任務將對低頻射電天文學的研究產生助益。

歐洲宇航界也對中國此次月球探索任務給予高度評價。歐洲航天局國際關係部門負責人卡爾·伯奎斯特說,嫦娥四號任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著陸在月球背面,「讓我們更加了解月球」。英國馬拉德空間科學實驗室物理學教授安德魯·科特斯認為,嫦娥四號未來從月球背面帶回的信息將「具有重大價值」,「將有助於人類更深入地了解月球形成的原因」。

為增進國際交流合作,擴大開放共享,嫦娥四號任務不僅攜帶了中國的實驗項目,還搭載了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烏地阿拉伯四國的科學載荷。來自荷蘭的科學載荷是一臺低頻射電頻譜儀,安裝在承擔嫦娥四號中繼通信任務的「鵲橋」中繼星上。荷蘭奈梅亨大學無線電實驗室主管馬克·克萊因·沃爾特表示,「在首次著陸月背的歷史性時刻,我們也參與其中。」德國明鏡在線網站稱,德國基爾大學的科學家也參與到了相關科研活動中,藉助該校的測量設備,可以更好為未來的載人登月計劃做準備。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四號著陸月背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重要裡程碑,也是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也就是說,它的意義不僅局限於中國本身,更是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開闢廣闊合作前景。

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協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類探測器首次造訪月球背面,值得自豪。中國正在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資源作出越來越多的貢獻。從太空的角度來回望地球,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顯其可貴之處。各國只有攜手合作,求同存異,才能開創人類共同繁榮發展的明天。(記者張夢旭、殷新宇、花放、任彥、林芮)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去月球上挖土?
    而且,探測器在月球起飛的過程中,不能像在地球一樣進行高精度的測量跟蹤。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對月球的了解,模擬環境來設計方案。不要覺得這些物理性質太過於普通,經由這些數據,科學家就可以得到月球的熱環境特徵、月震傳播速度、熱導率和電磁輻射穿透深度等性質,讓我們更加了解月球。化學性質主要是通過對樣品的多元體系同位素分析,將對月球起源、形成和演化假說給出重要的科學結論。
  • 我們對海洋的了解還不如月球,海洋對人類來說太神秘了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叫做藍色星球,這是因為當我們從太空望向地球的時候,看到70%的地球表面都是海洋,大海遼闊而開放,當我們站在海邊望著海天相接的湛藍色大海,心情也舒暢了許多。其實的碧藍色的海只是我們看到的樣子,這與太陽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月之暗面:我們對月球一無所知
    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已經不止一次站在了月球上。不過今年年底進行的嫦娥4號探測,可能極大地增進人類對這個太空鄰居的了解。科學家們將對月球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許還能進一步弄清,數十億年前地球乃至其他行星是如何成型的。這都是因為,嫦娥4號是首個計劃在月球背面放置著陸器和月球車的項目。為什麼月球背面能幫我們弄清這麼多的謎團?
  •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月球背面?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月球背面?而在月球潮汐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轉速度也在逐漸變慢,由幾十億年前的8小時,變成了目前的近24小時。與月球正面的「千裡平疇」相比,月球背面遍布著大量的高山和撞擊坑。這些撞擊坑的深入研究將有助於認識月球深部物質組成以及月球早期演化歷史,並為揭示月球正面與背面地質特徵巨大差異的成因提供線索。
  • 讓孩子們全方位了解月球
    本報訊(記者梁小雨)「假如能夠開車去月球需要多少天?大概需要400多天。」「如果24小時不停地開,需要170多天。」9月21日下午,銀川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西夏區科學技術協會,在西夏區實驗小學北校區開展了「仰望星空,探索月球奧秘」科技實踐講座活動。
  • 被美國廢棄的核轟炸月球計劃,如果我們真的失去月球會在怎樣?
    如果在月球內部放一個核彈,將月球炸成幾個大塊,月球軌道上就會多出幾個迷你月亮,我們可以想像夜空會發生怎樣的改變。沒有月亮,地球將會失去穩定性,旋轉軸更加傾斜。這會使氣候變化變得異常積極,月亮對我們的星球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穩定器。現在地球的軸向傾斜為23度,隨著我們的月球消失,這個數字將增加到45度。兩極將不再持續寒冷,赤道也將不再存在。一個新的冰河時期,即將來臨。
  • 更加確定!月球是由「忒伊亞」火星大的小天體,與地球撞擊形成!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中國在2019年將嫦娥四號太空飛行器降落在月球背面時取得了這樣的成就,即從地球上永遠不可能與月球背面直接通信。月球和地球的組成幾乎相同,不同之處在於,月球上的鐵較少,氫等較輕的元素也較少,而氫是產生水所需的。巨型撞擊理論解釋了其中的原因,重元素鐵將被保留在地球上。在撞擊和噴射到太空中產生的熱量,會將較輕的元素沸騰掉。
  • 月球未解之謎1: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何時來到我們的世界?
    它的存在對我們是那麼的重要,那麼的特別,可是你是否也和蘇軾一樣考慮過這個問題,它究竟是什麼時候來的?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呢?是和地球一同誕生?還是被地球吸引過來?還是有其他什麼故事呢?捕獲說早在1664年,笛卡爾就在《世界報》上發表了關於月球被捕獲的假說,20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託馬斯·傑斐遜·傑克遜又進一步補充了這個假說。 那這個說法合理嗎?我們先從太陽系其他的衛星說起。
  • 我們為何需要月球樣本?月球就是太陽系的歷史書
    月球沒有磁場、沒有大氣層,太陽輻射和宇宙輻射可以直接影響月球,這讓月球表面土壤完整記錄了太陽系的一切變化,挖掘月球樣本,就像是查看太陽系的天然歷史書。    月球沒有地球的這些特徵,因此月球會不斷吸收這些帶電粒子,通過挖掘月球的土壤和巖石,就可以研究太陽系的輻射歷史。
  • 月球,你真的了解嗎?它與外星監視器究竟有沒有關係?
    早在1957年的10月4日,前蘇聯就利用火箭,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測月球,從此之後,我們走向了航天時代。 然而,有了這麼多年的探月歷史,我們對月球真的了解嗎?月球和地球關係真的只是那麼簡單的繞轉關係? 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
  • 哈佛女校長: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更加坦蕩
    所有人都想在快節奏的時代中了解更多的知識,不僅是孩子,大人的「作業」壓力更大。一番翻閱之後細細品味,會發現還是差了些味道,信息太少,內容過於片面,時隔幾日對內容的記憶更是所剩無幾。哈佛唯一一位女性校長,福斯特曾說:「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他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更加坦蕩。」
  • 科普一下,假如我們將月球挖穿,我們會經歷什麼?
    月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天體。月球的表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月球表面人類已經探索得差不多了,那麼月球內部是什麼?本期節目我們提出一個十分有意思的話題:假如我們在月球上挖一個通孔,會經歷什麼?
  • 科學菌:我們為何需要月球樣本?月球就是太陽系的歷史書
    月球從形成以來,就一直暴露在宇宙的真空環境中,45億年的時間裡,月球沒有受到任何嚴重的人為影響,基本保持著自然的狀態。 月球沒有磁場、沒有大氣層,太陽輻射和宇宙輻射可以直接影響月球,這讓月球表面土壤完整記錄了太陽系的一切變化,挖掘月球樣本,就像是查看太陽系的天然歷史書。
  • 為什麼月球總用同一面朝向我們?
    我們來說說月球吧。沒錯,古詩詞裡的常客「月」,漂浮在天空中友好的鄰居,也是人類唯一踏足過的天體(當然,地球除外!)。關於月球,或許我們了解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當它繞地球旋轉時,面對我們的總是同一面。這也是我們在地球上能看到月球的全部面容。實際上,直到1959年,我們才看到傳說中的月球暗面。當時我們把一個太空飛行器送入月球軌道,給神秘的暗面拍了照片。
  • 天文望遠鏡裡的月球表面全是環形山,我們還會覺得月亮很美嗎?
    因為月球上全是坑坑窪窪的表面,我們現在說一個人的皮膚不好全是痘痘痘印就會說這是月球表面。1609年的時候伽利略用望遠鏡觀測月亮發現月亮上的高山和深谷,這些就是構成人們聯想的真正月球表面,月球上還有很多的環形山。夜晚我們有條件使用天文望遠鏡觀看月亮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月球上山嶺起伏的地表好像被光和影蜿蜒雕刻而成的一樣。
  • 我們不止一個月球,「第二月球」圍著轉我們三年,剛被發現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終於有能力探索太空,於是人們迫不及待的登上了月球。  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他的一小步也是人類的一大步。這一舉動承載了多少年來人們的夢想,同時登月讓我們更充分的認識了月球。  我們平時在晚上看到月亮是很明亮的,可其實月亮本身並不發光,它反射的是太陽光。
  • 月球的年齡可能比我們知道的還要早
    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雖然它只在月球逗留了數小時,但採集回地球的月巖樣本總重多達21.55公斤。隨後,其他阿波羅任務也帶回不少月巖樣本。 在阿波羅任務首次登月50周年後,這些樣本仍然給科學家帶來不少驚喜,因為這些月巖樣本有著不同的成分,形成年代也不同,因此綜合這些月巖提供的訊息後,可以得知每塊月巖樣本相對於月球內部及其巖漿海固化的關係。
  • 「我們將和中國而非美國一起飛向月球」
    據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網站7月14日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13日在接受共青團真理電臺的採訪時表示,他們與中國夥伴進行了有關建造月球聯合基地的談判,且對在月球項目上與美合作不感興趣。現將採訪內容摘編如下:共青團真理電臺問:我們將和誰一起飛向月球?
  • 人類月球日:月球那麼美,我們帶你去看看
    1969 年的今天,美國 「阿波羅」 11 號飛船安全著陸在月球上,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在這個幾千年來讓我們魂牽夢繞的星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腳印。人們為了紀念人類第一次登月,將每年的 7 月 20 日定為人類月球日。
  • 誰到了月球誰就更了解地球(組圖)
    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全世界一共發射了122個月球探測器,其中59個獲得成功,讓人類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今天人類探月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突出科技經濟目的。目前探月正由冷戰時期滿足政治和科學需要,改為把科學探索和經濟利益相結合,以探測月球資源為主,為未來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打基礎;  二、規模更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