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湖南郴州資興,中國遠徵軍新38師第113團老兵鄭子煊回憶當年抗戰生涯。圖/記者謝長貴
鄭子煊,郴州資興人,中國遠徵軍新38師第113團老兵,今年95歲。他是瀟湘晨報記者在湖南找到的第二位健在的113團老兵。
由於年事已高,他已記不清自己在緬甸具體參加過哪些戰役,但他說,一些戰鬥情景,總是在某些時候不斷釋放,縈繞腦海。
他說,自己在一次戰鬥中負傷,隨後被一名四川勤務兵救起,撿回一條命。他回國前同鄉戰友陳志曾叮囑他,多保重,留著命回家看老母親。然而,不久之後,他竟獲知陳志戰死緬甸。
這次回國的靈位裡,有陳志的嗎?老人不斷追問。
實習記者陳漫清 郴州資興報導
「只知道英雄,知不知道什麼叫慘」
鄭子煊的女兒們說,父親從來不向她們過多提及在緬甸的事。
她們只知道,父親入伍前是個讀書人,入伍時給家裡留了句「匹夫有責」。
她們也常常追問父親在戰場的故事,但是,老人總是沉默不語,聽煩了,老人會開口:「你們只知道英雄英雄,知不知道什麼叫慘?」
接受瀟湘晨報記者採訪時,鄭子煊解釋:「回來以後,我都不願意去想了。」
由於年事已高,老人已記不清當年遠徵所經歷的大小戰役名字了,但是,老人說,一些戰場的細節,他永遠不會忘記。
老人回憶起他在緬甸參加的一次戰鬥:
兄弟們臉上滿是塵土,「整張臉只能看到一對眼珠子」。硝煙中,兄弟們看到,日軍隊伍裡好像有中國人,有兄弟朝日軍方向喊,「都是中國人,別打了別打了啊!」對方回話,「家裡老母被汪偽扣押了,兄弟,對不住啊。」隨後,槍聲大作。
老人說,自己「閉著眼,顫著手,扣動扳機」。「都是中國人,都是中國人哪。」回想當年場景,老人這樣感慨。
老人還回憶了這樣一個場景:
「就在死人堆裡,有的屍體起了蛆,有的骨頭露了出來,戰場還在冒煙,大家在一起吼《中國不會亡》,吼得嗓子都啞了。」說著說著,老人暗淡的眼睛漸漸溼潤、明亮,顫抖著握住記者的手。
「老母親眼睛都望穿了,沒等到兒子」
老人拿出保存多年的舊書和老照片,戴上帽子和勳章,整理好衣服,神情肅穆,背誦中山先生的遺言: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老人語速很慢,但吐字清晰。他說,在緬甸戰場上經常讀這段話。
鄭子煊回憶,排長的一名勤務兵是四川人,比自己大20多歲。他們倆經常聊天,勤務兵聽到他讀中山先生遺言,就笑他「呆伢」。在一次戰鬥中,鄭子煊腿部中了子彈,旁邊沒有醫療兵,而血越流越多。鄭子煊想「反正流血也會流死」,就想到前線去,排長同意了。
這時那位四川勤務兵來了,背起鄭子煊,冒著槍林彈雨跑向運送傷兵的飛機場,放下鄭子煊就走了。臨走前,勤務兵說:「呆伢,莫聽排長的,你是讀書人,將來還有出息,不該死。」
鄭子煊傷勢復原後再回部隊,沒有找到這位勤務兵。說到這,老人扯過桌角的桌布,抹眼眶。
老人還記得戰友——資興老鄉陳志,兩人「打小就認識,一起去的緬甸」,他隨部隊回國時,陳志跟他說,再打幾個日本人,就回家看老娘,並囑咐他:「保重自己,留著命回家鄉」。
鄭子煊回國不久,就知道陳志犧牲了。「他家裡只有一個老母,老母親眼睛都望穿了,也沒等到兒子」。
「我現在享福了,可他們呢」
鄭子煊回國後,輾轉到了東北,他在東北結了婚,生下一女。
1948年鄭子煊帶著妻女,回到家,父母依然健在,見兒子回來,「高興得說不出話,在家門口放了好幾掛鞭炮」。
隨後,鄭子煊的8個女兒陸續出生。鄭家的九朵金花「一個比一個漂亮,遠近出了名」。
9個女兒的家境殷實,老人現在有了5個外孫和12個外孫女,「每年過年,家裡都滿了,小孩吵吵鬧鬧的,我最喜歡了。」
說到這,老人卻陷入了沉默。
老人說,1945年他隨部隊在廣州接受日軍的投降,進城時自己走在隊伍的最前面。等日本的投降籤字儀式完成,大家「把槍拋到空中」,一片歡呼。
歡呼過後,隊伍裡的士兵陷入「哀慟」。「這麼些年過去了,回想那時的情景,心裡說不出滋味」。
老人青筋凸起的雙手託起抗戰勝利60周年時頒發的勳章,「我都不願意說」,鄭子煊看著記者,「我現在享福了喲,可他們呢?」
說完,他撇了一下嘴,嘴角顫動,俯下身去,哭得像個孩子。
此時,陽光照進房間,溫暖的粒粒冬日,飽含著71年前的記憶,如珠玉一般散落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