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總裁雷軍有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句話說的是商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道理的,風大了,別說豬,樹都能飛起來。
不過,這也只是地球的風。如果放在木星,別說樹,樓都能飛起來。
作為一顆氣體巨星,木星表面大氣可謂是波雲詭譎,十分活躍。在木星六百多億平方公裡的表面上,到處都是恐怖的氣旋。我們平時看到的木星表面的各種條帶,其實都是翻滾的雲層。而它表面的一個一個「圈」,則全都是恐怖的氣旋,最大風速可以達到每秒150米。要知道,高鐵的速度也只有每秒不到100米。
在木星表面,最恐怖的非大紅斑莫屬。遠遠望去,就好像木星的一隻恐怖的眼睛,在死死地盯著這個宇宙。這讓我想起來尼採的那一句話: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1665年的時候,科學家就發現了木星的大紅斑,並且將它紀錄下來。從此,他們就不斷地對其進行觀測。地球上的天文學家換了一茬又一茬,大紅斑依舊堅挺,雖然體型會時時發生變化,但總體上並沒有太多改變。
據記載,大約在19世紀00年代的末期,也就是200多年前,大紅斑達到了人類記錄中的最大值。當時,木星的大紅斑東西跨幅可達40000公裡,足夠並排放下3顆地球。時至今日,木星大紅斑已經今非昔比了,只有這麼大。
這麼大都是抬舉它了,因為現在的大紅斑還要更小。
200年前的大紅斑,大約是這麼大——
如果把地球放上去,大概是這樣的效果:
1979年,美國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掠過木星,第一次帶領人類近距離觀測大紅斑。那個時候,大紅斑已經過了巔峰期。
有人把北美洲地圖和當時的大紅斑做了對比,大概是這樣的畫風。
或者把中國地圖放在那裡,大概是這樣的比例。
可以看得出來,和巔峰時期的大紅斑相比,已經小得多了。最初,科學家們並沒有特別重視這件事,因為就像我們上面說的,大紅斑的體型變化本來就是很正常的。可是,時間長了,科學家發現:這一次大紅斑怎麼只變小、不變大呢?
1979年旅行者號探測器飛掠木星時,大紅斑的直徑還有差不多23335公裡。到了2015年5月,大紅斑的跨幅已經只剩下16496公裡了。2017年4月,NASA的朱諾號探測器給大紅斑來了一個近距離特寫,滿屏都是這個巨大的風暴。此時,它還剩下16350公裡的跨幅。
據介紹,這一次大紅斑的縮水最早可以追溯到1878年。尤其從2012年開始,大紅斑的縮水愈演愈烈,速度也大幅提升。天文學家表示,在過去的10年裡,大紅斑縮水了15%。
而且,從我們上面兩版大紅斑的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得出,它最初是比較扁的橢圓形,如今已經越來越接近正圓了(實際上,它的南北跨服相對比較穩定,只有東西跨幅變化比較明顯)。按照這個趨勢,大約在2040年,大紅斑就要變成正圓了。
變成正圓不要緊,最怕的是變成南北為長半軸、東西為短半軸的橢圓,甚至於最後消失……這個350多年以前就被人類發現的氣旋,難道真的無可挽救了嗎?
尷尬的是,我們還沒有搞明白大紅斑是怎麼來的,就要考慮它會不會沒。直到現在,科學家也沒弄明白一個氣旋為何能持續350多年甚至更久——誰知道它此前存在多久了呢!有人認為,木星大紅斑之所以能夠持久存在,就在於它不斷吞噬著周圍的其他小氣旋。可是美國哈佛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系的博士後哈桑扎德認為,僅僅這個因素不足以解釋大紅斑持久之謎。
因此,搞清楚大紅斑為何會形成,它持續數百年經久不衰的秘密在哪裡,才是它是否會消失的答案。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很多科學家才對日漸縮水的大紅斑反而很有信心。因為儘管大紅斑看起來越來越小,但目前仍然沒有證據表明它的動力源和它的強度有變弱的跡象。只要動力還在,就不怕它消失。
目前來說,科學家認為大紅斑的動力源來自於木星大氣的深處。朱諾號探測器給出的數據令人震驚,木星大紅斑的深度可以達到349公裡,這是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數十倍!因此,大紅斑的動力源,有可能是木星內核的熱量傳送的表面,突破大氣層而湧出的結果。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個動力源恐怕是不會消失的,大紅斑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不過,這個推測目前也是沒有定論。想要知道大紅斑的命運,還有待於科學家們持續的觀測和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