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

2020-12-06 環球網

這是2019年8月12日拍攝的塔裡木沙漠公路兩側的綠色屏障(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相關新聞:   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的故事

這是2019年9月27日拍攝的塔中植物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常青(中)在沙漠中的肉蓯蓉種植示範和種子基地內進行採樣(2019年9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常青在植物園中修剪植物(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常青在植物園中修剪植物(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常青(左)與學生在植物園中一起取樣(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常青在植物園中採種(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常青在植物園中採摘的沙生植物種子(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常青在植物園中巡園(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常青在植物園中吃飯(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2019年9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顧煜 攝

相關焦點

  • 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
    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 相關新聞: 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的故事這是2019年9月27日拍攝的塔中植物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宿傳義 攝常青(中)在沙漠中的肉蓯蓉種植示範和種子基地內進行採樣(2019年9月27日攝)。
  •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的故事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20日電 題:塔克拉瑪幹的「播綠使者」——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常青的故事新華社記者顧煜、宿傳義漫漫黃沙,滾滾沙丘——面對浩瀚的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人們往往會驚嘆於大自然的殘酷。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本次會議由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烏茲別克斯坦國立大學聯合主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UNCCD等各方大力支持。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於2020年9月9日舉行的中國成都·第三屆中國光伏產業高峰論壇的」光伏+生態恢復研討會」上正式籤署了「關於共同發起可再生能源促進生態恢復和可持續生計多邊合作」備忘錄。
  •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肖文交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2013年8月30日,肖文交在甘肅北山地區野外考察)肖文交,男,1967年12月生,中科院地質所沉積學專業博士。2003年於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擔任研究員,2011年擔任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 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
    7月25日,為進一步加強中哈雙方在農業、生態與環境領域的實質性合作,中國科學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與哈薩克斯坦農業科學院、農業創新集團籤署合作協議。中科院中亞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陳曦、哈薩克斯坦農科院院長、農業科學院院士卡裡耶夫、哈薩克斯坦農業部農業創新集團公司主席薩提包金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協議。
  •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一、培養目標及招生人數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愛國守法,在本學科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
  • 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中科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http://kaoyan.eol.cn      2001-01-01  大 中 小
  • 世界第十大沙漠,位於新疆的塔克拉瑪幹,人類可以進行綠化嗎?
    世界第十大沙漠,位於新疆的塔克拉瑪幹,人類可以進行綠化嗎?沙漠治理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土地一旦沙漠化之後就會侵吞人類世界的耕地和林地,沙漠範圍一旦擴大,對於人類來說可用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少。
  • 本團 | 二二二團與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進行座談交流
    2月23日,二二二團與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舉行交流合作座談會,該團黨委書記、政委王承位,黨委副書記、團長李明,黨委常委、副團長溫黎軍等一行七人前往中國科學院新疆阜康荒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開館
    12月28日,新疆生態學、地理學、生物學最具規模、內容最豐富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標誌著新疆自然科學領域一所嶄新的科普場館將面向公眾全面開放。該館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完整內陸荒漠乾旱區特色展示的科普場館,全面介紹了新疆自然地理、生態及生物學相關科學知識。新疆自然博物館共兩層,展廳面積2600㎡。
  • 新疆生地所在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中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獲進展
    這與古特提斯海退卻、全球變冷和第四紀氣候震蕩等古地理事件相關。乾旱氣候對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響。新疆野蘋果是殘遺分布於亞洲中部山地闊葉野果林的建群種,是栽培蘋果的直接祖先來源,屬國家瀕危保護植物。然而,野蘋果現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確;跨國境的種群間遺傳譜系關係未見報導。
  •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標本館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激增至50萬次
    天山網訊(記者劉傑報導)根據2017年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CVH)網站排名數據,今年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XJBI)數字標本年度下載量累計518429次,是往年的5倍,首次進入全國數字標本館年度下載量前十位。
  • 帶你走進塔克拉瑪幹的漁村 15天自駕新疆南北疆環線十
    你好,歡迎來到我的自駕遊攻略,我出生新疆新疆長大是個地道的新疆人,目前居住在西安,做了五年新疆自駕遊,在此把我們之前做過的一些線路行程分享給大家,讓更多人走進新疆了解新疆。接上篇文章,上篇文章分享了從巴音布魯克穿越獨庫公路到庫車的行程,接下來我們將行駛在新疆的南疆,前往塔克拉瑪幹沙漠這裡有一個以打魚為生的村寨。
  • 探秘塔克拉瑪幹,中國最大沙漠
    塔裡木胡楊林是新疆最大面積的胡楊林,胡楊林果然像小時候課本上寫的那樣朝氣蓬勃,生命頑強。沙漠的河流流向哪裡,胡楊就跟著。沙漠河流的變化很頻繁,胡楊在沙漠各處留下了主力的痕跡。第一次橫渡塔克拉瑪幹的時候,那天的微風,天氣適宜。到達沙漠腹地後,停車脫下鞋子,踏在薄薄的沙子上相當舒服,跑到沙丘上,望著無邊無際的沙海。沙漠裡還有有沙漠蜥蜴的小動物的腳印。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塔裡木盆地斷流河區綠洲地下水演變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0-22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利用塔裡木盆地典型斷流河區-渭幹-庫車綠洲近20年地下水監測數據,精細刻畫了地下水位和水質的時空演變特徵,採用標準化的偏回歸係數和逐像元的多元線性回歸方法,評估了綠洲和像元兩個尺度下地下水對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響應。
  • 城市生態系統複雜性研究獲進展
    城市生態學是當前環境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社會意義。城市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活動對城市和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公布 新疆一項目上榜
    來源:天山網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於近日發布,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過程研究」榮列榜單。據「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過程研究」項目負責人、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介紹,水資源是制約西北乾旱區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生態環境變化的最關鍵因素。全球變暖引起的水循環加劇和極端氣候水文事件增強,導致水資源不確定性加大,供需矛盾加劇,對西北乾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脆弱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
  •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變化特徵及歸因研究中獲進展 2020-11-2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包安明團隊,利用阿姆河三角洲近19年地下水監測數據,採用線性回歸分析、M-K檢測、小波分析、皮爾遜相關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阿姆河三角洲地下水時空演變特徵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當地地下水變化差異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