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測,我們有自己的節奏」

2020-11-25 國際在線

在探月工程「繞、落、回」的收官之際,讓我們回顧一下「嫦娥」的探月之旅:

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千年奔月夢想成真。嫦娥一號進行繞月探測,實現「繞、落、回」的第一步,取得了以月球影像圖、月壤微波信息等為代表的大量科學成果。

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獲取了備選著陸區1.5米和全月面7米解析度成像數據,為月球軟著陸創造了條件。

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發射,「玉兔」漫步月球——這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探測,標誌著「繞、落、回」第二步戰略目標全面實現。

2018年,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並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如今,嫦娥五號正在飛往月球的路上,「繞、落、回」的最後一步也已順利邁出。如果一切順利,23天後,它將帶著月壤樣品安全返回地球。

回首這段徵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頗為感慨。在他看來,與一些國家相比,我國探月工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有著自己的節奏,沒有亦步亦趨。

「我們在設定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選定目標,選定發展的步驟和節奏。」他說,航天的發展要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相匹配、相協調。我國月球探測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從沒有,到完成「繞、落、回」,這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循著月球探測的規律和節奏,中國的探月步伐行穩致遠。裴照宇在分析我國探月成功經驗時指出,我們是一個規劃、分步實施,以穩紮穩打的方式進行統籌發展。「在很多國外同行看來,這樣的發展方式對於穩步、快速提升月球探測技術非常有好處。」

「繞、落、回」之後,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等任務在等著我們。「嫦娥」繼續奔月,中華民族的飛天夢不會停止。

(本報記者 陳海波)

相關焦點

  • 我國月球探測節奏是怎樣的?
    聊點科技【我國月球探測節奏是怎樣的?】如今,嫦娥五號正在飛往月球的路上,「繞、落、回」的最後一步也已順利邁出。如果一切順利,23天後,它將帶著月壤樣品安全返回地球。「我們在設定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國情來選定目標,選定發展的步驟和節奏。」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說,航天的發展要與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相匹配、相協調。
  • 後續月球探測有了「譜」
    經過嫦娥四號核心科學家團隊的分析挖掘,對於嫦娥四號著陸區的地質結構等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它(月球車)實現了邊走邊探,把月表下面40米乃至100米這麼一個層次結構、層理結構用雷達數據探索得比較清楚。這對我們分析月球的演化歷史非常重要。
  • 探測月球背面、規劃「月球基地」、計劃探測火星……中國航天有不少大動作
    嫦娥四號今年將對月球背面進行探測趙小津介紹,嫦娥四號將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發射,這是人類首次實現對月球背面的探測。嫦娥四號不僅要軟著陸到月球背面,而且要在背面進行原位和巡視的探測。由於月球自轉公轉周期相同,因此月球永遠有一面背對地球,從地球上就無法直接與月球背面的探測器進行通信,為此,在發射嫦娥四號之前,還要先進行一顆中繼衛星的發射。
  • 評析: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月球?
    原因是當時我國對月球探測尚未提出一個完整的發展規劃,缺乏長期和有深度的科學探測目標,而且國家的航天基礎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紮實,當時只能做到簡單的環月飛行。  歐陽自遠說,從1999年開始,國防科工委組織有關方面系統論證了月球探測科學目標;2001年中科院通過了對科學目標的評審,並以此科學目標為綱領,開展有效載荷研製。
  • VIPER 探測月球南極水冰 並繪製第一張月球水資源分布圖
    月球南極探測車VIPER預計2022年抵達月球。(圖/取自NASA) 謝汶穎/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10月25日表示,將會在2022年派出月球探測車VIPER,偵察和採樣月球南極的水冰,並繪製史上第一張月球水資源分布圖,為2024年人類再度踏上月球的計劃下基礎。自發現水冰以來的研究表示,月球可能還藏有數百萬噸的水資源。
  • 中國計劃2030年前著陸探測月球南北極
    中國科協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 餘曉潔)在北京召開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透露:中國月球探測第四期工程初步計劃有4次任務,這些任務將在2030年前完成。李國平18日在上述大會的「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專題論壇上介紹了未來中國航天的重點任務。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現在,嫦娥一二三四號都發射了,2018年國家批准我們發射嫦娥四號著陸到月球的背面,2019年我們取樣返回,2020年中國要飛得更遠,要去探測火星。 2018年時,我們想去探測月球的背面,嫦娥三號已經落在正面了,這次要落到月球的背面。什麼叫做月球的背面呢?
  • 歐航局、印度、以色列等都有月球探測計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前蘇聯曾分別實施過月球採樣,《自然》雜誌刊文表示,如果嫦娥五號此次任務成功,將是時隔44年後,人類再次把月球樣本帶回地球。近幾年,人類對月球探索的興趣已被再次點燃。今年10月,美國宇航局稱,首次在月球的太陽照射面發現了水。
  •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車定名「玉兔」
    在26日發布會上,今天終於有了答案。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宣布,嫦娥三號月球車的名稱是:「玉兔號」。為使我國第一輛月球車的名稱,能夠充分體現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的意願,9月25日開始組織了全球徵名活動。自9月25日召開徵名活動新聞發布會開始,至10月25日徵名提交截止,騰訊網收到徵名作品146898件;新華網收到徵名作品46189件。
  • 驚鴻一瞥 浮生若夢——月球水冰探測歷程
    迄今為止,人類在月球探測60多年的歷程中共實施了117次無人月球探測和9次載人月球探測任務。並且探索月球腳步從未停止,2020年9月,NASA發布最新版月球探測計劃:NASA’s Lunar Exploration Program Overview,在這份計劃中,NASA明確提出:2021年開始運用機器人開展月球無人探測,2024年前運送太空人登陸月球南極,隨後將在月球南極建立「Artemis大本營」,建立環月軌道空間站和月球表面基地以實現人類在月面長時間駐留。
  • 中國將率先探測月球氦-3資源量
    只需要10噸即可滿足全國一年能源的需求  探測月壤厚度從而獲得氦-3分布特徵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近日在貴陽舉行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透露,我國將在世界上首次通過探測月表微波特性並估算全月球月壤厚度,從而可較為準確地獲得將為地球提供可持續發展能源氦-3的資源量和分布特徵。
  • 中國將探測鐵、鈦等全月球14種有用元素分布結構
    中國將探測鐵、鈦等全月球14種有用元素分布結構    新華社貴陽6月22日電(記者黃歆、何雲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貴陽舉行的一次學術報告會上說,中國將探測包括鐵、鈦、稀土等在內的14種有用資源的全月球分布。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建設月球基地,載人登月正在...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管競今日(11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受訪時透露,我國正在籌備載人登月。歐陽自遠院士是我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2014年11月,為弘揚歐陽自遠的學術貢獻和科學精神,一顆由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6年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第891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歐陽自遠星"。
  • 中國火星探測正式開啟!別國探索火星發展如何?我們的任務有多難
    對世界各國而言,向火星探索的嚮往一直很高,僅次於月球,那麼這期視頻我們就來講講為什麼人類如此積極的探索火星?火星上真的存在或者存在過生命嗎?再有就是世界各國對於火星的探測都發展的怎麼樣?以及我國的這次探測又將如何?
  • 探索月球,我們的「眼睛」是什麼?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從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到今年年底的「嫦娥五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其中凝結了太多航天人的辛勞和汗水。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重大貢獻。
  • NASA探測到水分子在月球日側移動,將有助於人類月球任務
    這一發現可知,月球水循環可以使人類在未來月球任務中更容易獲得水,甚至比人類之前想像的還要多。 日前,美國宇航局(以下簡稱「NASA」)利用月球勘測軌道器上的LAMP的儀器,探測到水分子在月球的日側移動。
  • 為何要去月球「挖土」?嫦娥五號的這次探測,或能改寫月球歷史
    本次計劃首次實現從月球的採樣返回。月球樣品中究竟有哪些奧秘值得我們如此費力去挖掘?回望歷史,人類在去月球「挖土」這件事上取得過哪些成就?本次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從取樣地點到採樣重量上會有哪些特別之處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教授肖龍說,月壤是研究月球的樣本,由月球巖石在遭受隕石撞擊、太陽風轟擊和宇宙射線輻射等空間風化作用後形成,其中有大量的月球巖石碎塊、礦物及隕石等物質,通過研究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質演化歷史,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 嫦娥四號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 開啟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央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 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簡介(圖)
    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有效載荷,上排從左到右依次為CCD相機、雷射高度計、微波探測儀,下排從左到右依次為γ/ X射線儀、低能離子探測器、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   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簡介(圖)  對於我國正在實施的繞月探測工程,最受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是飛往月球的使者——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它將直接執行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表化學元素與物質探測
  • 探測太陽系邊際,中國有自己的構想
    一是日球層鼻尖方向的探測,探測器沿黃道面附近、飛行指向天域為銀河系中央方位,揭示太陽風和星際風的相互作用、異常宇宙線的產生機制;二是日球層尾部方向的探測,探測器沿黃道面附近、飛行指向天域為背離銀河系中央的方位,在飛抵太陽系邊際的途中擇機開展冰巨星、半人馬族小天體等多目標探測;三是日球層極區方向的探測,探測器垂直黃道面、飛行指向天域為太陽極區方位,實現太陽高緯的就位探測及恆星際物質特性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