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繪畫技藝來說,一些年輕人還沒有認識到它的意義,一些美院的一年級、二年級的學生會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人人都能畫,其實不然。吳冠中講「藝術家從本質上講是『手藝』人」,手藝非常重要,就跟作家一樣,你光有靈感、有思維不夠,關鍵是要能寫啊,這都是最基本的功夫,而這個基本功不是一天能鍛鍊出來的。繪畫也是如此。那種輕視繪畫技藝的觀念需要轉變。作為中國畫家,我們要利用好我們的「手藝」,同時吸收新的觀念,當然,包括西方的一些現代觀念。
完全脫離傳統,你怎麼能創新呢?
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似乎是有悖論的。我認為所謂傳承,就是把優秀的東西傳下去;所謂創新,就是在優秀的傳統基礎上去創新。它一定要對過去的東西有所否定,它一定要看到傳統文化裡有不好的東西,把不適合現在的東西拋棄掉,推陳出新。但有意思的是「推陳出新」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把過去不好的給「推翻」,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把傳統中優秀的東西「推」出來。所以簡單來說,創新包含著對過去的揚棄和繼承。
兩者看上去矛盾,其實不然。繼承裡其實就包含了創新的東西,而創新裡必須有很多繼承的元素,否則的話就無所謂創新。完全脫離傳統,你怎麼能創新呢?
如何看待社會學、政治與繪畫藝術的關係
藝術並不都是表現「真善美」,表現歌頌的,不光是讓人感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它有時還要讓人感到一種刺激,使人悲傷、苦悶,在悲傷苦悶中又讓人對未來有一種期待,有一種精神的寄託。人性有多豐富,藝術就有多豐富。喜劇、悲劇、諷刺劇……都要有。
藝術要有思想的深度、文化的深度,也要有社會批判的力量。諷刺、揭露是藝術的應有之義,如果缺少了這些,那藝術就純粹成了歌功頌德的藝術了。當然,我們不反對歌人民之功,頌人民之德,但歌功頌德也要講求藝術性,要用藝術的手段。此外,藝術還要有批判的力量,如果剝奪了這些,那藝術是不健全的,這也是我們當代藝術需要關注的問題。藝術家要積極發現社會的問題。但這種藝術批判也要用藝術的手段,要有藝術性。
我國當代藝術中,可以借鑑國外的形式,再吸收中國傳統的元素,來講中國的事,來創造出有個性的藝術。西方的觀念藝術有它的合理性,有它的價值,我們可以吸收,但中西合璧是以「我」為主的吸收,不管是傳統藝術,還是現當代藝術。
藝術市場也要走向「常規」化
市場這幾年是個熱門,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市場很繁榮,但市場很混亂,這造成了中國藝術的「非常規」狀態。現在講我們的經濟要恢復到「常規」的狀態,藝術市場也是一樣,但這還有一段路要走。現在一些藝術家,尤其是當代藝術家作品出現的價格之高讓人難以理解,這是不正常的炒作現象。不過我看最近有變化,不管是傳統藝術形式的價格,還是當代前衛藝術的價格都發生了變化,我看要繼續走下去,走向常規、常態化。因為這樣才能讓藝術家沉下心來,安心做藝術。
現在人們就要看誰畫得好,誰畫得有藝術水平,這樣的畫就會受到關注,否則就不買你的畫,收藏家也有眼睛啊。過去買畫不正常就是因為他買畫是送人的。
關鍵是藝術家要有修養
無論抽象繪畫還是具象繪畫,都要有格調、情調和趣味,要有文化內涵,有修養,靠的是藝術的功力。像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很多都是意象的,但幾根線條就能很動人。是抽象畫風還是具象畫風都無所謂,關鍵是藝術家要有修養。
傳統藝術形態也可以有「當代性」
關於「當代性」,我認為不要把「Contemporary Art」(當代藝術)這個詞翻譯理解成「前衛藝術」,認為當代藝術就是前衛藝術。西方繪畫也專門有一本繪畫史叫「Contemporary Painting」其中把傳統形態的藝術也歸為當代的。我們現在有些習慣用語好像所謂當代藝術就不包括有時代新意的國畫、油畫,好像當代藝術就是前衛藝術、裝置藝術,似乎只有這些有「當代性」,這都是不恰當的。不要把「當代性」狹隘地理解成「與傳統形態完全隔絕的」就是「當代」。傳統形態的藝術也可以有「當代性」,我非常認同和堅持這一觀點。
當代繪畫肩負的責任就是要對社會有真切的感受,敢說真話,突出自己的真實感情,也要適合國情、適合人性,符合人道主義、人文精神,這些都是「當代性」所需要的。「越前衛,越當代」、「越激進,越當代」的觀念是值得懷疑的。
歐美這些年出現了繪畫復歸的熱潮,可以說這是大勢所趨。人們不再滿足於那些激進的前衛藝術所帶來的藝術的刺激,而發現在傳統藝術形態裡其實有著非常大的價值。我們可以說「繪畫回歸了」,但其實它從來也沒有走遠。
對中國的畫家有什麼期待和忠告?
對畫家來講,這應該是很好的一個時代,身在其中,好好努力。但要真正做好不容易,因為社會上的誘惑太多。藝術家要少說大話,多做實事,就像林風眠寫給他學生的一句話「做誠實的人、畫誠實的畫」。當然,畫畫的手段和方法不要太「老實」,但是內心和態度一定要「誠實」。
作者:邵大箴
-E N D-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