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男子非法捕獵27隻野生竹鼠,被判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2021-01-08 上遊新聞

近日,黔江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當地檢察院起訴指控李某福、李某祥非法狩獵罪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據悉,這兩人非法捕獵27隻野生中華竹鼠,不但被指控涉嫌犯非法狩獵罪,還被要求賠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費。

經檢察機關指控,2018年至2019年期間,李某福、李某祥利用鋤頭挖洞、搗毀巢穴等明文禁用的獵捕方法,非法獵捕三有野生竹鼠共計27隻。其中,李某福、李某祥二人共同獵捕野生中華竹鼠26隻,李某福單獨獵捕野生中華竹鼠1隻。

檢察機關認為,李某福、李某祥違反狩獵法規,在未辦理狩獵許可證的情況下,使用禁用的方法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情節嚴重,該二人的行為觸犯了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非法狩獵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同時,二被告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等規定,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侵權民事責任,請求法院依法判令二被告人賠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5400元,並在省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庭審中,李某福、李某祥表示願意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5400元,並同意在省級以上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徐勤 實習生 唐予馨 通訊員 李清潤

}

相關焦點

  • 河南濮陽一男子捕獵27隻斑鳩 被判拘役四月罰8100元
    河南濮陽一男子捕獵27隻斑鳩 被判拘役四月罰8100元 2020-03-11 18:03:163月11日,河南濮陽一名男子非法捕獵27隻斑鳩,被判處拘役四個月、罰款8100元。  3月11日,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被告人劉某某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公益訴訟一案,當庭宣判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拘役四個月,並判令劉某某賠償國家資源損失8100元,並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 用彈弓打27隻斑鳩,男子被判四個月,罰金8100元,還要公開道歉
    這不,河南省濮陽縣就有一男子「以身試法」。在2019年下半年,男子劉某某在濮陽縣下邊的鄉鎮修路施工期間,利用在夜晚鳥類害怕強光的弱點,用強光照明,用彈弓和鋼珠捕獵了27隻斑鳩。事發後劉某某被捕,濮陽縣人民法院於3月11日開庭審理此案。此案屬於公益訴訟。
  • 十堰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判了
    十堰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8月17日下午判了為興趣愛好非法捕鳥,6旬老人一審獲刑6個月8月17日下午,六旬老人非法捕獵野生鳥類案,在十堰市張灣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戴某在禁獵區、禁獵期內使用禁用的工具狩獵畫眉鳥等野生鳥類,構成非法狩獵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並被罰在野生動物救護機關開展20天義務救護工作、印發保護野生動物宣傳頁1000份開展義務宣傳和在十堰市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 非法狩獵27隻斑鳩,河南這家法院這樣判!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通訊員 朱俊科 王潤剛疫情防控期間,群眾對於亂殺、亂食野生動物的行為分外厭惡。劉某某,在禁獵期用彈弓、鋼珠捕獵國家保護動物斑鳩27隻,已觸犯刑法。
  • 長沙男子獵捕4隻野生斑鳩,被判義務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3次
    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協會認為,珠頸斑鳩對於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被告的行為對社會公益造成了破壞,遂將趙某某訴至開福區法院,要求被告趙某某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費600元、承擔司法鑑定評估費2360元、在市級以上媒體公開承認錯誤、義務參加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三次。
  • 1364隻!這12個人流竄山西多地捕獵野生動物,法院判賠了!
    去年大肆查違法捕獵野生動物行為 但是依舊有人頂風作案 1月6日,山西省人民檢察院向社會發布信息 這夥流竄在山西多地捕獵野生動物的人
  • 十堰這些人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後果來了……
    經委託專業機構鑑定:非法獵捕3頭野豬造成了生態環境損害,需支付生態資源修復費用6880元。 為進一步加大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當地群眾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經與法院溝通,將庭審現場放在案發當地高橋村舉行。經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作出上述判決,3名被告人當庭認罪悔罪,公開賠禮道歉。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及當地群眾200餘人參加了庭審。
  • 非法捕殺31隻麻雀 浙江4男子被判公開賠禮道歉
    後盧某等4人用彈弓射麻雀,共捕殺麻雀31隻。經檢驗,被捕殺的麻雀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後檢方提起公益訴訟。10月18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判決,法院判決吳某、盧某等4人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9300元,在金華市級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
  • 賠償+公開道歉!畢節男子非法獵捕八哥山斑鳩37隻遭了
    2020年2月17日,威寧縣人民檢察院依法對江某某涉嫌非法狩獵一案向威寧縣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2019年7月以來,威寧縣人江某某在禁獵期多次在威寧自治縣五裡崗街道、小海鎮新光村、雙龍鎮江林村等地的樹上、山上等禁獵區,非法獵捕八哥和山斑鳩共計37隻。
  • 禁獵期非法狩獵27隻斑鳩 判拘役4個月 賠償國家資源損失8100元
    禁獵期間,劉某某用彈弓、鋼珠捕獵國家保護動物斑鳩27隻。
  • 六安一男子殺了4隻野雞被判刑3年 另一男子因捕畫眉鳥公開道歉
    捕獵到4隻野雞,將其中1隻食用,另3隻殺害賣給別人食用,近日六安金寨一男子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無獨有偶,六安舒城一男子因獵捕30隻畫眉鳥,近日也被判刑,並在媒體上公開向公眾賠禮道歉。一男子殺了這樣4隻雞,被判刑3年近日,六安市金寨縣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肖某某涉嫌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一案,被金寨縣法院依法作出判決。
  • 男子非法捕獵217隻國家保護野生青蛙 被警方逮捕
    中新網南陽6月11日電(劉鵬 王禕 劉守周)記者11日從河南鄧州警方獲悉,因非法捕獵217隻黑斑蛙和金線蛙等野生青蛙,近日該市一男子被警方依法逮捕。警方表示,該男子捕獵的217隻青蛙均屬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和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目前,當地森林公安已將青蛙妥善放生。
  • 刑罰+賠償+公開道歉,一男子非法出售野生動物紅腹錦雞
    11月26日,嘉祥縣人民法院組成七人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被告人曹某某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2019年1月,王某某(已判刑)通過微信聯繫被告人曹某某購買紅腹錦雞,商定由被告人曹某某以1100元一隻的價格向王某某出售紅腹錦雞6隻,後由被告人曹某某通過濟寧市梁山縣至煙臺市牟平區的客車託運給王某某。經鑑定,其中1隻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腹錦雞。同時查明,被告人曹某某非法出售紅腹錦雞破壞了生態環境資源,經評估,造成的整體損失價值為5500元。
  • 捕獵27隻斑鳩被拘役4個月還罰款 李連成也為濮陽縣法院這個判決點讚
    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3月11日上午,濮陽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被告人劉某某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公益訴訟一案,當庭宣判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拘役四個月,並判令劉某某賠償國家資源損失8100元,並在新聞媒體上公開賠禮道歉。這是濮陽市疫情期間首起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公益訴訟案件。
  • 非法出售、收購虎紋蛙,2人獲刑,並被判公開賠禮道歉!
    、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在通城縣人民法院公開審理。經鑑定:蔣某某出售的12隻活體蛙類野生動物,均屬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以營利為目的,非法出售、收購12隻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其行為構成非法出售、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嚴重破環了野生動物正常棲息、生活、繁衍等危及瀕危動物種群數量,可能導致個體特殊基因遺失,破壞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生態價值損失十分嚴重。
  • 葫蘆島男子非法狩獵野生鳥類,被判刑!
    日前,興城檢察院提起一起非法狩獵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一審宣判,該院訴訟請求全部得到法院支持,判決潘某、王某犯非法狩獵罪,拘役六個月緩刑一年,共同賠償生態環境損失人民幣21900元,在省級媒體上就非法狩獵犯罪行為發表賠禮致歉聲明,該判決已經生效。
  • 非法捕獵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蒼鷹和遊隼,判了刑罰了錢還須登報導歉
    龍騰南陽訊 在山西非法捕獵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蒼鷹和遊隼的雛鳥,然後出售給另兩人。近日,鄧州市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案件,不僅判處這三人有期徒刑和罰金,還判令他們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並要在地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
  • 誘捕4隻野生斑鳩 男子經公益訴訟賠錢並公開道歉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8月27日訊(記者 何金燕 通訊員 劉笑貧)自家樓頂誘捕4隻野生斑鳩,長沙男子趙某某被訴至法院,不僅要賠錢,還要公開道歉。今天,長沙市開福區人民法院湘江環境資源法庭公開審理此案。經法院審理查明,2019年5月,趙某某在居住小區棟樓頂平臺上發現有野生斑鳩在菜地中出沒,遂萌生誘捕斑鳩馴養的想法。此後,趙某某自購誘捕工具,先後多次使用鳥籠誘捕野生斑鳩4隻。今年2月,趙某某從鳥籠中取出2隻捕獵的斑鳩,宰殺後蒸熟給家人食用。
  • 車廂裡藏著107隻冷凍海龜 浙江一車主判賠300多萬生態修復補償金
    在清涼峰一帶獵捕梅花鹿、果子狸等判賠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4.83萬元在杭州市臨安區清涼峰鎮範圍的野外山林,葉某、塗某、許某三人單獨或分別結夥,在禁獵期採用自製火藥槍射擊、自製彈簧套埋設陷阱、夜間照明等方式,非法獵捕野生動物。
  • 浙江男子獵捕三隻虎紋蛙獲刑,律師:有的動物抓1隻判10年
    浙江男子獵捕三隻虎紋蛙獲刑,律師:有的動物抓1隻判10年 2020-08-19 0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