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寶:半畝方塘,唯「活」可清——淺談對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

2020-12-03 魅力學校

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有段日子了,很充實、很緊張,也很美好!這是一所傳承勤奮與奉獻學校,校園內洋溢著樸實的奮鬥與熱烈的期待,感動著我也激勵著我。有時累了就去聽下課,說心裡話,還是好喜歡這乾淨的三尺講臺,一堂堂風格迥異、色彩紛呈的課也足以使我放鬆下來,安靜下來,享受然後羨慕……

於是,一時心癢,借著這方小小的文字天地,想和大家聊聊我對課堂教學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發大家更多的思考。

其實,可能還要從一個很老很老的話題說起——什麼是一堂好課?這個話題討論已久,一代代求變的教育人、一個個推陳出新的時代卻總沒能得出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這個現象本身或許就揭示了答案,因為「好」的內涵是「變」的,是「活」的!那就僅以語文為例,說說我的一家之言。

我喜歡的語文課,是靈動的、自由的。《滄浪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形容唐詩的空靈絕妙:「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唐詩的境界,也是我神往的語文課的境界,但怎樣才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呢?

我以為,首先要有打破架構的意識。我們知道,每一堂精彩的課堂呈現,背後都是精心的備教材、備學生,甚至很多老師都要寫出詳實的教案,這就是我們提前的架構。沒有它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以為有詳細的教案就可以上出好課了,是肯定不行的。因為學生是「活」的,「活」的課堂什麼情況都可能出現。

記得以前做的一堂公開課,課題是:轉換角色成為閱讀的主動者。我希望學生能在閱讀中質疑,質疑後發問,理解「發現問題」的重要意義,進而,與命題人換位思考,了解命題規律。我準備了四段閱讀,文本量還是很大的。45分鐘的一堂課,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對問題有著更深刻的洞察。我的第一個選段是餘秋雨先生的《書海茫茫》的第一段:

像真的海一樣,我們既讚美它,又害怕它。遠遠地看,大海澄碧湛藍,雲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間,你立即成為芥末,沉浮於洶湧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來?……

由於文字很短,學生很快把眼睛盯在了「讚美」與「害怕」上,又很快地揭示了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傳遞了「讚美」與「害怕」的內涵,我很高興學生們的分析,「句不離段」的命題思路立刻顯現出來,正當我要快速推進下一個選段的時候,學生提出:「泅」怎麼解讀?對於這個提問,我非常的興奮,我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泅」字,讓學生就詞所在句來思考答案。於是那種在洶湧混沌中掙扎的特徵很鮮浮現了出來,我們就「詞不離句」的分析也很快達成共識。然而,學生沒有就此終止,他們提出:「泅」字本身也非常耐人尋味,水中一個「囚」字,非常的形象,其他詞語很難有這樣的效果。我的心被學生們點燃了,我帶領他們分析「囚」這個字的會意性,並比較了「遊」、「渡」等字,「泅」字水中被困的特徵一下子顯現出來。接著,學生們又提出:「泅」字用得好,直接體現了題目書海「茫茫」的特徵,而「茫茫」也詮釋了為什麼要用「泅」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和學生們都沉浸在思考的享受中,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我們探討到了寫作中用語的準確、題目對主旨的章顯、句與句間的呼應……一堂課,我們進行了不到兩個選段,但師生卻在緊張的交流中走進了閱讀。課下,一位聽課的老師問我:您怎麼解釋沒有完成教案所顯示的進度呢?我說:我覺得很值,學生能學到東西,懂得思辨,品味到了質疑的魅力,進度就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有時我在想,語文課堂的魅力在什麼地方?在所謂的「完整性」上嗎?記得幾位年輕教師曾對我說:課堂完不成進度,很苦惱。「進度」對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我們為了完成事先設計好的進度,而帶領學生匆匆走過,沒有了質疑,沒有了變化,沒有了意外,我們算上一堂好課嗎?

那麼,什麼是語文課的完整呢?我以為,語文課的本質是師生間思維的碰撞與情感的交流,它的載體是課內文、課外文及至生活,其真正的魅力,不只在於傳遞,更在於觸發和延展。如果學生們能夠思考、懂得鑑賞,能夠在深味中於學業、於人生有非常的收益,這將是一名語文老師莫大的成功。因此,語文課的完整不取決於講者,而取決於受者。學生有沒有在課堂中參與問題的設計,有沒有質疑與思考,有沒有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與碰撞,有沒有共同的提煉與升華,就成為了對語文課完整性的最重要的註解。如果一節語文課,忽視掉了這些,那麼,所謂的完整就成為了架子,成為了一個「舞臺」,而表演者只有教師一人!

第二,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一幅意蘊深悠的國畫。大家都知道,一幅好的國畫是一定要有「留白」的。留白者,留下的是味道,是最妙的筆有盡而意無窮,一堂好的語文課也應如此。

多年的聽課中,我發現很多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邏輯井然,這非常好。然而,一路聽下來,內心卻又頗多悵然。

問題設計了,答案也跟在後面,指尖一點,似乎清晰自然。可偏偏有時學生們回答的不是預設好的詞、句子,有時還有不足,有時還超出了,可別管怎麼樣,答案卻只有展示在電子屏上的一個。這可真讓人好生的失意!

語文課堂的精彩就在於誘發學生的思維,以多重的見解,產生個性解讀的魅力。「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基於此。如果,語文的課堂,也被「標準」統一了的話,那麼,誰人不可教語文?

因此,我以為好的課件,是學生思維的觸發器,電子屏上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幅圖片、每一段視頻都在帶動著學生積極投入思考,而不應當是計時器,滴滴答答催促著,突地戛然而止,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標準」的答案。

「留白」應當是語文課件最美的色彩,語文課的留白留下的恰是學生的思考、辯證的空間。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有一間屋子,命名為「半學齋」,開始不解其意,後來查一下,才知道,半學齋的齋名源出《尚書-說命》:「惟斆(教)學半」,大致的意思是半教半學,放在我們的課堂上,是在告訴我們,老師教一半,另一半給學生呀。

有時,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就拼命地講,掰開揉碎地講,講得我們心力憔悴,然後慨嘆:你們怎麼還不會呀?其實,太多時候,少講一點,講精一點,給學生思考、感悟的時間多一點,學生有了自己探究、悟道的過程,才會有真的懂!

語文學科的特點本就在於它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思考空間,激發人們去欣賞、去品味。近代著名的學者王國維曾經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表明了探究知識,無畏險阻,執著堅定的信念。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突出矢志不渝的追求,痴心不改。第三種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充分展示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驚喜。試想,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思考與探究,缺少了個人執著的奮鬥與拼搏,只在別人一路的指示下找到燈火闌珊處的伊人,那麼,又何言品味苦苦尋覓、豁然成功後的驚喜呢?一刻都不敢鬆手,「一步步」牽引著學生「深入」地學習語文,本身也就會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破壞了語文創造性的空間美,學生也不會真正的超越老師。莊子曾經調侃過顏回,他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 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也就是後人所說的「亦步亦趨」,形容事事追隨和模仿別人,終無法超越。這也難怪天下只有一個孔子!

所以,教學中做到「點到為止」,留一片「白」給孩子,講「一半」,留「一半」給孩子,還學生一片思考的天空是多麼的重要呀!

第三,好的語文課重在一個「活」字。怎麼活呢?

講個小故事吧,有一天,子夏去問自己的老師孔子,讓他評價一下顏回、子貢、子路和子張,孔子說:顏回的仁義比我好、子貢的口才比我好、子路的勇敢遠勝於我而子張的為人莊重我萬萬不及。子夏本來是跪著的,這時吃驚跳起來,說:老師!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比您好,為什麼他們要拜在你的門下學習呢?孔子笑著說:顏回的仁義心很強,但是不知道變通;子貢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夠謙虛;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得退讓;子張為人莊重,但是和人合不來。這些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發掘他們的優點,改善他們的缺點。他們雖然都有比我強的地方,卻並不是完善的,這是他們一直跟著我,不願離開我的原因啊!

這個故事可以用許多成語來形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量體裁衣、因人而異……但無論怎樣形容,這裡邊都隱含著一個關鍵詞「活」字。受教者是活的,教學內容就是活的,教材就是活的,教法就是活的。

我們以「討論」課為例吧。有些老師有種誤區,覺得只要有了「討論」,課堂就是高效的,這顯然是個錯誤的邏輯。有時候,明明很容易的問題,甚至都是學過的知識,也還要分組討論,學生們呢,由於沒什麼味道,老師又執意讓論,只好做做熱烈的樣子,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討論為了什麼呢?如果學生不能成為受益者,誰受益了呢?

我以為,一堂語文課中的討論應當是這樣的:在師生學習碰撞中,遇到了不易逾越之處,以一己之力確實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並且,大家論道確實利於突破,那麼就討論之甚至辯論之,如果教師確實認為所拋出的問題內涵非常豐富,利於學生鍛鍊思維、表達、合作、交流,那就像「抖包袱」一樣,吊足了學生胃口,然後讓學生們一起津津有味咀嚼,只有這樣,「討論」才真的是有色彩的!

語文課的生動與精彩在於師生間、生生間深度的碰撞,任何機械而蒼白的「模式」,都只會傷害學生們對語文的熱情!

其實,這世上就沒有哪一種模式能完美的、長久的適合一個學科,內容總在變化、學生總在變化、教學的情境也在變化,甚至授課者每天的情緒、思維都處在變化之中,這是哪一種單一的模式能適應得了的呢?那種把教學的成功單純寄託於某種模式身上的人,就是個懶教師,不懂得「活」的教師,也就不會上出好課。

陶行知先生講「教學合一」,教與學之間,貴在一個「合」字,合是適合、是契合、是吻合,某種程度是巧合,「合」則「活」矣。

教隨學走,靈活婉轉,學者才談得上有趣、有力、有用!但如果教者只是一廂情願,那就會出現無趣、無效甚至無用的情況!

說著說著,說語文也就不是在說語文了,其實,學科雖有不同,可理是通的,學科間相互借鑑會更好的提升我們的教學品質,這也是印證教學中的一個「活」字,不拘泥於一地,才有海闊天空!所以,我特別倡導我們附中的老師們要跨學科聽課、跨學部聽課,在不斷地比較、借鑑中,讓我們每個人的課堂活起來!

半畝方塘,唯「活」可清!讓我們一起在教學中悟道,悟一個「活」字,悟出一片清明!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校長馬東寶

相關焦點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同學給我的解釋「渠」就是「水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試問這水渠為什麼會這麼清澈呢?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淺談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巧」
    鄂州市碧石中學 何秋珍 餘學軍 中小學語文教學,除了教之勤,更在於教之巧。 課堂要避免「滿堂灌」。尤其是語文教學必須堅持「精講多練」。
  • 眉山彭山一小創新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國網11月27日訊(蘇丹 楊潔)近日,由眉山市彭山區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組織的眉山市彭山區第一小學「蘇丹名師工作室——小學英語教學課堂展示及講座活動」在謝家小學舉行。活動中,「蘇丹名師工作室」成員陳川向參加活動的老師們介紹了舉辦本次活動的目的,旨在進一步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法。
  • 文言教學妙生花 高效趣味聚課堂
    故事的穿插,使文言文課堂教學「趣」味大大提增。課後選取簡單易讀的課外文言文《書黃荃畫雀》小閱讀加以訓練強化,學生既能享受生動有趣的課堂,又能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和鞏固。朱延蓓老師執教的《書戴嵩畫牛》,由「看圖猜詩句」的遊戲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朱老師重點指導學生讀準課文、讀好停頓、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 教學經驗分享:淺談表揚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最新資訊>正文教學經驗分享:淺談表揚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2012-10-26 09:47 來源:中原網 作者:商丘市睢陽區綜合高中 孟素梅
  • 半畝花田海藻顆粒面膜:入冬補水不可少
    半畝花田海藻顆粒面膜一改傳統片膜或塗抹式面膜的方式,用天然海藻顆粒結合各種DIY的方式,來快速治癒肌膚因冬季乾燥而引起的粗糙、細紋、暗黃或泛紅不適,甚至是超敏肌膚都可以放心使用。半畝花田海藻顆粒面膜可以根據不同膚質,給出相應的DIY方案,這也是半畝花田海藻顆粒面膜與眾不同的地方。
  • 淺談初中語文開放式閱讀教學
    所謂開放式閱讀,就是「不明確指示學習目標,不明確指示問題答案」,在教學中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打破時空限制,將課內獲得的閱讀知識和方法自主地運用到語文課外的閱讀實踐。它是積極主動地發現知識,甚至有創新地理解知識。學生通過對文字符號的解釋,不但還原文本,還滲入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評價。
  • 英語課堂教學策略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做到:利用音像和網絡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體,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廣播電視、英語報刊、圖書館和網絡等多種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 玩轉智慧課堂,讓教學更高效
    今天下午,開福區三校聯合同課異構智慧課堂教研交流活動在長沙市北雅中學舉行。 為促進開福區信息化教學應用落地,充分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此次活動由北雅中學、周南秀峰學校和長雅中學三校聯合授課。其中,初一語文學科由北雅中學文藝璇老師和周南秀峰學校曹宇航老師授課,初一生物學科由北雅中學楊沐老師和長雅中學沈娟玲老師進行教學。
  • 小說教學|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
    語文工作室第13期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以《變色龍》教學設計構想為例夏書傑/文《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作者契訶夫是俄國19世界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它以諷刺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的看法和人性的認識。因此,設計時可按照作者對諷刺藝術手法的運用,以諷刺的外在表現即作品的可笑性作為主線來貫穿整節內容:可笑的事件——可笑的人物——可笑的手法——可笑的社會——可笑的人性。
  • 「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系統
    傳統的聽評課深受時空限制,評估只能在特定時間與特定場所中進行,而「多元交互式」課堂觀察平臺在網絡環境下,及時採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可利用網絡隨時、隨地開展評估活動,可消除傳統教學研究與評估活動深受時間與空間束縛的困境。觀察教師記錄課堂行為之後,其他用戶亦可通過網絡訪問觀察記錄,分享課堂教學研究成果。
  • 學點雲課堂:當下及未來,線上線下教學的教育銜接及其重要性
    做好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工作,以下幾點一定要做好!第一,老師要摸清學生的底。主動了解學生在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情況,對哪些知識是比較了解的,還有哪些知識點依舊比較陌生。老師的工作還是比較繁瑣的,但是學點雲課堂可在課堂結束之後導出相關課堂數據,課堂裡面有答題卡,點名,送禮物等課堂必備功能,課堂結束之後老師也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在統計學員的情況上,學點雲課堂可直接提供相關課堂數據,有效地為老師分擔了一部分工作。第二,全心全意投身於教學計劃當中。
  • 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用好這8種方法
    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如能恰當地設置懸念,無疑地會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教師通常可以在這幾個方面設置懸念:1. 課堂教學的開頭。開頭教師可設計一個富有懸念的導語,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比如有老師教學《孔乙己》,開頭設計了這麼一個導語:老師問學生:孔乙己姓什麼?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孔。老師再問:真的姓孔嗎?
  • ...時代蘇州有效教學研究」課堂研究活動 「慧學課堂」走向深度學習
    本報訊(記者 陶贇婷)11月25日,由蘇州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主辦,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承辦的「新時代蘇州有效教學研究」活動在園區二實小舉辦。學科專家、區內外有效教學研究項目學校的骨幹教師及園區「四葉草」學校發展共同體成員100餘人圍繞「走向深度學習的『慧學課堂』」主題進行了深度廣泛交流。
  • 疫情期間,關於線上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在這樣一個學生不能正常上學的特殊時期,開展網絡直播教學成了我們當前落實"停課不停學"工作的主要方法,線上教學的效果如何?怎樣提升線上教學的有效性?結合三周來的工作體驗,有一下幾點思考。  一、線上教學的優勢  1、線上教學突破了地域限制。
  • 建築施工英語教學的幾點經驗
    作為不是從事專業教學的英語老師來說,如何把這門課開好,如何把專業英語和學生過去學的大學英語銜接起來,如何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的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是擺在任課教師面前的嚴峻課題。在建築施工英語實踐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和改進,效果很好,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幾點經驗。
  • [黃浦]格致初級中學:創設活力課堂 提升教學有效-高級教師展示周
    英語組全體教師集中仔細觀摩課堂並進行了後續評課。趙穎麗老師的課堂,將普通教材中的聽說板塊教學與練習部分,和最新聽說測試中的複述環節操練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聽前進行內容預測,在聽的過程中對材料中的數字及重點名詞進行筆記記錄,以便為後續口頭複述產出打下基礎。金晶老師的課堂從學生的錯題引入,一步步搭設階梯,引導學生回溯文本,選擇和尋找出合適的主旨並進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