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有段日子了,很充實、很緊張,也很美好!這是一所傳承勤奮與奉獻學校,校園內洋溢著樸實的奮鬥與熱烈的期待,感動著我也激勵著我。有時累了就去聽下課,說心裡話,還是好喜歡這乾淨的三尺講臺,一堂堂風格迥異、色彩紛呈的課也足以使我放鬆下來,安靜下來,享受然後羨慕……
於是,一時心癢,借著這方小小的文字天地,想和大家聊聊我對課堂教學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引發大家更多的思考。
其實,可能還要從一個很老很老的話題說起——什麼是一堂好課?這個話題討論已久,一代代求變的教育人、一個個推陳出新的時代卻總沒能得出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這個現象本身或許就揭示了答案,因為「好」的內涵是「變」的,是「活」的!那就僅以語文為例,說說我的一家之言。
我喜歡的語文課,是靈動的、自由的。《滄浪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形容唐詩的空靈絕妙:「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唐詩的境界,也是我神往的語文課的境界,但怎樣才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呢?
我以為,首先要有打破架構的意識。我們知道,每一堂精彩的課堂呈現,背後都是精心的備教材、備學生,甚至很多老師都要寫出詳實的教案,這就是我們提前的架構。沒有它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以為有詳細的教案就可以上出好課了,是肯定不行的。因為學生是「活」的,「活」的課堂什麼情況都可能出現。
記得以前做的一堂公開課,課題是:轉換角色成為閱讀的主動者。我希望學生能在閱讀中質疑,質疑後發問,理解「發現問題」的重要意義,進而,與命題人換位思考,了解命題規律。我準備了四段閱讀,文本量還是很大的。45分鐘的一堂課,出乎我意料的是,學生對問題有著更深刻的洞察。我的第一個選段是餘秋雨先生的《書海茫茫》的第一段:
像真的海一樣,我們既讚美它,又害怕它。遠遠地看,大海澄碧湛藍,雲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間,你立即成為芥末,沉浮於洶湧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來?……
由於文字很短,學生很快把眼睛盯在了「讚美」與「害怕」上,又很快地揭示了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傳遞了「讚美」與「害怕」的內涵,我很高興學生們的分析,「句不離段」的命題思路立刻顯現出來,正當我要快速推進下一個選段的時候,學生提出:「泅」怎麼解讀?對於這個提問,我非常的興奮,我在黑板上寫下一個大大的「泅」字,讓學生就詞所在句來思考答案。於是那種在洶湧混沌中掙扎的特徵很鮮浮現了出來,我們就「詞不離句」的分析也很快達成共識。然而,學生沒有就此終止,他們提出:「泅」字本身也非常耐人尋味,水中一個「囚」字,非常的形象,其他詞語很難有這樣的效果。我的心被學生們點燃了,我帶領他們分析「囚」這個字的會意性,並比較了「遊」、「渡」等字,「泅」字水中被困的特徵一下子顯現出來。接著,學生們又提出:「泅」字用得好,直接體現了題目書海「茫茫」的特徵,而「茫茫」也詮釋了為什麼要用「泅」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和學生們都沉浸在思考的享受中,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我們探討到了寫作中用語的準確、題目對主旨的章顯、句與句間的呼應……一堂課,我們進行了不到兩個選段,但師生卻在緊張的交流中走進了閱讀。課下,一位聽課的老師問我:您怎麼解釋沒有完成教案所顯示的進度呢?我說:我覺得很值,學生能學到東西,懂得思辨,品味到了質疑的魅力,進度就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有時我在想,語文課堂的魅力在什麼地方?在所謂的「完整性」上嗎?記得幾位年輕教師曾對我說:課堂完不成進度,很苦惱。「進度」對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如果,我們為了完成事先設計好的進度,而帶領學生匆匆走過,沒有了質疑,沒有了變化,沒有了意外,我們算上一堂好課嗎?
那麼,什麼是語文課的完整呢?我以為,語文課的本質是師生間思維的碰撞與情感的交流,它的載體是課內文、課外文及至生活,其真正的魅力,不只在於傳遞,更在於觸發和延展。如果學生們能夠思考、懂得鑑賞,能夠在深味中於學業、於人生有非常的收益,這將是一名語文老師莫大的成功。因此,語文課的完整不取決於講者,而取決於受者。學生有沒有在課堂中參與問題的設計,有沒有質疑與思考,有沒有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與碰撞,有沒有共同的提煉與升華,就成為了對語文課完整性的最重要的註解。如果一節語文課,忽視掉了這些,那麼,所謂的完整就成為了架子,成為了一個「舞臺」,而表演者只有教師一人!
第二,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一幅意蘊深悠的國畫。大家都知道,一幅好的國畫是一定要有「留白」的。留白者,留下的是味道,是最妙的筆有盡而意無窮,一堂好的語文課也應如此。
多年的聽課中,我發現很多老師都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邏輯井然,這非常好。然而,一路聽下來,內心卻又頗多悵然。
問題設計了,答案也跟在後面,指尖一點,似乎清晰自然。可偏偏有時學生們回答的不是預設好的詞、句子,有時還有不足,有時還超出了,可別管怎麼樣,答案卻只有展示在電子屏上的一個。這可真讓人好生的失意!
語文課堂的精彩就在於誘發學生的思維,以多重的見解,產生個性解讀的魅力。「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是基於此。如果,語文的課堂,也被「標準」統一了的話,那麼,誰人不可教語文?
因此,我以為好的課件,是學生思維的觸發器,電子屏上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幅圖片、每一段視頻都在帶動著學生積極投入思考,而不應當是計時器,滴滴答答催促著,突地戛然而止,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標準」的答案。
「留白」應當是語文課件最美的色彩,語文課的留白留下的恰是學生的思考、辯證的空間。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有一間屋子,命名為「半學齋」,開始不解其意,後來查一下,才知道,半學齋的齋名源出《尚書-說命》:「惟斆(教)學半」,大致的意思是半教半學,放在我們的課堂上,是在告訴我們,老師教一半,另一半給學生呀。
有時,我們總怕孩子聽不懂,就拼命地講,掰開揉碎地講,講得我們心力憔悴,然後慨嘆:你們怎麼還不會呀?其實,太多時候,少講一點,講精一點,給學生思考、感悟的時間多一點,學生有了自己探究、悟道的過程,才會有真的懂!
語文學科的特點本就在於它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思考空間,激發人們去欣賞、去品味。近代著名的學者王國維曾經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表明了探究知識,無畏險阻,執著堅定的信念。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突出矢志不渝的追求,痴心不改。第三種境界:「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充分展示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獲得成功後的驚喜。試想,如果缺少了自我的思考與探究,缺少了個人執著的奮鬥與拼搏,只在別人一路的指示下找到燈火闌珊處的伊人,那麼,又何言品味苦苦尋覓、豁然成功後的驚喜呢?一刻都不敢鬆手,「一步步」牽引著學生「深入」地學習語文,本身也就會禁錮了學生的思想,破壞了語文創造性的空間美,學生也不會真正的超越老師。莊子曾經調侃過顏回,他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 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這也就是後人所說的「亦步亦趨」,形容事事追隨和模仿別人,終無法超越。這也難怪天下只有一個孔子!
所以,教學中做到「點到為止」,留一片「白」給孩子,講「一半」,留「一半」給孩子,還學生一片思考的天空是多麼的重要呀!
第三,好的語文課重在一個「活」字。怎麼活呢?
講個小故事吧,有一天,子夏去問自己的老師孔子,讓他評價一下顏回、子貢、子路和子張,孔子說:顏回的仁義比我好、子貢的口才比我好、子路的勇敢遠勝於我而子張的為人莊重我萬萬不及。子夏本來是跪著的,這時吃驚跳起來,說:老師!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問題。這些學生都比您好,為什麼他們要拜在你的門下學習呢?孔子笑著說:顏回的仁義心很強,但是不知道變通;子貢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夠謙虛;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得退讓;子張為人莊重,但是和人合不來。這些學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們的長處和短處,發掘他們的優點,改善他們的缺點。他們雖然都有比我強的地方,卻並不是完善的,這是他們一直跟著我,不願離開我的原因啊!
這個故事可以用許多成語來形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量體裁衣、因人而異……但無論怎樣形容,這裡邊都隱含著一個關鍵詞「活」字。受教者是活的,教學內容就是活的,教材就是活的,教法就是活的。
我們以「討論」課為例吧。有些老師有種誤區,覺得只要有了「討論」,課堂就是高效的,這顯然是個錯誤的邏輯。有時候,明明很容易的問題,甚至都是學過的知識,也還要分組討論,學生們呢,由於沒什麼味道,老師又執意讓論,只好做做熱烈的樣子,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討論為了什麼呢?如果學生不能成為受益者,誰受益了呢?
我以為,一堂語文課中的討論應當是這樣的:在師生學習碰撞中,遇到了不易逾越之處,以一己之力確實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並且,大家論道確實利於突破,那麼就討論之甚至辯論之,如果教師確實認為所拋出的問題內涵非常豐富,利於學生鍛鍊思維、表達、合作、交流,那就像「抖包袱」一樣,吊足了學生胃口,然後讓學生們一起津津有味咀嚼,只有這樣,「討論」才真的是有色彩的!
語文課的生動與精彩在於師生間、生生間深度的碰撞,任何機械而蒼白的「模式」,都只會傷害學生們對語文的熱情!
其實,這世上就沒有哪一種模式能完美的、長久的適合一個學科,內容總在變化、學生總在變化、教學的情境也在變化,甚至授課者每天的情緒、思維都處在變化之中,這是哪一種單一的模式能適應得了的呢?那種把教學的成功單純寄託於某種模式身上的人,就是個懶教師,不懂得「活」的教師,也就不會上出好課。
陶行知先生講「教學合一」,教與學之間,貴在一個「合」字,合是適合、是契合、是吻合,某種程度是巧合,「合」則「活」矣。
教隨學走,靈活婉轉,學者才談得上有趣、有力、有用!但如果教者只是一廂情願,那就會出現無趣、無效甚至無用的情況!
說著說著,說語文也就不是在說語文了,其實,學科雖有不同,可理是通的,學科間相互借鑑會更好的提升我們的教學品質,這也是印證教學中的一個「活」字,不拘泥於一地,才有海闊天空!所以,我特別倡導我們附中的老師們要跨學科聽課、跨學部聽課,在不斷地比較、借鑑中,讓我們每個人的課堂活起來!
半畝方塘,唯「活」可清!讓我們一起在教學中悟道,悟一個「活」字,悟出一片清明!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中學校長馬東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