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冷門,越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青年科學家)

2021-01-13 人民網

圖為殷宗軍(右)在科研中。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說。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

一個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小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從巖石中分離出來後,放到顯微鏡下,使用超高解析度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進行三維掃描,化石的立體結構就在顯示儀上得以重構。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就可以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

這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每天的工作。這位35歲青年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最新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300多個旋孔蟲化石標本,顯示旋孔蟲的內部存在細胞分裂現象——這種發育方式,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非常類似。「6億年前的甕安旋孔蟲,是現代動物的遠古近親。」近期,他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這是我對『達爾文之困』的一個初步回答。」殷宗軍說。個頭不高、思維活躍、語速極快,衛衣上印著「自律給我自由」,像極了他一貫的行事風格。十多年來,這項研究和他的夢想,從未停止。

熱愛,執著於動物起源之謎

2006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三學生殷宗軍放棄本校的研究生保送資格,選擇了考研——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這個全國古生物研究高地發起衝擊。

為什麼有這樣大的決心?這和他為自己定下的研究道路有關。殷宗軍從小生長在大別山區,姐姐送給他一套《小學生自然百科》,「這套書共6本,我最喜歡《地學》和《動物》,一個講了地球上的巖石礦物、名山大川,一個從遠古動物講到人類誕生。我愛不釋手,書很快就翻爛了。」殷宗軍說。

地學與動物學交叉,不就是古生物學嗎?許多年後回頭看,他意識到,科學的種子在那時就已悄悄種在了心間。

考大學時,殷宗軍填報了地質學專業。師兄師姐說,地質學這個專業的本科畢業生最吃香、有「錢途」,反而是往上讀古生物學的碩士、博士,越來越冷門。但殷宗軍卻早早決定要讀研。他在課堂上了解到,達爾文曾提到一個挑戰進化論的難題:絕大多數現代高等動物的祖先,在5.41億到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以大爆發的形式突然出現在地層中,這一現象後世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而寒武紀之前地球的漫長歷史中,卻缺乏與動物相關的化石記錄。

對此,達爾文的解釋是化石記錄保存的不完整性,寒武紀之前的動物可能沒有留下化石記錄。這個解釋在此後100多年裡引起了很大爭議,被稱為「達爾文之困」。「100多年過去了,『達爾文之困』怎麼還是個謎?」殷宗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當科學家,探究知識的邊界。

鑽研,探究微小化石裡的生物密碼

帶著追問,殷宗軍來到南古所進行畢業設計。他選擇的目標是甕安生物群。

甕安生物群,主產於貴州甕安北鬥山含磷地層,以磷酸鹽化方式保存著6億年前的化石,誕生於寒武紀大爆發以前。因此,這座可能保存了全世界最古老動物的化石庫,被學界視為「動物世界的黎明」。

「2006年夏天,我從北鬥山採了幾百斤石頭,打包發往南京,大海撈針一樣尋找化石。」殷宗軍記憶中,那個夏天非常炎熱,他先用化學方法將幾百斤石頭融化,再在殘渣中一點一點尋找化石,用顯微鏡觀察。因為怕石頭殘渣被風吹散,也不敢開電扇。

終於,殷宗軍找到了大量從未見過的化石。其中有一種化石十分特別,直徑只有不到1毫米、外形很像現代動物胚胎、表面上長著螺旋狀線圈,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甕安旋孔蟲」的化石。

通過顯微鏡和掃描電鏡,觀察分析新發現化石的形態學結構,對完成畢業論文來說就足夠了。但神秘化石內部是什麼結構?它們究竟是動物、植物,還是藻類?這些還需要深入研究。

「我想從事感興趣的研究,只有一條路走到底。」殷宗軍說。碩士二年級時,他接受遴選並獲得了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這些化石標本非常微小,當時最薄的刀片都比它們厚。想要重現內部結構,就要採用醫院裡CT掃描儀那樣的專業設備。當時,歐洲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同步輻射加速器,能掃描微米級別的物體內部結構。讀博階段,殷宗軍申請到法國留學,帶著幾千枚樣本,去探究小小化石中的生物密碼。

但即便有了設備,「做CT」也不是易事。這種大型科學裝置並非為掃描微體化石量身定製,因此用來給微體化石「做CT」時,掃描方法和諸多參數都要反覆摸索和調整。例如光源設定,太弱了信號穿不透,太強了則易過曝。

「學習了幾個月,才掌握掃描技術。遺憾的是,甕安旋孔蟲化石有很厚的囊包,內部結構大多已經腐爛,所有樣本都沒有掃描到內部結構,也就無從了解它究竟是什麼。」好在留學期間殷宗軍還有其他收穫:通過掃描帶來的其他樣本,發現了最早的海綿動物、最早的胚胎化石……

這些研究,離回答「達爾文之困」還有一段距離。「我們不能每次都千裡迢迢跑到歐洲,用別人的機器去掃描化石。」殷宗軍開始思考,要有先進技術,讓自己的團隊來給化石「做CT」。

創新,讓前沿技術助力古老學科

把先進的同步輻射加速器「搬」回來,並不現實。沒別的路,只能依靠創新。

在南古所支持下,2012年博士畢業留所後,殷宗軍著手建立化石顯微CT實驗室,並於2015年建成。走進這個實驗室,儀器設備一應俱全:硬體上,有「CT機」、顯微鏡、圖形工作站、數位屏;軟體上,有各類專業的圖像數據處理和三維可視化工具。它不僅用於甕安生物群化石的研究,也支撐了琥珀中昆蟲多樣性、森林的起源等古生物學其他課題的研究。

「這個實驗室有原始創新,也有集成創新。」殷宗軍介紹,正在申請專利的多樣本掃描技術就是一項自主創新。「人工將樣本逐個放到樣品臺上掃描,費時耗力,如果能實現自動化不間斷掃描,就可以幫助科研人員騰出手,大幅提高設備利用效率。」殷宗軍說,前沿信息技術與這門古老學科可以碰撞出火花。他通過軟體設定參數和程序,讓樣品臺不僅「知道」每個樣本的掃描時間和方式,還可以「找到」排著隊的下一個樣本,並且將它「請上臺」。

去年6月,甕安旋孔蟲化石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經過對化石內部結構和生物學信息的分析,證實了它們是單細胞生命,屬於動物的「姐妹類群」,據此可以了解動物共同祖先的生物學信息,這對理解第一個動物究竟從何而來,提供了重要化石信息。

「做古生物研究,特別要坐得住冷板凳。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除了自身的熱愛,也在於院所的無條件支持,以及研究過程中的一項項進展,讓年輕科學家在起步階段就可以大展拳腳,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殷宗軍說,動物演化的真相正在逐漸顯現,「達爾文之困」終有一天會徹底解開。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3日 12 版)

相關焦點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機遇挑戰有了新的發展變化,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對於新形勢下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
  •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越冷門,越堅持
    十多年來,他始終專注於這個冷門學科,希望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這份堅持源於熱愛,也來自於科研的進展、院所的支持。一個個直徑1毫米左右的微小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從巖石中分離出來後,放到顯微鏡下,使用超高解析度X射線顯微斷層成像技術進行三維掃描,化石的立體結構就在顯示儀上得以重構。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就可以揭開化石背後隱藏的動物演化歷史。
  • 新華日報社論: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江蘇擔當
    錨定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目標,肩負全面提升江蘇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地位的責任,扛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這在全省科技界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我們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堅持向科技要答案,以科技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擘畫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第一次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中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勇擔科技自立自強重任
    編輯同志:我是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既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鼓舞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銳意進取,勇於攀登,努力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做出更大貢獻。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曹俊越榮獲2020年度「全球青年科學家獎」
    近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曉,北京大學校友、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成為全球唯一特等獎獲得者,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王志剛《黨建》撰文: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只有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努力掌握國際科技競爭主動權和主導權,才能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第三,強大的制度優勢為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強保障。重大科技創新活動往往具有高度系統性和複雜性,需要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統籌運用新型舉國體制和國家規劃體系優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障礙,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讓科技自立自強成為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行動。
  •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出重圍、在民族復興之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王志剛《黨委中心組學習》撰文: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增強國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
    建議指出,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基礎上,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新發展理念的再豐富,進一步明確創新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
  • 張為付、胡雅蓓:謀篇布局「十四五」 擘畫科技自立自強新藍圖
    展望未來謀篇布局,五中全會把「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一條擺在了十二項重要舉措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與時俱進、高屋建瓴、意蘊深邃,既順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展大勢,又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既立足當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現實要求,又著眼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目標。
  • 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專訪科技部黨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凝聚科技力量激蕩創新磅礴動力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
    回顧過去的五年,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廣大科技工作者踔厲風發,勇挑科技創新歷史重任,爭做創新創業時代先鋒,一年上一臺階,取得長足進步,實現跨越發展。  萬裡揚帆風正勁,奮楫篤行再啟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科協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做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科研(科技自立自強·青年科學家)
    中國科技大學供圖核心閱讀中國科技大學教授陸朝陽是國際量子科學領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輕人之一。他長期耕耘,成果迭出,獲得了國際上一系列重量級獎項。陸朝陽確信,不要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科研,並堅持做到極致。他說,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證量子計算領域的健康發展。不久前,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 海南自貿港青年文明號如何越擦越亮
    一年時間裡,團海南省委舉全團之力,以創建青年文明號為載體,以青年為骨幹力量,在全省一線服務行業、單位、窗口實施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五大工程,掀起全省青年文明號創建熱潮。海南自貿港的青年文明號如何越擦越亮?
  • 「越科技 越自然」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於松山湖高新區舉行
    ■近日,「越科技 越自然」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於松山湖高新區舉行 如何藉助科技力量和美學力量,更好地創造和推動我們的美好生活?近日,以「越科技 越自然」為主題,由松山湖管委會、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生活榜聯合主辦的第五屆生活榜發布會於東莞松山湖城市科普館舉行,眾多大咖嘉賓共同探討園區科技文化與美好生活。
  • 32歲全球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華人曹俊越:為生物學探索之路「點燈」
    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全球唯一特等獎授予了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曹俊越說。 曹俊越回憶道,在研發sci-RNA-seq的過程中,他曾花費兩年時間反覆嘗試了262種實驗條件,才摸索出技術雛形。之後,他又對超過1718種實驗條件組合進行優化,其中大部分都沒有成功。 「反過來想,如果沒有這些失敗的結果和付出,就沒有最終完善的技術,沒有10年質的飛躍。」曹俊越笑道。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掌握...
    2020-11-19 08:54:34來源:FX168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掌握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王一鳴表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抉擇,鼓舞人心、催人奮進,也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