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藥材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事件頻發,外國則藉助質量優勢開始大舉進軍中國中藥材市場。據悉,洋中藥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達1/3,其必將加劇中藥種質資源危機和中藥資源研發利用的國際競爭。
隨著傳統天然藥物和植物藥的地位日益提高,國外醫藥學者與製造商紛紛致力於從植物藥中尋找新藥線索。資料顯示,全球中藥國際市場中,日本佔80%的份額,韓國10%,而中國僅佔5%。
國際市場上的中藥市場,不僅被外國佔領,而且絕大多數中藥都是從中國廉價賣出的中藥材,在國外經過深加工後,換個包裝又高價返銷到中國。神威藥業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李振江說,據不完全統計,這一部分中藥在國內市場已經佔到1/3。
在中國出口的中藥材中,大部分是原料藥,成藥不到4%。「一些國外製藥企業從中國進口中藥提取物,在國外進行深加工以後,加個洋文就變成了『洋中藥』,其實就是國內中藥的翻版。」李振江指出,「洋中藥」價格比國內高几倍,甚至幾十倍。
李振江表示:「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西歐的一些草藥企業從中國低價購入原料藥就地粗加工,運回本國精煉提取製劑後以高價返銷的現象日益嚴峻,這不僅對中國中藥產業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將造成威脅。」
專家認為,洋中藥科技含量高、用料考究、定位簡單明確等優勢都是其快速發展的原因。
李振江說:「洋中藥最大的倚仗還是在質量上的優勢,即質量標準規範程度高。特別是歐洲一些國家的植物藥製劑,一般以標準提取物或有效成分標示劑量,中國質量標準與之相比較欠規範化、標準化和重現性差。」
河北省安國市作為中國中藥材集散地之一,經營近2000種中藥材,中國大部分中藥材都可以在安國市中藥材市場上採購到。
記者了解到,安國市中藥材專業市場上有許多貨源來自於種植散戶。由於缺乏指導,散戶的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普遍落後,需要更多地依賴化肥和農藥,其農藥殘留和重金屬不符合國家標準。
安全檢測是把守中藥材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在檢測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方面,企業卻面臨著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一些中藥企業負責人認為,什麼樣的藥材是合格的,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所謂合格,不僅是指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不超標,還要具備藥效。
河北省中藥材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世凱說:「現在對中藥材的檢測標準是採用西方分析化學的標準。中藥是臨床療效的結論,經方是現代中藥的基原,講究的是配伍和劑型相互對應,但現在的研究是拆方研究,將藥材當作藥品研究,中藥標準套用西方的藥材檢測標準。」
中國商品學會副會長、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專業博士生導師張貴君教授認為,質量評價指標和臨床療效要有對應性,要在中藥藥效組分基礎上建立質量標準。
此外,河北美威藥業公司董事長王彥軍認為,中藥企業必須要加大中藥科研投入,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記者 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