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不吃蔬果,為什麼不會得「壞血症」?

2021-01-10 化浪說化

在大航海時代,水手的死亡率還是很高的,在達伽馬、麥哲倫的遠航中,這種名為「壞血病」的惡疾使將近一半水手喪生,簡直就是海員的催命符。

其症狀出現牙齦腫脹、皮下淤血、渾身無力等症狀,直至死亡。

海員們的健康事關國運,然而幾百年裡,全歐洲的醫生們對壞血病束手無策,開出的藥方幾乎都不頂用。而且,只要患病水手一上岸,總是沒幾天就滿狀態回血,症狀全無!

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這肯定是缺少維生素C啊,維生素C又因此被稱為——抗壞血素。補充維生素C的最主要途徑就是吃水果蔬菜。

可當時,這一問題卻壞了大家。

當時得壞血病的主要人群除了水手,還有偏遠牧區的牧民,對於他們來說,蔬果可不是那麼容易獲取的食材。

久而久之,壞血病的疼痛就一直折磨著這些人。

為了戰勝這個病魔,一些醫學專家就開始研究。最終,在1747年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的醫生的意外發現,只要給海員提供新鮮橘子和檸檬,即可預防和治癒壞血症,人類這才逐步認識了維生素C。

但是這個發現,一開始沒有被重視。

直到1772年,又一位詹姆斯——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前往南太平洋。他在船艙裡帶了大量檸檬、柑橘等水果,於是為期3年的航程中基本沒出現壞血病,回國時118名船員只有1人死亡。

按照當時的標準,這個傷亡率堪稱奇蹟!這趟航行讓庫克船長聲名大噪,也奠定了檸檬「壞血病終結者」的地位。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知識淵博的同志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小波人,既沒的吃蔬菜水果,也不吃維生素片,卻同樣可以免受壞血症的侵擾,他們就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

難道他們的基因跟我們的不一樣?可以自己分解合成維生素?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愛斯基摩人的維生素是來自於肉。

絕大多數動物像豬豬都可以通過新陳代謝從葡萄糖中得到維生素C,其中,哺乳動物和一小部分鳥類是在肝臟中完成這個過程的,而爬行動物和其他鳥類則是通過腎臟完成這一系列代謝過程。甚至連酵母這樣的單細胞真菌,都可以從單糖中生成維生素C……

所以肉中其實也含有維生素C,只是相比於蔬菜水果中少很多,而且我們平時高溫烹煮會將肉中的維生素C破壞,所以這麼點維生素C對我們來說是不夠的。

但是巧就巧在,愛斯基摩人不喜歡吃熟的,半生不熟的就可以了,所以維生素C損失的不是很多。更有甚者,有的愛斯基摩人直接就是貝爺附體,生吃鯨魚皮脂、海豹皮脂和腎上腺的習慣,這些部位的維生素C都比較高。

不過,這樣的肉裡面會有很多寄生蟲,大家請勿模仿。

如果大家最近工作忙,餓了就隨便吃點泡麵,又出現牙疼等症狀,就要注意啦,你可能是缺維生素C了,趕快吃點蔬菜水果吧!

相關焦點

  • 北極圈的古代人,愛斯基摩人為何如此這麼神秘?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到底起源於中國的殷商,還是良渚文明?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在我們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溫度都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寒冷的區域生活的人都要穿上厚厚的大衣,特別是在北極圈附近生活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就是非常禦寒的一個民族,但是有專家在調查這個民族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祖先至今是一個謎。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有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生活在北極圈內外、總是穿著厚厚的動物皮毛。因此,生活中如果見到誰穿得格外厚實,大家也喜歡開玩笑說「你是愛斯基摩人嗎?」 不過真正的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這是印第安人給他們取的帶有侮辱取笑性質的名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的自稱是「因紐特人」,雖然族群人數不到10萬,但他們的來歷至今成謎。
  • 生活在北極圈的人吃什麼?
    北極圈裡的居民,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丹麥、冰島、挪威、瑞典和芬蘭這8個國家間,加起來有400萬常住人口。按照更廣義的算法,北極圈附近生活著1千3百萬人。但現在,我們已知有超過40個族群在北極生活,使用十幾種語言,擁有著相似的生活方式。
  • 愛斯基摩人的獨特美食——醃海雀,世界最臭食物,一般人接受不了
    居住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原意是貶意「吃生肉的人」,主要居住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海岸邊落戶,透過獵捕維生。他們的外表和我們中國人差不多,但由於他們很早就遷移到北極圈生活,身體基因已經與東亞人不一樣,他們身體有一些機能負責製造脂肪酸去飽和酶,可以控制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多寡。
  • 來自北極圈的黃皮膚人種,生活過得像野人,客人來了就讓妻子接待
    說到生活,有些人會把收入放在金融投資方面,可以讓收入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也有些人會把收入用在購物消費上,要知道過去的人們基本很少會有經常外出購物這種事情,人們最多就是滿足每天的日常生活需要,而購物則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物質追求;當然還有的情況是,人們會把收入放在家庭旅遊方面,可以隨時帶家人出去旅遊。
  • 生活在地球最北邊的居民,一起看看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
    北極可是一個寒冷的地方,並且環境惡劣,處處充滿著危險,可是居然有一群神奇的人,可以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地方,這可真讓人們大跌眼鏡,下面就讓靜靜給你介紹一下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吧。愛斯基摩人就像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一樣,是一個生活在很北很北,很冷很冷的北極地區的民族,看似很神奇的愛斯基摩人,其實他們並不特殊,他們和我們中國人一樣是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
  • 愛斯基摩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對愛斯基摩人,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這個生活在極寒地帶的人種,目前有約14萬的人口,分別生活在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地區。其中8.5萬人生活在北美,5萬人在格陵蘭,其餘的在西伯利亞。愛斯基摩人生活完全適應極寒,冰雪覆蓋的環境下,幾乎不存在植物,所以愛斯基摩人基本不吃蔬菜,他們每日的膳食包括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
  • 愛斯基摩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吃生肉?基因變異還是另有原因?
    愛斯基摩人是人類族群中最奇異的一個分支,他們長年生活在氣溫零下20-30度的北極圈裡,每年一半的時間處於極晝,另一半時間則處於極夜。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裡,幾乎沒有日夜交替的說法,要不就是太陽一直照射的永晝,要不就是漫長而寒冷的永夜。
  • 明明都是地球人,愛斯基摩人的來源為何至今成謎?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而存活下來的因紐特人,也跟印第安人算是結下了梁子。印第安人趕走人家還不算完,在知道因紐特人成功存活下來之後,因其生活方式的緣故,印第安人隨手送給了因紐特人一個黑稱--愛斯基摩人。而這個愛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語中又被稱為愛吃生肉的人。
  • 為什麼愛斯基摩人要住冰屋,不怕越住越冷嗎?看完漲知識了!
    為什麼愛斯基摩人要住冰屋,不怕越住越冷嗎?看完漲知識了!在北極圈以南愛斯基摩人在那裡生活了下來,它們本來生活在西伯利亞,但是由於食物的匱乏,讓它們在世界各地分散的生存下來。其中一部分來到北極圈,它們依靠捕魚為生,在冬天他們捕魚的時候,便會先建立一座冰屋用來保暖,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不會越住越冷嗎?其實這冰屋可是大有講究,他們選擇的地方一般都是向陽開闊的地方。
  • 《北方的納努克》一百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彪悍的生活不是傳說
    看了電影《北方的納努克》,這部由被譽為紀錄片之父的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拍攝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關於愛斯基摩人的紀錄片。他通過對最好的獵手納努克一家人的鏡頭追蹤,基本完整的還原了當時愛斯基摩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讓我對北極重新燃起了嚮往,對納努克一家為了生活而做出的努力和拼搏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 紀錄片《愛斯基摩人》(30集)合集,北極圈上的黃種人
    」的意思,他們還有一個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愛斯基摩人」。「愛斯加拿大北部居住著因紐特人,在格陵蘭、阿拉斯加能看到他們。身材不高,寬鼻子,頭髮又黑又直,因紐特人居住得十分分散,SIBERIE和TCHOUKTCHES半島北端,只有幾千人。
  • 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嗎?
    為什麼說它準確,因為這個地圖是按照地球的球體形狀來繪製的,而之前那幅是平面的。在這個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歐洲、非洲和大明的準確位置,而狗國,位於地球頂端的極北方向!也就是說位於北極圈!而北極至今唯一的原住民是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而愛斯基摩人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依賴於狗、最擅長馴化狗的民族。會不會狗國就是愛斯基摩人呢?
  • 生活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與中國人是什麼關係?他們長的一模一樣
    除了乾燥炎熱的沙漠之外,南北兩極同樣很少有人長期生存,而因紐特人卻是個例外。根據相關研究,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圈附近,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端的一群人。雖然這裡的溫度相對於南極要高一些,但是因紐特人仍然需要穿著厚重的獸皮衣服來禦寒保暖。實際上,因紐特人也曾經生活在阿拉斯加、俄羅斯以及美洲北部,最後才定居在格陵蘭島。
  • 愛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愛斯基摩(Eskimo)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
  • 1922年,無聲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記錄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
  • 一份愛斯基摩人引領全球時尚的簡史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地區,生活著一群冰雪精靈——愛斯基摩人。  約一萬年前,他們的祖先從亞洲遷徙到達美洲,如今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包括加拿大、西伯利亞和格陵蘭島等地。他們孤獨地生活在北極區域,憑著自己的智慧在冰雪世界中生存了下來。
  • 生活在北極圈的黃種人,自力更生繁衍至今,有一習俗令人難以接受
    然而,在寒冷的北極圈也有黃種人的存在,他們是生活環境最惡劣的黃種人。 生活在北極地區的黃種人被稱為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意為「吃生肉的人」,但是他們並不喜歡這種叫法,因此他們稱自己為「因紐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