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航海時代,水手的死亡率還是很高的,在達伽馬、麥哲倫的遠航中,這種名為「壞血病」的惡疾使將近一半水手喪生,簡直就是海員的催命符。
其症狀出現牙齦腫脹、皮下淤血、渾身無力等症狀,直至死亡。
海員們的健康事關國運,然而幾百年裡,全歐洲的醫生們對壞血病束手無策,開出的藥方幾乎都不頂用。而且,只要患病水手一上岸,總是沒幾天就滿狀態回血,症狀全無!
現在我們當然都知道,這肯定是缺少維生素C啊,維生素C又因此被稱為——抗壞血素。補充維生素C的最主要途徑就是吃水果蔬菜。
可當時,這一問題卻壞了大家。
當時得壞血病的主要人群除了水手,還有偏遠牧區的牧民,對於他們來說,蔬果可不是那麼容易獲取的食材。
久而久之,壞血病的疼痛就一直折磨著這些人。
為了戰勝這個病魔,一些醫學專家就開始研究。最終,在1747年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的醫生的意外發現,只要給海員提供新鮮橘子和檸檬,即可預防和治癒壞血症,人類這才逐步認識了維生素C。
但是這個發現,一開始沒有被重視。
直到1772年,又一位詹姆斯——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前往南太平洋。他在船艙裡帶了大量檸檬、柑橘等水果,於是為期3年的航程中基本沒出現壞血病,回國時118名船員只有1人死亡。
按照當時的標準,這個傷亡率堪稱奇蹟!這趟航行讓庫克船長聲名大噪,也奠定了檸檬「壞血病終結者」的地位。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知識淵博的同志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小波人,既沒的吃蔬菜水果,也不吃維生素片,卻同樣可以免受壞血症的侵擾,他們就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
難道他們的基因跟我們的不一樣?可以自己分解合成維生素?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其實,愛斯基摩人的維生素是來自於肉。
絕大多數動物像豬豬都可以通過新陳代謝從葡萄糖中得到維生素C,其中,哺乳動物和一小部分鳥類是在肝臟中完成這個過程的,而爬行動物和其他鳥類則是通過腎臟完成這一系列代謝過程。甚至連酵母這樣的單細胞真菌,都可以從單糖中生成維生素C……
所以肉中其實也含有維生素C,只是相比於蔬菜水果中少很多,而且我們平時高溫烹煮會將肉中的維生素C破壞,所以這麼點維生素C對我們來說是不夠的。
但是巧就巧在,愛斯基摩人不喜歡吃熟的,半生不熟的就可以了,所以維生素C損失的不是很多。更有甚者,有的愛斯基摩人直接就是貝爺附體,生吃鯨魚皮脂、海豹皮脂和腎上腺的習慣,這些部位的維生素C都比較高。
不過,這樣的肉裡面會有很多寄生蟲,大家請勿模仿。
如果大家最近工作忙,餓了就隨便吃點泡麵,又出現牙疼等症狀,就要注意啦,你可能是缺維生素C了,趕快吃點蔬菜水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