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納努克》一百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彪悍的生活不是傳說

2020-12-05 劇說有理三師兄

在我小的時候,認為愛斯基摩人就是聖誕老人,他們會在聖誕之夜駕著漂亮的馴鹿雪橇,在厚厚的積雪中前行,給每一個睡夢中的小朋友送來夢寐以求的禮物。所以,從年幼之時起,由讀童話故事而建立起來的對愛斯基摩人的好感,並沒有因為長大了而消失,反倒是隨著知識量的增長,對愛斯基摩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看了電影《北方的納努克》,這部由被譽為紀錄片之父的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拍攝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關於愛斯基摩人的紀錄片。他通過對最好的獵手納努克一家人的鏡頭追蹤,基本完整的還原了當時愛斯基摩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讓我對北極重新燃起了嚮往,對納努克一家為了生活而做出的努力和拼搏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他們是睡冰臥雪的北極圈主人,心靈手巧的發明創造了獨特又非常實用的出行工具。愛斯基摩人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從亞洲開始出發一路遷徙到北極,之後他們就成了這片被冰雪覆蓋大陸的主人。那可是北極啊,一片冰雪蒼茫,連熊和狐狸甚至狼都被一望無盡的雪原同化成了白色。幾乎是寸草不生的地方,卻生活著一群和我們一樣的人類,這原本應該是神話傳說中的故事,卻被彪悍的愛斯基摩人寫成了現實。

《北方的納努克》通過導演寫實的鏡頭,在電影的開端就非常真實的展示了愛斯基摩人的出行工具之一——海豹皮做的小船。

看上去那就是一隻小小的獨木舟,由一個人用短漿就可以非常靈活的操縱,在顛簸的海面上遊來遊去。等小船到了岸邊鏡頭拉近才看清楚,這條小小的海豹船上除了納努克之外,上面還趴著一個半大的孩子。船艙裡除了『駕駛員』納努克之外,又陸續大大小小的鑽出來三個人,這簡直就是太神奇了!

納努克尋找浮冰準備釣魚的時候,這條能裝下他一家人的海豹皮小船,被他很輕鬆的就拖到了浮冰上面。這個水中的交通工具看起來很輕便,又非常的實用、同時使用起來足夠靈活。至於造價嘛……,以現在的物價來衡量那應該是屬於奇貨可居型的。現在,海豹也屬於國家保護動物了,誰還敢去獵幾頭海豹回來造船呢?!

在《北方的納努克》中比較遺憾的是沒有看到馴鹿的影子,負責拉雪橇的是一群長毛的獵狗,時常呲著尖利的犬牙衝著大快朵頤的主人手裡熱乎乎的生肉,露出貪婪又兇狠的樣子,看上去有點像真的狼喲。或許,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養馴鹿還只是一少部分愛斯基摩人的事情,而納努克是個真正的獵人。所以,鏡頭中納努克 一家由海裡上岸後,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狗拉的雪橇,然後帶著一家人在冰原上輾轉捕獵。

愛斯基摩人彪悍的育兒方式,在世界上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北極殘酷惡劣的自然生存環境,在以前愛斯基摩人的孩子夭折的很多。有個傳說是:愛斯基摩人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個家庭,因為在那樣寒冷的條件下嬰幼兒是不容易存活的。所以愛斯基摩人看上誰家的孩子,就會要過來自己撫養,而孩子的父母多半也不會反對。對於他們來說食物一直都是短缺的,生存的環境又惡劣,僅憑一家之力很難把一個孩子養大,所以誰有能力誰就要過去養。

《北方的納努克》中男主納努克有大大小小三個孩子,這真的是很厲害了。在這部劇中,導演用最細膩溫柔的鏡頭拍下了納努克和他的孩子們之間的故事。

當食物比較充足時,或者捕獵的間隙,納努克都會努力的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生存空間,讓他們能吃飽、能穿暖、晚上可以住在溫暖遮風的雪窩子裡。偶爾清閒的片刻時光,納努克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也就等於潛移默化之中,把狩獵的手藝傳給他的孩子們了。

最幼小的那個嬰兒是沒有衣服穿的(劇中說是三個月大),媽媽把他貼身裝在背後的皮裘裡,用自己體溫度來給他傳遞熱量和安全感,這看上去和袋鼠媽媽的育兒袋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在冰天雪地裡,光著屁股的嬰兒好幾次被從媽媽暖和的後背上提溜出來。第一次是一家人從海上靠岸的時候,被爸爸從船艙裡直接給光屁股拎出來了。第二次看著像是媽媽給他洗澡,也是直接從媽媽的後背上光溜溜的給拽出來,一絲不掛的被摟在懷裡,大人用吐沫給他洗澡洗臉揉搓他胖嘟嘟的小短腿兒。

四周可都是厚厚的冰原和常年不化的積雪啊,媽媽一直都穿著厚厚的動物毛皮,小寶貝卻在這冰天雪地裡光著小屁股。看到這裡,我直感嘆:北極的嬰兒能活下來並長大的都不是凡品,這也太抗造了!

全家一起來狩獵,茹毛飲血開懷暢飲大塊吃新鮮的生肉。影片中說,納努克永遠在為食物奔波。是啊,他要憑藉一雙手和簡陋的生產工具來養活五、六張嘴,在北極這件事太難了。即使納努克是最優秀的獵人,他也幾乎沒有停歇下來的時刻。平時主要是狩獵北極狐,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北極狐個子小嘛,和其他動物相比應該是好抓一些,而且北極狐嬌小的身軀對人類不會造成危險。

納努克還是個很棒的漁夫,從他在浮冰中尋找魚窩,並且用海豹牙冒充誘餌釣到了許多鮭魚就看出來了,在北極想要生活下去必須要掌握多種技能。

身體龐大的海象大約有兩噸重(想起了我的車重1.5噸),北極的主人愛斯基摩人納努克和他的朋友們,僅靠一柄尖銳的魚叉,憑著自己嫻熟的狩獵技巧,就把躺在海邊曬太陽的巨無霸海象給捕獵到了。過程當然是艱辛的,但緊接著就是在海邊享受的天然海象盛宴。愛斯基摩人在享受這場新鮮的海象肉時,屏幕前的我只感受到了來自於他們歡樂的臉上充滿了滿足感和幸福感,而沒有絲毫的不適應也沒覺得血腥。在《北方的納努克》中愛斯基摩人在生活上的彪悍,比現在視頻上吃生肥豬肉喝伏特加的俄羅斯扛把子們厲害太多了!

茹毛飲血是每個愛斯基摩人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不需要學。當最優秀的北極獵人納努克從厚厚的冰層下面獵到海豹時,他招呼來全家幫他完成這次狩獵,從老婆到孩子全員出動。那頭倒黴的海豹被從冰窟窿裡使勁拽上來了,納努克手中那柄鋒利的刀再次派上了用場。在大孩子的協助下,刷刷幾刀他就剝下了一張完整的海豹皮,然後全家一起圍著海豹開始大快朵頤。從孩子到大人每個人的臉上都是享用食物的滿足和開心,每個人的手中都是海豹的鮮肉或者瓊脂。背著嬰兒的妻子也絲毫沒有顧忌的大口的吃著生肉,什麼產婦、什麼哺乳期婦女月子餐在這裡都是完全不存在的。

是北極的惡劣環境把愛斯基摩人鍛鍊的成了野獸一樣的兇猛和尖利?還是愛斯基摩人把北極當做了他們自己家的天然獵場?人與自然互相傷害又互相依存!

愛斯基摩人的東方面孔讓我有說不上來的親切感,他們真的是來自遙遠時期的蒙古嗎?人類的身體到底子在怎樣的寒冷中才是極限?愛斯基摩人的東方面孔很容易就讓人想到曾經被驅逐過的蒙古人,看上去並不強壯的亞洲人種在極寒的自然環境中,居然有如此令人瞠目結舌的爆發力和對抗身體極限的韌性,人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神奇、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

《北方的納努克》從他的黑色的頭髮到扁平的五官,怎麼看都是純純的華夏基因。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們,也都是如此,笑的時候都有種憨憨的淳樸。

在北極這樣極寒的自然環境下,愛斯基摩人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也還是保持著黃種人的明顯特徵,是不是說明其實歐洲人或者非洲人都適應不了北極的生存環境?或者說無法在北極長久的堅持下去?而愛斯基摩人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環境,並且掌握了一套在這片凍土可以橫行霸道的生存法則,並且世代相傳下來。

拍攝紀錄片的初衷就是真實,這部《北方的納努克》太棒了!

這部《北方的納努克》描述的是還沒有接觸到文明、科技時的北極生活,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已經完全告別了影片中的生活模式,這也更顯這部電影的珍貴。以前那些貼著野蠻標籤,與自然抗衡的愛斯基摩人已經走遠了,現在的北極再也不用去戶外捕獵。愛斯基摩人也真的變成了駕著馴鹿雪橇,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們送禮物的聖誕老人!

相關焦點

  • 1922年,無聲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記錄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
  • 土著電影人如何塑造電影的未來
    他的相機捕捉到了納努克品嘗一口生海豹肉的過程,他的妻子妮拉(Nyla)裹著孩子,然後彎下腰去和嬰兒擦鼻子:一個「愛斯基摩之吻」。弗拉厄蒂的敘述說:「風的刺耳的聲音,雪的刺耳和嘶嘶聲,納努克主人的狗的哀號,代表了北方的憂鬱精神」他的攝影機捕捉了納諾克冰屋外風吹拂的夜幕。
  • 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之謎
    愛斯基摩人最初並非源於商朝的三種傳統觀點,而是源於中國早期的良渚文明。在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亨利·柯林斯發現,兩個同心圓經常刻在出土的愛斯基摩人器皿上,以代表眼睛。象牙器皿上動物臉紋的藝術特徵與商代貪食的臉紋非常相似,可以判斷愛斯基摩人起源於商代或受商代藝術的影響。原因很簡單。上述兩種藝術特徵只出現在商周文化中。由於這些直接的考古證據,愛斯基摩人與中國的關係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
  • 愛斯基摩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對愛斯基摩人,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這個生活在極寒地帶的人種,目前有約14萬的人口,分別生活在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地區。其中8.5萬人生活在北美,5萬人在格陵蘭,其餘的在西伯利亞。愛斯基摩人生活完全適應極寒,冰雪覆蓋的環境下,幾乎不存在植物,所以愛斯基摩人基本不吃蔬菜,他們每日的膳食包括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
  • 北極圈的古代人,愛斯基摩人為何如此這麼神秘?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到底起源於中國的殷商,還是良渚文明?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有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生活在北極圈內外、總是穿著厚厚的動物皮毛。因此,生活中如果見到誰穿得格外厚實,大家也喜歡開玩笑說「你是愛斯基摩人嗎?」 不過真正的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這是印第安人給他們取的帶有侮辱取笑性質的名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的自稱是「因紐特人」,雖然族群人數不到10萬,但他們的來歷至今成謎。
  • 明明都是地球人,愛斯基摩人的來源為何至今成謎?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
  • 生活在地球最北邊的居民,一起看看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
    北極可是一個寒冷的地方,並且環境惡劣,處處充滿著危險,可是居然有一群神奇的人,可以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地方,這可真讓人們大跌眼鏡,下面就讓靜靜給你介紹一下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吧。愛斯基摩人就像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一樣,是一個生活在很北很北,很冷很冷的北極地區的民族,看似很神奇的愛斯基摩人,其實他們並不特殊,他們和我們中國人一樣是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
  • 一百年前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黃皮膚,他們先祖會是中國人嗎?
    (這是一組反映百年前生活在美國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照片,仔細看這些照片,發現這些愛斯基摩人都是黃皮膚,他們先祖來自中國嗎?照片的拍攝者為弗朗西斯·卡彭特。)【愛斯基摩人一家】愛斯基摩人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這個種族沒有文字記載。據學者研究,大約一萬年前從愛斯基摩人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也許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抵達美洲。由於生活在苦寒地帶,愛斯基摩人的人均壽命很短,以漁獵為生。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前段時間有一個關於北極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視頻比較火。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原始著民,他們脫離現代社會節奏不屬於任何國家。過著遷徙的生活。還是停留在原始社會時期?關於s機模人的祖先來源有很多種說法。
  • 愛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愛斯基摩(Eskimo)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
  • 愛斯基摩人居然也要用冰箱?
    今日問題 ⊙愛斯基摩人也要用冰箱嗎?⊙ 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在我們的想像中,冰箱應該是他們完全不需要的電器之一。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在我們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溫度都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寒冷的區域生活的人都要穿上厚厚的大衣,特別是在北極圈附近生活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就是非常禦寒的一個民族,但是有專家在調查這個民族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祖先至今是一個謎。
  • 「跟著凱拉去冒險」之四:愛斯基摩人的「黑暗料理」
    「愛斯基摩人目前有大概14萬左右的人口,分別生活在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地區,其實大部分的愛斯基摩人已不需要像我們的祖先那樣終生與茫茫冰雪鬥爭了,也能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可仍有一部分人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養雪橇狗、獵北極熊、住冰屋,我就是其中之一。」也達大哥哥得意地說:「走,帶你去看看我們剛剛建成的冰屋。」
  • 讓你吃驚的現代愛斯基摩人
    在地球的最北端,一年四季千裡冰封,一群穿著獸皮的人們住在冰屋裡,靠捕鯨為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我帶著上述想像踏上北極最大的愛斯基摩人聚居地巴羅時,卻發現,這裡和我想的大不一樣。  巴羅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北端,是個只有5000人口的小城市。去年7月底,我在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參加了當地旅行社組織的「巴羅一日遊」。
  • 獵奇丨愛斯基摩人的耳朵拔河比賽,有人直接痛哭了
    【微信公眾號:beebee公園(ID:wastepark)】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每個民族小時候玩的遊戲背後所展現的內涵都是在為日後的生存進行準備比如愛斯基摩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們在北極,他們必須不遺餘力地依靠自己的身體哪怕耳朵凍掉也要堅強地活下去隨著愛斯基摩人
  • 愛斯基摩人的招牌名菜--醃海雀(Kiviak)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名稱的由來是「吃生肉的人」。因為北極寒冷的氣候,很少有植物可以在那裡生長,生活於此的愛斯基摩人無法像其他地區的人那樣通過食用植物的方式補充維生素,大家都知道維生素對於人體生長所起的作用。生活於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只能通過食用生肉來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因為肉在高溫烹飪的時候,其中大部分的維生素都會被破壞,當然,北極燃料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長此以往,愛斯基摩人就養成了吃生肉的習慣。
  • 愛斯基摩人的雪:一樁百年未決的懸案
    這周一凌晨,盼了許久的北京初雪總算落下來了,儘管雪落時無聲,日出後無痕,但著實讓人激動。有關今冬北京初雪懸案終於帷幕,然而一樁關於愛斯基摩人的雪的懸案,100年來爭議不斷,至今懸而未決。  初中時,我曾讀到一篇講愛斯基摩人的文章,最引人入勝的內容是描述愛斯基摩人語言那段。
  • 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不吃蔬果,為什麼不會得「壞血症」?
    久而久之,壞血病的疼痛就一直折磨著這些人。為了戰勝這個病魔,一些醫學專家就開始研究。最終,在1747年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的醫生的意外發現,只要給海員提供新鮮橘子和檸檬,即可預防和治癒壞血症,人類這才逐步認識了維生素C。但是這個發現,一開始沒有被重視。直到1772年,又一位詹姆斯——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前往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