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2021-01-10 王不宇看世界

對愛斯基摩人,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

這個生活在極寒地帶的人種,目前有約14萬的人口,分別生活在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地區。其中8.5萬人生活在北美,5萬人在格陵蘭,其餘的在西伯利亞。

愛斯基摩人生活完全適應極寒,冰雪覆蓋的環境下,幾乎不存在植物,所以愛斯基摩人基本不吃蔬菜,他們每日的膳食包括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主要食物來源於肉類。

我們平常人都嫌生肉太腥,即便煮肉也要先去掉血水。但愛斯基摩人正好相反,他們很少吃熟肉,覺得熟肉平淡無味,所有的肉他們都生吃。常吃的肉包括了海豹、北極熊、小羚羊和馴鹿等等。

只有在夏季,有一些非肉類可食用。他們會收集漿果和某些植物的根,如紫雲英植物的根。他們還會收集鳥蛋。而狩獵則是冬季唯一的食物來源。

因而狗對於愛斯基摩人特別重要,因為狗可以幫助狩獵。愛斯基摩人依賴狗來嗅出海豹洞或嚇唬北極熊。

在住房方面,愛斯基摩人在夏季和冬季使用不同類型的房屋。在冬季,他們用雪塊建房,一個小的冰屋可容納2個人,幾個小時就可以建成;中型冰屋使用時間比較長,可長達半年,可容納兩個家庭,建造時間約5個小時。

而大型冰屋最多可容納20人,需要約一整天時間才能建成。通常不用於個人住宅,而用於集體活動或者節日場所等。

愛斯基摩人首先將冰塊排列成圓形,以形成基座。然後將第二層的冰塊放在基座上面,稍微向中心傾斜,再放第三層,繼續往中心傾斜,直到冰塊在頂部接觸為止。然後在基座上鑿出一條隧道作為房屋大門,大門用動物皮做門帘。

床和桌子等家具也是就地取材,用冰塊製成,只是鋪上動物皮。冰屋的地板上也鋪上動物皮毛,使地板總是溫暖。這樣一個堅固而溫暖的冰屋就建造完成了。

而在夏天,則不再使用冰作為建築材料,而是動物的骨骼、草皮和木塊。他們用動物骨骼搭起房屋的框架,然後將草皮或木塊鋪上去。

衣著方面,我們平日冬天裡穿的羽絨服在他們生活的地方幾乎不堪一擊。為了抵禦極寒,他們用動物皮製作大衣。通常女人的大衣比男人更大,這樣嬰兒就可以被背在裡面。夏天時,人們把大衣鋪在骨架上,作為房屋材料的一部分。冬天,拆掉夏日房屋,再把大衣拿下來穿。

愛斯基摩人在衣著方面的重大發明,是防水衣。他們是怎樣製作防水衣的呢?

答案是,使用海象腸!

愛斯基摩人很早就發現了海象腸的防水功效,它是空心的,很長的管子,

愛斯基摩孩子和女人會給管子吹氣,使其膨脹,再密封,最後連接起來。這樣防水的衣服材料就有了。他們用它製作衣服和靴子,這就是最原始的防水方式。

而比防水衣更有趣的,是雪鏡的發明。在北極的極晝時期,每天24小時都是明亮的,持續數月,若行走在冰面上,其反射的太陽光足以刺傷你的眼睛,如果不加以保護,你很可能雪盲。

聰明的愛斯基摩人用鹿角或木頭製成雪地護目鏡。護目鏡上有一個薄薄的縫隙,所以佩戴著可以看清前路,而只有少量光進入。

在交通工具方面,愛斯基摩人最喜歡的是船隻和狗拉雪橇。他們使用的船隻通常分兩種,一種類似於皮划艇,只能容納一人。另一種船更大一些,可以同時容納人和貨物,類似於獨木舟。但他們的船都並非木頭製成,而還是用他們最喜歡的動物骨架加上動物皮毛的方式。

在陸地上,他們使用的當然是狗拉雪橇,使用的狗是哈士奇和狼。雪橇則由骨頭、木頭和鯨鬚組成。

每一個愛斯基摩家庭總是自給自足,很少交易,但願意分享。

愛斯基摩人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生活在地球上最嚴寒的地方。想要真正了解他們,唯一的方法就是走進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同時也是如此友善的一群人。

相關焦點

  • 《北方的納努克》一百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彪悍的生活不是傳說
    在我小的時候,認為愛斯基摩人就是聖誕老人,他們會在聖誕之夜駕著漂亮的馴鹿雪橇,在厚厚的積雪中前行,給每一個睡夢中的小朋友送來夢寐以求的禮物。所以,從年幼之時起,由讀童話故事而建立起來的對愛斯基摩人的好感,並沒有因為長大了而消失,反倒是隨著知識量的增長,對愛斯基摩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 生活在地球最北邊的居民,一起看看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
    北極可是一個寒冷的地方,並且環境惡劣,處處充滿著危險,可是居然有一群神奇的人,可以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地方,這可真讓人們大跌眼鏡,下面就讓靜靜給你介紹一下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吧。愛斯基摩人就像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一樣,是一個生活在很北很北,很冷很冷的北極地區的民族,看似很神奇的愛斯基摩人,其實他們並不特殊,他們和我們中國人一樣是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
  • 愛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愛斯基摩(Eskimo)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有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生活在北極圈內外、總是穿著厚厚的動物皮毛。因此,生活中如果見到誰穿得格外厚實,大家也喜歡開玩笑說「你是愛斯基摩人嗎?」 不過真正的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這是印第安人給他們取的帶有侮辱取笑性質的名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的自稱是「因紐特人」,雖然族群人數不到10萬,但他們的來歷至今成謎。
  • 讓你吃驚的現代愛斯基摩人
    在地球的最北端,一年四季千裡冰封,一群穿著獸皮的人們住在冰屋裡,靠捕鯨為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當我帶著上述想像踏上北極最大的愛斯基摩人聚居地巴羅時,卻發現,這裡和我想的大不一樣。  巴羅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最北端,是個只有5000人口的小城市。去年7月底,我在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參加了當地旅行社組織的「巴羅一日遊」。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在我們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溫度都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寒冷的區域生活的人都要穿上厚厚的大衣,特別是在北極圈附近生活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就是非常禦寒的一個民族,但是有專家在調查這個民族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祖先至今是一個謎。
  • 1922年,無聲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記錄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
  • 愛斯基摩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吃生肉?基因變異還是另有原因?
    愛斯基摩人是人類族群中最奇異的一個分支,他們長年生活在氣溫零下20-30度的北極圈裡,每年一半的時間處於極晝,另一半時間則處於極夜。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裡,幾乎沒有日夜交替的說法,要不就是太陽一直照射的永晝,要不就是漫長而寒冷的永夜。
  • 愛斯基摩人現在還住雪屋嗎
    原始生活方式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 愛斯基摩人的招牌名菜--醃海雀(Kiviak)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名稱的由來是「吃生肉的人」。因為北極寒冷的氣候,很少有植物可以在那裡生長,生活於此的愛斯基摩人無法像其他地區的人那樣通過食用植物的方式補充維生素,大家都知道維生素對於人體生長所起的作用。生活於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只能通過食用生肉來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因為肉在高溫烹飪的時候,其中大部分的維生素都會被破壞,當然,北極燃料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長此以往,愛斯基摩人就養成了吃生肉的習慣。
  • 北極圈的古代人,愛斯基摩人為何如此這麼神秘?
    如果有人不信邪,敢當面用這個稱呼問候對方,再佛系的愛斯基摩人也會衝上來胖揍你一頓。這個黑稱的來源也很有典故,牽扯出了一段他們和印第安人的愛恨情仇。眾所周知,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環境非常嚴酷。當他們從亞洲歷經兩次遷徙進入北極地區後,經歷了14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生活在北極圈及附近地區,比如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等北部地區。
  • 一份愛斯基摩人引領全球時尚的簡史
    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地區,生活著一群冰雪精靈——愛斯基摩人。  約一萬年前,他們的祖先從亞洲遷徙到達美洲,如今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包括加拿大、西伯利亞和格陵蘭島等地。他們孤獨地生活在北極區域,憑著自己的智慧在冰雪世界中生存了下來。  他們適應環境的特色服飾和穿戴,至今影響著當今的冬季時尚。
  • 愛斯基摩人居然也要用冰箱?
    今日問題 ⊙愛斯基摩人也要用冰箱嗎?⊙ 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在我們的想像中,冰箱應該是他們完全不需要的電器之一。
  • 《碧藍航線》愛斯基摩人艦船怎麼樣 愛斯基摩人艦船強度測評
    導 讀 碧藍航線愛斯基摩人是最新活動峽灣間的反擊中登場的新驅逐艦,也是皇家陣營中少有的炮擊型驅逐艦,下面就給大家帶來碧藍航線愛斯基摩人艦船強度解析
  • 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不吃蔬果,為什麼不會得「壞血症」?
    久而久之,壞血病的疼痛就一直折磨著這些人。為了戰勝這個病魔,一些醫學專家就開始研究。最終,在1747年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的醫生的意外發現,只要給海員提供新鮮橘子和檸檬,即可預防和治癒壞血症,人類這才逐步認識了維生素C。但是這個發現,一開始沒有被重視。直到1772年,又一位詹姆斯——著名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前往南太平洋。
  • 明明都是地球人,愛斯基摩人的來源為何至今成謎?
    如果有人不信邪,敢當面用這個稱呼問候對方,再佛系的愛斯基摩人也會衝上來胖揍你一頓。這個黑稱的來源也很有典故,牽扯出了一段他們和印第安人的愛恨情仇。眾所周知,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環境非常嚴酷。當他們從亞洲歷經兩次遷徙進入北極地區後,經歷了14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生活在北極圈及附近地區,比如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格陵蘭島、阿拉斯加等北部地區。
  • 愛斯基摩人的雪:一樁百年未決的懸案
    這周一凌晨,盼了許久的北京初雪總算落下來了,儘管雪落時無聲,日出後無痕,但著實讓人激動。有關今冬北京初雪懸案終於帷幕,然而一樁關於愛斯基摩人的雪的懸案,100年來爭議不斷,至今懸而未決。  初中時,我曾讀到一篇講愛斯基摩人的文章,最引人入勝的內容是描述愛斯基摩人語言那段。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前段時間有一個關於北極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視頻比較火。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原始著民,他們脫離現代社會節奏不屬於任何國家。過著遷徙的生活。還是停留在原始社會時期?關於s機模人的祖先來源有很多種說法。
  • 愛斯基摩人到底是不是華夏後裔,這幾點論據證明了一切
    一直以來,人類就對於自己的起源來自於哪裡很好奇,印第安人一直都被我國認為是我們在海外流散的華夏後裔,雖然目前有一些證據證明可能有聯繫單無法確實說明,如今還有一個種族也是因為外貌和他們的文化和我們相似,所以被認為可能是華夏後裔之一,這個民族就是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
  • 揭秘愛斯基摩人強悍捕鯨全程(高清)
    捕鯨活動對愛斯基摩人來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該地區的愛斯基摩捕鯨隊將集中到鯨群經常出沒的地方,選擇有利地形,安營紮寨。每艘船一般間距約200米。每個鋪鯨隊都有自己的狩獵範圍,阿拉斯加地區的霍普角和庫茲布灣每年夏天都吸引著很多捕鯨隊。捕鯨隊到達目的地之後,便開始每天24小時的守望。美國人Andrew Moore和Jonathan Harris用了9天的時間,見證了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狩獵鯨魚的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