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吃生肉?基因變異還是另有原因?

2021-01-10 無釐頭小學弟

愛斯基摩人是人類族群中最奇異的一個分支,他們長年生活在氣溫零下20-30度的北極圈裡,每年一半的時間處於極晝,另一半時間則處於極夜。

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裡,幾乎沒有日夜交替的說法,要不就是太陽一直照射的永晝,要不就是漫長而寒冷的永夜。

愛斯基摩人的食譜裡,也從來沒有蔬菜水果一說,食物基本上是肉食,吃法也是直接生吃,儘管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北極圈裡的絕大多數愛斯基摩人依然保留著這一傳統。

穿著愛斯基摩傳統服裝的婦女

愛斯基摩人不可思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讓全球很多科學家一度懷疑,他們到底還算不算常規意義上的「人」?

由於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習性與常人區別巨大,以致於上世紀初一些學者認為愛斯基摩人為了適合北極的特殊環境,在漫長的時光中產生了基因變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愛斯基摩人的基因研究課題都是分子人類學專家們的最愛。

愛斯基摩人對科學家們研究他們算不算狹義上的「人」嗤之以鼻,他們稱呼自己為「因紐特人」,這個稱呼的意思為「真正的人」,事實上根據現代DNA檢測結果,愛斯基摩人的基因很正常,所謂基因變異一說不過是以往一些學者的臆測罷了。

愛斯基摩姑娘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愛斯基摩人和其他人類族群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科學家們的興趣並沒有因此減小,反而更濃厚了。他們更想知道愛斯基摩人一輩子只吃肉食卻沒有患上壞血病的原因。

基因上找不到答案,學者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愛斯基摩人的起源,試圖通過這條線索來解釋一切。

第一,愛斯基摩人起源之謎

無論是誰,只要是到過北極見過愛斯基摩人的,都會驚訝於一點——他們的外貌和中國人長的太像了。

愛斯基摩人全家福,注意和國人長相比較

日韓地區也屬於黃種人範圍,但如果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日本人和韓國人與中國大陸人群的相貌是存在一定細微差別的。

譬如韓國人臉盤較大、日本人身材相對矮小等等,但愛斯基摩人的外貌和中國人卻基本上沒有差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愛斯基摩人是遠古時期中國大陸北上的一個分支麼?

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考古學家亨利.科林斯冒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在阿拉斯加北極荒原上進行發掘,此次出土器物上的紋飾表明,愛斯基摩人與我國商代青銅器上的紋飾較為相似,一些海象牙上的獸面紋與商代的饕餮紋也存在雷同之處,這些證據仿佛說明愛斯基摩人起源於中國商朝。

但這個說法有個很大問題——年代不對。

愛斯基摩出土器物

商朝存在時期為3600—3000年前,而考古證據顯示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歷史可追溯到1.4萬年前,二者之間相差了一萬年之久。因此科林斯教授的「愛斯基摩人殷商起源說」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

2018年,美國學者又有了新的考古發現,他們發現愛斯基摩人一些遠古器物上有著較為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徵,比如都以同心圓代表眼睛,風格極為一致。於是美國專家們又推翻了愛斯基摩人起源於商代的說法,改口說愛斯基摩人來自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

接著分子人類學專家也對愛斯基摩人進行了DNA檢測,結果更令人驚奇,檢測結果顯示愛斯基摩人的基因與我國藏人高度相似。

這下專家們徹底凌亂了,各種追溯愛斯基摩人起源的研究結果之間相互矛盾,讓愛斯基摩人的真正起源成為一個目前仍無法解決的謎題,但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愛斯基摩人的起源應該和中國大陸有關,這個結論海內外學者還是基本認可的。

良渚文化玉琮,紅圈為良渚文化標誌性的

科學家們本想通過追查愛斯基摩人起源來解釋他們身上那些異於常人的特點,但這條路看起來暫時還走不通,於是生物學家和營養學家閃亮登場,準備從愛斯基摩人的食譜中去尋找答案。

第二、愛斯基摩人稀有而昂貴的食譜

愛斯基摩人的日常食物非常特殊,在人類主體文明接觸他們之前,絕大多數愛斯基摩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蔬菜水果大米長什麼模樣,他們平常吃的食物,更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難以想像的東西,極其昂貴而稀有。

愛斯基摩人的日常食譜如下:

魚類、馴鹿、海豹、海象、鯨魚,以及下面這位!

趴著的北極熊

這裡面除了魚類外,其他動物無一不是珍稀品種,換我們別說吃,想看一眼都得到動物園去,而且還要花錢買票,而這些動物,卻是愛斯基摩每頓都吃的主糧。

當然,現在世界各國都在保護生態環境,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將這些珍稀動物讓愛斯基摩人放開肚皮猛吃,尤其是北極熊、海豹、海象這類稀有野生動物,那更是保護的重點。

因此美國、加拿大這些有愛斯基摩族生活的國家,通常是一邊定期供應相對普通的肉食,同時每年給愛斯基摩部族一定的「捕獵名額」以滿足他們的傳統需求,比如加拿大政府就忍痛給了境內愛斯基摩部族每年捕殺30頭北極熊的「名額」。

愛斯基摩勇士捕獵北極熊

愛斯基摩人如此奇異的食譜,自然讓科學家們大感興趣,難道這些動物身上藏有目前我們尚不知曉的某種秘密?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者們在仔細研究這些「食物」後,果然找到了愛斯基摩人沒有壞血病的真相。

原因就在於愛斯基摩人「吃生肉」的傳統習慣。

愛斯基摩人食譜中的馴鹿肝臟、海豹腦以及鯨魚皮中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愛斯基摩人在生吃這些食物時,同時也攝入了足夠的維C,因此他們儘管頓頓大魚大肉,卻依然沒有患壞血病之虞。

愛斯基摩人有一道堪稱絕對原生態的「美食」——馬克塔克(作者君音譯,這東西沒中文譯名),此物是直接將鯨皮連帶皮下3-4釐米脂肪切下來製成,賣相極佳,特別誘人,看起來就像是某種好吃的甜點,但吃到嘴裡,那滋味包您終身難忘。

滋味奇妙的馬克塔克

據某位作者君相識的有幸品嘗過的仁兄介紹,此物是直接蘸著鹽生吃,那位仁兄本以為味道應和刺身差不多,吃到嘴裡才知道不是那回事。

據他描述就像是吃了塊用來熬油的帶皮肥豬肉,還是生雞蛋味的,至於這究竟是種什麼酸爽味道,咱也沒吃過,大家腦補一下吧。

據測定馬克塔克鯨魚皮中每100克中含有30-50毫克維C,事實上人只要每天攝入10毫克的維生素就能預防壞血病。

除此之外,還有一款頂級「美食」,其中也富含維生素,愛斯基摩人一生猶愛,只有來了極尊貴的客人,愛斯基摩人才捨得拿出來分享。

只是這款「美食」實在有點顛覆三觀,作者君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寫出來,後來看了下,這東西居然在國內有直接音譯和相關簡介,只是介紹的內容相對簡略,那此處就講講。

此物學名叫做「基維亞克」,俗名醃海雀,原料是100-200隻北極海雀,外加野生海豹1隻,只需看這原料的排面,就知道此款「料理」製成後有多麼不凡。

海雀

具體做法是將海雀連毛帶皮塞進海豹的胃裡,據說看海豹大小,最多可以塞進去一百多隻,然後用海豹油封口,這樣可以防止蒼蠅來打擾。

接著將海豹埋進北極的永久凍土層裡發酵1-2年(注意這個時間),只在家中有尊貴客人來訪或舉行婚宴時才會取出,可見此物有多麼珍貴。

前文講的那位品嘗過馬克塔克的仁兄也幸運地分到了一隻基維亞克(醃海雀),由於前面的馬克塔克已經給他留下了終身陰影,而他手中的基維亞克也一直散發著某種令人想屏住呼吸的味道,所以他多了個心眼,決定先看看同伴吃下去是個啥情況,再考慮自己要不要享用這道「尊貴至極的美食」。

愛斯基摩人的傳統雪屋

他的同伴按照愛斯基摩主人的指導,將醃海雀的尾巴處剪開,學著主人家將嘴湊上去猛地一吸......

據這位勇士後來描述,他當時感覺到一股神秘且詭異的汁水流到嘴裡,味道極其酸爽且難以描述,無論口感還是滋味他此生都不想再回憶。

仁兄見同伴吃下去後的那張綠臉,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基維列克,主人家顯得有點不高興,示意他趕緊吃下去,仁兄堅決地搖了搖頭,表示打死不吃這玩意。

後來我問過這位仁兄為何不吃,難道就不怕主人揍他一頓麼。

這位仁兄當時只回了我三個字——命要緊!

遊客「品嘗」基維亞克,注意後面那位大

我一直很好奇那位勇士吸出的汁水是個啥,還特意去查閱了一番,查到這股神秘「汁水」是海雀內臟發酵後融化形成的一種醬汁,其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愛斯基摩人視之為絕世美味,直接吸其實是最奢侈的吃法,愛斯基摩人都是平常吃肉時才蘸上一點點,相當珍貴。

當然,愛斯基摩人的「美味佳餚」不止以上兩種,還有很多,比如北極熊刺身、生鹿脯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稀食材,此處限於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北極地區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愛斯基摩人為了適應這種環境,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飲食文化和風俗習慣。

愛斯基摩小孩

雖然我們現代人看他們這些習慣頗有些「茹毛飲血」的意味在內,但這都是環境逼出來的,畢竟北極的茫茫冰原上並無太多樹木柴禾可供製取熟食,農耕在北極的嚴寒下更是行不通,愛斯基摩人想要活下去,就只能不斷適應環境,唯有如此,他們才能保證族群的延續。

愛斯基摩人是人類社會中極特殊的一個族群,也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它表明人類身為高等智慧生物,無論面對多麼惡劣的自然環境,都從未屈服過,拼搏和抗爭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當我們面對逆境時,堅持下去,終能看到最後的勝利。

冬去之後,便是春來,此為永恆不變的真理!

(謹以此言,送給因這次疫情再次陷入困境的人們)

相關焦點

  • 明明都是地球人,為何愛斯基摩人的來歷至今成謎?他們都是什麼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黃種人基本上只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美洲少數地區,其實並不盡然,在北極圈附近還有一群經常被世界遺忘的人被大眾稱為「愛斯基摩人」,不過學過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們還有另一稱呼「因紐特人」。
  • 明明都是地球人,為何愛斯基摩人的來歷至今成謎?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黃種人基本上只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美洲少數地區,其實並不盡然,在北極圈附近還有一群經常被世界遺忘的人被大眾稱為「愛斯基摩人」,不過學過地理的人應該都知道他們還有另一稱呼「因紐特人」。相信大家對於生活在寒冷北極的因紐特人底是怎麼出現的,應該多少有點好奇吧?其實對於這個民族的起源是非常有趣的。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有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因此,生活中如果見到誰穿得格外厚實,大家也喜歡開玩笑說「你是愛斯基摩人嗎?」 不過真正的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這是印第安人給他們取的帶有侮辱取笑性質的名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的自稱是「因紐特人」,雖然族群人數不到10萬,但他們的來歷至今成謎。
  • 明明都是地球人,愛斯基摩人的來源為何至今成謎?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
  • 愛斯基摩人的獨特美食——醃海雀,世界最臭食物,一般人接受不了
    居住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原意是貶意「吃生肉的人」,主要居住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的海岸邊落戶,透過獵捕維生。他們的外表和我們中國人差不多,但由於他們很早就遷移到北極圈生活,身體基因已經與東亞人不一樣,他們身體有一些機能負責製造脂肪酸去飽和酶,可以控制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多寡。
  • 愛斯基摩人的招牌名菜--醃海雀(Kiviak)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名稱的由來是「吃生肉的人」。因為北極寒冷的氣候,很少有植物可以在那裡生長,生活於此的愛斯基摩人無法像其他地區的人那樣通過食用植物的方式補充維生素,大家都知道維生素對於人體生長所起的作用。生活於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只能通過食用生肉來補充人體所必須的維生素,因為肉在高溫烹飪的時候,其中大部分的維生素都會被破壞,當然,北極燃料的缺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長此以往,愛斯基摩人就養成了吃生肉的習慣。
  • 北極圈的古代人,愛斯基摩人為何如此這麼神秘?
    愛斯基摩人最有發言權。他們被稱為「最孤獨的民族」,常年生活在北極圈以北的地區,以冰為屋、以獸皮為衣,以生肉為食,沒有貨幣,沒有商品,甚至只有簡單的文字。雖然不是已經消失的種群,其神秘程度卻絲毫不亞於瑪雅人。他們和印第安人有什麼過節?為什麼與世隔絕上千年?到底起源於中國的殷商,還是良渚文明?
  • 為什麼人不能吃生肉,而動物卻能安全地吃生肉?
    動物可以吃生肉有5個主要原因:新鮮,現殺現吃;胃酸多;免疫系統強;嗅覺強;沒得選;新鮮大草原上野生動物捕到食物往往就地分食。每個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免疫系統,不是所有的野生動物都能吃生肉。獅子也無法像禿鷲那樣吃腐肉。有時候狗會吃草,這是為了能把吃到的有害的物質(例如變質的肉),通過吃草嘔吐出來。因此,這是一種內在的免疫機制,能夠將變質的肉再次排出體外。
  • 愛斯基摩人是蒙古人種,為何成了美洲土著?
    美洲大地上,在歐洲人到達之前,生活著非常多的當地居民,也就是美洲土著,這些人幾萬年前就存在於這個地方,並且開枝散葉,有了自己的語言。在今天加拿大的北部地區,生活著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生活方式奇怪,出門用雪橇,住的是冰屋,吃得很簡樸,這群人就是因紐特人,也叫做愛斯基摩人。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前段時間有一個關於北極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的生活視頻比較火。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原始著民,他們脫離現代社會節奏不屬於任何國家。過著遷徙的生活。還是停留在原始社會時期?關於s機模人的祖先來源有很多種說法。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在我們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的溫度都是非常低的,因此在寒冷的區域生活的人都要穿上厚厚的大衣,特別是在北極圈附近生活的愛斯基摩人,他們就是非常禦寒的一個民族,但是有專家在調查這個民族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祖先至今是一個謎。
  • 歷史上的野人女真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嗎?
    沒法徵服的原因,其實跟漢朝難以滅亡匈奴或者明朝難以消滅蒙元的原因是類似的。當然,重點來了,在地圖的東北方向,有一個臨海國家,被標註為「狗國」。看這幅圖的話,一眼看出,狗國正是東北三省臨東海之濱的地方,還是在靠近庫頁島這附近。但是同時代另一幅地圖,毒蛇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在這本被學術界較忽視的《三才圖會》地理篇中,王坼、王思義父子極其準確地標出了狗國的位置。為什麼說它準確,因為這個地圖是按照地球的球體形狀來繪製的,而之前那幅是平面的。
  • 《北方的納努克》一百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彪悍的生活不是傳說
    四周可都是厚厚的冰原和常年不化的積雪啊,媽媽一直都穿著厚厚的動物毛皮,小寶貝卻在這冰天雪地裡光著小屁股。看到這裡,我直感嘆:北極的嬰兒能活下來並長大的都不是凡品,這也太抗造了!全家一起來狩獵,茹毛飲血開懷暢飲大塊吃新鮮的生肉。影片中說,納努克永遠在為食物奔波。
  • 為什麼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但人卻會怕?
    為什麼很多肉食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而人類吃生肉卻很容易被寄生蟲感染呢?為什麼人類不能吃生肉?歷史學家推測,大概在17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用火了。火的使用對於人類文明的進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火不僅為當時的原始人提供了溫暖,還為它們帶來了熟食,他們不需要再吃生肉。
  • 愛斯基摩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對愛斯基摩人,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這個生活在極寒地帶的人種,目前有約14萬的人口,分別生活在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地區。其中8.5萬人生活在北美,5萬人在格陵蘭,其餘的在西伯利亞。愛斯基摩人生活完全適應極寒,冰雪覆蓋的環境下,幾乎不存在植物,所以愛斯基摩人基本不吃蔬菜,他們每日的膳食包括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
  • 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不吃蔬果,為什麼不會得「壞血症」?
    在大航海時代,水手的死亡率還是很高的,在達伽馬、麥哲倫的遠航中,這種名為「壞血病」的惡疾使將近一半水手喪生,簡直就是海員的催命符。其症狀出現牙齦腫脹、皮下淤血、渾身無力等症狀,直至死亡。他在船艙裡帶了大量檸檬、柑橘等水果,於是為期3年的航程中基本沒出現壞血病,回國時118名船員只有1人死亡。按照當時的標準,這個傷亡率堪稱奇蹟!這趟航行讓庫克船長聲名大噪,也奠定了檸檬「壞血病終結者」的地位。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知識淵博的同志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小波人,既沒的吃蔬菜水果,也不吃維生素片,卻同樣可以免受壞血症的侵擾,他們就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
  • 愛斯基摩人現在還住雪屋嗎
    愛斯基摩是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裡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裡至高無上的代表。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而存活下來的因紐特人,也跟印第安人算是結下了梁子。印第安人趕走人家還不算完,在知道因紐特人成功存活下來之後,因其生活方式的緣故,印第安人隨手送給了因紐特人一個黑稱--愛斯基摩人。而這個愛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語中又被稱為愛吃生肉的人。
  • 紀錄片《愛斯基摩人》(30集)合集,北極圈上的黃種人
    」的意思,他們還有一個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愛斯基摩人」。「愛斯在加拿大,他們主要生活在Nunavut地區,人口約3萬多人。世上共有6萬多人。因紐特人不喜歡人們稱他們為「愛斯基摩人」(Eskimo),因為這種說法來自他們的敵人,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語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人類」。法國傳教士這樣拼寫"ESQUIMAU",陰性"ESQUIMAUDE",複數為"ESQUIMAUX"。
  • 北極圈的神秘部落,當地居民愛吃生肉,還讓自己的老婆招待客人
    這支部落的居民全部都生活在北極附近,過著冰天雪地的生活,人們將這支部落的居民叫做愛斯基摩人,翻譯成中文意思就是吃生肉的人。很多人都認為在亞洲之外,生活的更多的應該是白種人和黑種人,但實際上愛斯基摩人他們全部都是黃種人,長相和亞洲人非常的相似,擁有黃色的皮膚和黑色的頭髮,而五官也比較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