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菌季來臨,人們戲稱又到了雲南人一年一度的「試毒大會」。
傳說,鑑定一個雲南人的方法是看看他身邊有沒有因為吃野生菌中毒而看見過小人的朋友。儘管每一年都有食菌中毒致死的事件發生,雲南人依然樂此不疲地採食野生菌。菌子鮮美的滋味實在是令人無法抗拒。
網友分享吃菌看見小人的經歷
菌類,這種奇特的「天降」生物,有著絢爛多樣的色彩,怪異別致的外觀,其中不少會導致中毒和幻覺。歷史上第一個想到把蘑菇當菜吃的人,一定既擁有想像力,又擁有巨大的勇氣。我們不可能知道第一個以身試毒的人是誰,但在人類歷史上,菌菇的確曾因為它的神奇魔力而書寫下光怪陸離的一筆。
從一株毒蠅傘說起
這大概是人們最眼熟的一種蘑菇。
毒蠅傘(中文學名:毒蠅鵝膏,拉丁學名:Amanita muscaria,別稱:毒蠅蕈、蛤蟆菌),這種名字看上去就很不好惹的蘑菇,卻有著紅底白點夢幻可愛的長相。
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見過它——即使不曾在現實中遇到,也一定在童話書插圖裡見過;即使沒有在童話裡見過,也一定在超級馬裡奧裡見過。它是精靈們最喜歡的板凳,是侏儒們居住的房屋,也是馬裡奧的變身魔藥。你是否也曾好奇過:為什麼一定是蘑菇呢?因為它長得可愛嗎?馬裡奧的設計師宮本茂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們思考該如何讓馬裡奧變大?究竟需要什麼魔法道具?我們想到了一個能讓全球玩家都接受的設計:這就是外表鮮豔的蘑菇。」
馬裡奧和他的毒蠅傘。圖片來源:AliExpress.com
類似的設定還出現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故事裡,愛麗絲吃的蘑菇,能使身體忽大忽小。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出現的毒蠅傘。圖片:imgur.com
更有一些令人驚訝且難以確定真假的傳說,認為聖誕樹的外形也可能與薩滿(原意為智者,後專指薩滿教巫師。該詞很可能源自西伯利亞滿洲-通古斯語)在松樹上晾曬毒蠅傘的習俗有關。
聖誕樹真的來自一棵掛滿了毒蠅傘的松樹嗎?圖片來源:wikipedia
蘑菇在各種幻想故事裡扮演魔法角色,確實不是因為人類的想像力多麼天馬行空,而是因為毒蘑菇的致幻魔力已經深刻烙印在人類追尋幻覺的歷史記憶之中。也就是說,變大變小的魔法,很可能只是因為某人食用毒蘑菇後產生了身體變形的幻覺。西方對致幻菌類的描述,最早可見於16世紀的歷史著作。但是此後一度沉寂下來,直到20世紀50年代,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的海姆教授在瓜地馬拉的瑪雅遺蹟中,首先發現了有關「神蘑菇」的記述。有名的瑪雅古抄本上,記載了古印第安人的社會、宗教生活。其中有幾幅圖畫就描繪了一隻握著蘑菇形物體的手。這種蘑菇的圖形就與瓜地馬拉的蛤蟆菌(即毒蠅傘)十分相似。有一幅手握蘑菇的圖畫上,還附加著一幅象徵「西迷」(cimi,死亡)的插圖,也許正是在暗示毒蘑菇的危險。在中南美洲出上文物中,還發現了多達數百件的蘑菇石雕。這類石雕在瓜地馬拉更為常見,它們中的一些,在石雕的菌柄上還鐫刻有人或動物的浮雕。
圖一:瑪雅早期文獻中手持蘑菇的圖案
圖二:中南美洲出土的蘑菇石雕圖片來源:陳士瑜、龍長祥《致幻蘑菇與宗教崇拜》人們對這些石雕的用途知之甚少,只能推測它與瑪雅人宗教祟拜的有關。海姆回到法國後,提出了三篇有關神蘑菇的考察報告,並指出神蘑菇在宗教傳播中所起的作用。他的報告不僅引起了真菌學界注意,還讓醫學、考古學、人類學、人文學甚至基督教神學的學者震驚。就這樣,致幻菌類重新出現在聚光燈下。甚至在此後掀起了西方一陣詭異的致幻菇狂熱。
「不朽的神聖蘑菇」
讓致幻菇在現代重新走上神壇的又一位重要人物是戈登·沃森(Gorden Wasson)。他本是美國著名的商業儲蓄銀行J·P摩根公司的副總裁,卻因為著迷於致幻蘑菇,而以業餘菌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的身份出名。
1955年,沃森來到墨西哥瓦哈卡地區旅行。他在當地結識了一位馬查臺克族(Mazatec)女巫醫,瑪麗亞·薩賓娜(María Sabina)。在她的帶領下,沃森一行人親自參加了馬查臺克族的傳統儀式「Velada」(他們自稱是第一批親自參加這種儀式的西方人),這種儀式使用能夠致幻的裸蓋菇或者其它致幻植物來體驗與上帝交流的感覺。
在全世界200多種致幻蘑菇中,大致可以分出兩類。一類是裸蓋菇屬(左圖),比較溫和;另一類是鵝膏屬(右圖,如毒蠅傘),致幻作用更強,對神經的影響難以預料。圖片來源:琅琅《尋找「魔」菇——致幻蘑菇的歷史蹤跡》在沃森後來出版的著作《蘑菇,俄國及其歷史》(Mushroom,Russian and History)一書中,他根據親身經歷,對這種古老的宗教儀式作了極生動的描述:墨西哥印第安人亦如他們的祖先,對致幻蘑菇充滿神秘感,懷著極為虔誠心情,把它們稱為「蘑菇」或「怪肉」,是能夠「顯靈」的「聖物」。在宗教儀式上唱頌歌時,在祭司指導下食用神蘑菇,很快出現幻覺和幻象,於是儀式進入高潮。進入幻覺的人深信,神蘑菇能使人通過「心靈感應」感知上帝的旨意或預言未來,能顯示出將人的靈魂引導到「天堂」的「無邊法力」。這場旅行後,1957年,沃森在《生活》雜誌上發表一片名為《尋找「魔」菇》(Seeking the Magic Mushroom)的文章,首次向大眾展現了蘑菇的神秘。它激發了西方人尋找神聖蘑菇的狂熱。人們紛紛湧向墨西哥,湧向瓦哈卡。這甚至一度給薩賓娜帶來麻煩。瘋狂湧入的人群引起了墨西哥警方的注意,他們認為她是個「毒販」。
瑪麗亞·薩賓娜(María Sabina),當代第一個允許西方人參加Velada儀式的墨西哥原住民。
從某種意義上講,薩賓娜和她的「神蘑菇」儀式對西方60年代流行文化的影響相當大。圖片來源:wikipedia致幻蘑菇的風靡,大概也是趕上了時代的浪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風起雲湧——搖滾樂開始橫掃全球,各種運動方興未艾,嬉皮士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在青年之中流行的是反主流文化,是波西米亞式的生活。他們反抗傳統和權威,挑戰固有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常常希望藉助某種神秘主義的修養獲得新的精神力量。自然而然,他們紛紛從原始宗教和致幻劑中汲取靈感。致幻菌菇忽然就站在時代的浪尖上。它引起的神秘體驗讓無數人為之痴迷,其中包括「嬉皮士」運動的文化教主,蒂莫西·利瑞(Timothy Leary)。這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在40歲第一次嘗試有毒蘑菇後,成為了致幻劑的推崇者。而在女巫醫薩賓娜接待過的人中,還有不少搖滾明星,約翰·列儂、米克·賈格以及鮑勃·迪倫,都曾是她的客人。
蒂莫西·利瑞、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正在錄製《Give Peace A Chance》
1968,戈登·沃森又根據他多年的研究出版了另一部力作《索瑪——不朽的神蘑菇》(Soma—Divine Mushroom ofImmortality)。在這部新作中,沃森提出一個奇特的理論。他認為古印第安人崇拜諸神之一的「索瑪」(Soma),就是蛤蟆菌(即毒蠅傘)的化身。另外,在印度最古老的經典四吠陀之一的《梨俱吠陀》裡面有一千多首讚美「索瑪」的頌詩,詩中將索瑪描繪成一種「神聖的爬行者」,而它的汗液是一種興奮劑。沃森認為這就是蘑菇。在印度歷史上,這種致幻蘑菇曾廣泛用於宗教儀式,後來才逐漸被人們所放棄。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詩歌總集,包括《梨俱吠陀》《阿闥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文學成就最高。圖片來源:wikipedia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學者論證出現代基督教教義來自於一種以神蘑菇為基礎的多元的崇拜。有位精通索馬利亞和中東語言學和民俗學的學者阿利格溫,在他的著述《崇為神物的蘑菇和基督教》一書中,花了很大篇幅來證明這一點。他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但他依然給出了大量論述。甚至,還有這樣的猜測: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給門徒們吃的可不僅僅是麵包和葡萄酒。不管怎麼說,蘑菇一定在早期文明的種種神秘活動中擔任過重要角色。這些種種推測,人們無法確證,卻始終為它的神秘和魔幻而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