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2019年8月8-9日,為提升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能力,促進食品質量安全界產、學、研、用交流,由《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編輯委員會、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環境與安全研究所、北京網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國際食品質量與安全學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召開。此次會議是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領域的一次學術盛會,吸引了來自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相關企業、儀器設備公司的300多名代表與會交流。儀器信息網作為支持媒體參與並報導了本次會議。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食品質量與安全領域的研究創新與能力建設」,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精彩的報告,與廣大用戶代表共同分享最新的科研成果,取得學術共識,促進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領域的快速發展。大會包含8個主題報告並開設食品安全檢測先進設備與技術、農獸藥殘留檢測技術、食品營養與健康、食品接觸材料質量安全控制與檢測等8個專題論壇。其中一個分會場的多個報告都聚焦了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
食品安全早已是民生問題,關係著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來由於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安全與檢測受到高度重視,人們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食品安全快檢技術的迅速發展。「食品安全快檢」是一種快速檢測食品安全的方式,可短時間內對可疑食品進行初級篩查和對現場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初步評判,提升監督成效,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與傳統檢測技術相比,快檢技術的優勢在於樣品前處理簡單、檢測速度快、儀器操作簡單且便攜性強。今天的分會場多個報告聚焦快檢技術。
青島海關研究員 梁成珠
報告題目: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跟蹤評價與國際標準比對研究
報告中首先介紹了國內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檢測標準包括國內標準和進出口標準,前者又包括國家標準、農業部標準和市場局標準;後者則指行業標準。在中國食品監管體系中,農業部負責農產品部門,衛健委負責風險評估和標準制定,市場總局負責食品加工 、流通和消費,海關總署負責進出口食品。關於國內食品安全檢測方法的來源,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第一,來源於標準的方法,主要有國家食品安全檢測標準,各部委的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等;第二,各檢測機構通過非標準方法,主要涵蓋了現行標準體系內沒有規定的基質、目標物或因現行標準技術方案相對滯後、或因方法性能不合理等情況不滿足檢測實際和現行要求的情況;第三,直接引用或轉化的國際標準或國外技術方法,通常是在進出口貿易中,對方要求按照相關標準或技術方法出具檢測結果的情形;第四,相關機構自行研發或文獻發表的方法。此外,報告還介紹了2018年度檢驗方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跟蹤評價工作的相關情況。
浙江大學副教授 韋真博
報告題目:電子鼻電子舌在食品品質檢測中的應用
電子鼻電子舌是一種客觀、無疲勞、長時間工作的科學儀器,它不需要複雜前處理,具有無損、快速等特點。報告中介紹了德國Pen和法國Alpha商業電子鼻在食品檢測中的優勢。介紹了兩種傳感器——複合材料修飾傳感器和三維符合材料修飾傳感器,並介紹了智能嗅覺和味覺融合技術,該技術是基於剔除優化數據的PCA和LPP的融合結果。
湖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 李跑
報告題目:柑橘品質的近紅外光譜無損檢測
柑橘中糖度、酸度等指標是評價柑橘好壞的重要指標。目前,柑橘中糖度的測定主要採用直接滴定、糖度計法;酸度用電位滴定法;維生素、黃銅採用比色法和液相色譜法測定。這些方法都耗時長,且無法實現快速無損分析。近紅外技術則可以實現簡單、無損的檢測柑橘品質。報告中指出,柑橘無損分析的不足有三方面:第一,較厚的柑橘皮幹擾大;第二,可攜式近紅外儀器的不足;第三,算法及軟體的不足。基於此,李跑團隊開發了參數少、簡單的新型化學計量學方法;克服了柑橘皮等幹擾的影響,並基於可攜式近紅外儀器和化學計量學實現了對柑橘品質的無損分析。
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李江波
報告題目:水果質量品質高光譜成像無損檢測
報告中提到,隨著農產品和食品工業對自動化、智能化需求的提高,以無損檢測技術為主流的快速、在線檢測技術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由於有具有快速、無損等特點,成為食品工業走向智能化的重要保障。由於水果分級是產品標準化和商品化的核心,因此水果質量無損檢測不但能可增加國際市場競爭力,還對我國水果產業的標準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報告具體介紹了高光譜漫反射成像技術在水果品質檢測中的幾個具體應用。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 盧瑛
報告題目:河豚毒素的快速檢測與消減技術
報告中指出,目前日本政府公認的河豚毒素(TTX)檢測法為小數生物法,日本河豚行業認可的TTX定量檢測法為LC/MS法。我國對河豚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2008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標準指出,用液相色譜——螢光檢測法測定TTX。目前由於我國已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魨和暗紋東方魨,因此養殖生產一線及政府監管部門需快速、便捷的河豚毒素現場檢測方法和產品。磁性幹法試紙條是將磁性納米探針固定結合墊上製作成幹法結合墊,可實現直接滴加樣品進行試紙條檢測,滿足快速檢測要求。該檢測技術具有試劑簡單、信號穩定、不易衰減等特點。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陳翊平
報告題目:磁納米免疫傳感器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研究
由於免疫傳感器具有簡單、快速、高靈敏度等優點,因此在食品安全檢測應用中,具有樣品前處理較簡單,樣品中磁信號背景低的優點。陳翊平介紹,免疫傳感器可用於致病菌、細菌感染生物標誌物和農獸藥殘留的檢測中,且適合現場分析。未來,人們將重點關注納米材料研發平臺、樣品前處理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等多技術融合,並將檢測試劑盒和配套設備相結合,推動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快速發展。
武漢輕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 劉言
報告題目:基於食品安全檢測的近紅外光譜模型轉移技術研究
劉言首先為大家介紹了近紅外光譜基本分析流程,他提到通過建立模型可以實現對樣品結果的預測,但該分析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具有局限性。常見的模型轉移技術有三種,而校正光譜的模型轉移方法則是用標準品來完成。報告還具體介紹了模型轉移方法的一些計算方法及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