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聽說了嗎?
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首次由2位女性科學家共享。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美國伯克利大學的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和德國馬普所感染生物研究所的微生物學家法國人Emmannuelle Charpentier。
由於她們在2012年發現了細菌免疫系統的CRISPR,並將其作為基因編輯器。
此次的化學獎創造了歷史,只頒給了女性科學家。
這對從事科技工作的女生來講,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雖然諾貝爾獎離我還是很遠的,但兩位女科學家獨獲諾貝獎對我們這一代的女性和未來年輕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來講,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事情:女性,專注於本職的工作,只要有價值一樣會被世界認可。
Part One
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STEM領域上(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性別差異是經常被討論的話題。
在各大院校的理工系所裡,也經常是男多於女。就業市場上,數理工程類專業對於男性的偏愛,也讓女性望而卻步。
下面是我在網上看到,卻發現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
「我一個想學工科的被父母逼著選文科,對了,我是女生,理科出身。」
「男孩子學數學物理比較在行」
「女孩子家家學什麼土木工程,學文科吧。」
「我是排水專業的,出去找工作,企業直接說「我們不要女生」。」
看到這些,小編的心顫了一下。「女孩子學不好理工科」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
甚至,搜狐CEO張朝陽9月11日直播中還說女生學不好數理化:長得好看老被人看,沒心思學。
從社會角度來說,是因為這是個男權世界。
自古以來,社會地位高、賺錢多的行業幾乎都被男性霸佔。
古代科考,只有男的能參加,他們擅長文科。
由於近年來工程類、特別是計算機和智能領域的興起,導致這些領域的人才十分缺乏、供不應求,從而提高了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價格。
理工科,變成了一個吃香的行業,他們又開始擅長理科了。
從家庭角度說,孩子對父母行為的觀察以及父母的觀念灌輸,慢慢使其形成反映男權制的性別觀念。
在家庭生活中,父親的優越地位與母親的順從,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未來職業選擇上,父母可能會說「女孩幹嗎要學理工科,當個教師多好,將來好嫁人」。
哪怕2020年了,還是有那麼多人把女生當做了附庸,紮根在人們內心的男女歧視還是沒有根本的變化。
這樣的偏見流露,實際上在慢慢消磨女孩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期望。
儘管有這些屏障,女性還是持續地為科學領域做貢獻。
遠到居裡夫人,近到咱們的屠呦呦、陳薇,都是在各自領域一言九鼎的重量級人物。
Part Two
在STEM領域,女孩真的不如男孩嗎?
從小到大,我們或多或少,都聽周圍的親戚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女孩子小時候成績好是因為細心,男孩只要到了高中,成績就會突飛猛進,特別是理科,女孩到時追也追不上。
這句話聽多了,似乎已經變成了真理,但諷刺的是,在真正的大數據面前,它簡直一無是處。
美國教育部曾對全國學生的成績進行過統計分析,他們發現,女孩的數學成績長期以來,和男孩的差別僅在兩分之內;
上了中學之後,女孩通過「代數」學科的比例要超過男生;
在科學方面,女孩升入高中後的表現與男孩相當,並且她們報讀高級科學和數學課程的比例和男孩一樣高。
https://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cr/docs/gender-equity-in-education.pdf
△參考資料:
https://nsf.gov/statistics/2016/nsb20161/uploads/1/14/tt01-03.pdf
也就是說,無論是小學還是高中,女孩在理科上從來就沒有落後過。小編上初中高中的時候,身邊也有特別多特別多理科班的女學霸。
我們要打破家庭和社會上的「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要告訴女孩們:她們在STEM學習上沒有任何智力和能力上的劣勢。
Part Three
如何讓女孩愛上STEM?
中國要想成為在世界上能夠傲視群雄的科技強國,就一定不能忽視女性的力量。
如果要吸引某些極富天賦的大腦加入探索科學的旅程,僅僅是消除性別偏見,確保她們有平等的入學機會是不夠的。
消除就業歧視和誤解,也是讓女孩們投入STEM懷抱的關鍵。
在就業市場上,一些崗位招聘時設立性別要求,工作中的薪酬差異和升職機會存在男女差異。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理工科專業女生不好就業,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體力勞動並不佔就業市場的主流,女性也並不會因此失去過多的就業機會。
況且,每個行業在就業上都可能會存在各種問題,不能以偏概全。
不要因為這些外界的聲音幹擾自己的決定,沒有必要因為顧慮就業而放棄自己喜歡的專業。
我們最近通過對鄭州的教育機構進行調研,欣喜地發現學STEM、學擊劍、學籃球的女孩子雖然比例少,但是這兩年也漸漸多起來了。
平時我們對於課包福利,也是無差別送出,甚至會特別鼓勵女孩子報名。
也許我們的努力,是為了出現這樣一個社會:
男生也可以學文科,女生也可以學理科。男生可以做老師,可以做護士,女生也可以做IT,開飛機。
不管男性和女性,都能充分欣賞文理科各自的魅力,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從事的行業,有豐富的社會機會發展自己的特長,而不必首先顧慮「學這個能否立足」。
希望未來,中國能出現更多的女性科學家,和中國女排一樣,驚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