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去拜訪的非遺是馬頭琴的傳承人,為了傳承馬頭琴,傳承人自己開了一家蘇和白馬的馬頭琴公司,專門生產製作各種各樣的馬頭琴。
走進馬頭琴製作公司,陽光剛好從窗外灑進來,瞬間有了一股力量。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工人們一早開始工作,雖然窗外寒風刺骨,可是屋內卻暖暖的。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弦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蘇和白馬公司家的馬頭琴,完全是靠人工製作的,而且老闆是懂馬頭琴的,所以造出來的馬頭琴很專業。
至今蒙古國的西部也有人把馬頭琴叫"勺形胡琴"。當時琴頭不一定是馬頭,有人頭、骷髏、鱷魚頭、鱉甲或龍頭等,此外還有人說,這種琴的琴頭有呈猴頭或瑪特爾頭的形狀。
瑪特爾形似龍,面似猴,象徵一種鎮壓邪魔的神物。據有關學者考證,馬頭琴一名大約得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紀初,琴首是由龍頭或瑪特爾頭改為馬頭的。密密麻麻的,每一隻馬頭琴製作都非常的不容易。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琴類,如:皮胡、鍬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當時的流行樂器。元朝時期隨著宮廷生活的逐漸富裕宮廷內有專門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員,馬頭琴也就慢慢地成為宮廷音樂的主要內容之一了。
你們知道為什麼取名叫蘇和白馬嗎,遼闊的草原上住著一位名叫蘇和的牧羊少年,他和奶奶相依為命。有一天,蘇和在牧羊歸來的路上撿到一頭白色的小馬駒。從此,白馬走入了蘇和的生命……
時光流逝,蘇和與白馬漸漸長大。在王爺舉辦的賽馬大會上,蘇和與白馬一舉獲得第一名,但背信棄義的王爺利用權勢奪走了白馬,還將蘇和打成重傷。在王爺為喜得好馬舉辦的慶功宴上,白馬將王爺甩落馬背,企圖逃走,氣急敗壞的王爺竟然下令射殺白馬。重傷的白馬拼著最後的力氣來到了蘇和身邊……
馬頭琴傳承人莫德樂圖老師,親自給我們表演馬頭琴,真是太精彩了。
看老師拉的多入神,一曲完畢,老師又給我們拉了不同的音樂,本來一直以為馬頭琴只能拉蒙古音樂,其實不是,老師告訴我們音樂是相通的,馬頭琴也可以拉不同的音樂。
獨特的琴弦設計造就它多變的演奏形式,蘇和與白馬的悲壯傳說又賦予其神秘的文化色彩。傳承人莫德樂圖大叔輕捻琴弦,拉動琴弓,粗獷悠揚的曲子便溢滿整個房間。
此刻,他不是一個人在演奏,莫扎特貝多芬靈魂附體,此時此刻他達到了人琴合一!琴身做馬,琴弓做劍,大叔儼然戰三英的呂奉先,彎弓射鵰的成吉思汗!
一曲作罷,餘音繞梁,大叔便講述起自己艱辛的創業故事,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獨具匠心的logo設計無不體現著草原漢子對馬頭琴文化深深的愛意。「有時間我就會出去表演馬頭琴,大家聽了都很喜歡,我也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