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艙外航天服價值約3000萬元

2020-11-22 海南日報
  新華社北京2月1日電(記者餘曉潔)航天員在太空穿什麼?寒假期間由中國科技館主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協辦的「中國夢·科技夢———航天主題科普展覽」,讓觀者一覽無餘。

  太空人穿的是世界上最貴的衣服。航天服按功能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航天員一般在飛船上升和下降時穿艙內航天服。艙外航天服則是航天員在出艙進入開放的宇宙空間活動時的保障和支持系統。

  艙外航天服的面料採用高級混合纖維,具有高強度、耐高溫、抗撞擊和防輻射的特性。它能夠供給氧氣,自帶特製的抵禦低溫的蓄電池。它背上有一個生態包,許多設備隱身其中。整套航天服重約120公斤,價值約3000萬元人民幣。與艙內航天服相比,多了防護層、液冷層和真空隔熱層。

  艙內航天服從外到內分別是限制層、氣密層和散溼層。限制層由耐高溫、抗磨損材料製成,用來保護服裝內層結構,保證航天員穿著舒適合體。整套航天服重約10公斤,價值數百萬元人民幣。

相關焦點

  • 一套衣服3000萬 揭秘航天服是如何煉成的
    航天服一般由服裝、頭盔、手套和靴子等組成,按其用途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艙內航天服是航天員在載人太空飛行器升空和返回過程中必須穿的服裝。價值100萬人民幣的中國艙內航天服質量約10千克。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在空間出艙活動,即太空行走時穿的服裝。這是因為航天員出艙活動時如果直接暴露在茫茫太空中,會面臨失壓、缺氧、大溫差和強輻射四種危險以及微重力、空間垃圾等諸多影響,因此,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時必須穿艙外航天服。
  • 艙外航天服首度上電視 楊利偉解讀科學奧秘
    向未來》本周日迎來航天英雄楊利偉,他親手為一名13歲少年穿上神舟五號「同款」航天服,更為觀眾介紹首度在電視曝光的艙外航天服。 對於13歲的初中少年段禹辰來說,乘著神舟五號凱旋歸來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少將是「一個特別偉大的人物」。他從未想過自己可以穿上神舟五號「同款」航天服,更從未想過親手為自己穿上這套衣服的是航天英雄。
  • 「航天迷」有眼福了!神十一艙艙外航天服等實物長沙展出
    紅網時刻4與人25日訊(記者 盧欣)4月23日至29日,2019年中國航天大會在湖南長沙舉辦。同期舉行 「航天放飛中國夢」——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航天成就展。本次展覽圍繞「逐夢航天,合作共贏」的活動主題,包括「致敬中國航天」——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攝影圖片展、「航天放飛中國夢」科普展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成果展區和中外商業航天產業企業展區四個部分,展覽面積約11000平方米。神十一艙返回艙實物、神舟降落傘實物,「飛天」艙外航天服實物等約61件珍貴的科普展品正在展出。
  • 揭秘神七七大看點 3000萬航天服助太空漫步(圖)
    圖為神舟七號飛船轉運至發射塔架  神舟七號今晚發射,解密七大看點  3000萬元航天服助太空漫步  ■太空槍林彈雨,出艙航天員要「躲、藏、擋」  ■神八後中國將具備建空間站能力  為什麼要為「太空行走」研發價值達3000萬元的國產戰袍?因為航天員出艙要面對「槍林彈雨」;為什麼航天員在太空中不能飲用啤酒?因為啤酒有氣,而在太空一打嗝,人就可能移動……  相信本文會解答您心中對「神七」的諸多好奇和疑問。
  • 返回艙、艙外航天服……快來看看中國航天成就展都有些啥
    星辰在線4月24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夏曉瀾 劉賓)4月24日,2019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暨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在湖南長沙舉行。4月23日至4月29日,「航天放飛中國夢」——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航天成就展在湖南國際會展中心向廣大市民開放。
  • 不是一次性的那種,認識一下把飛船穿在身上航天服
    太空衣一般分兩種:艙內太空衣和艙外太空衣。新美式艙外航天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下一代航天服Z-1的外形,與迪斯尼-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創建的《玩具總動員》動畫系列電影中的主角之一太空漫遊者巴斯光年的外形相似
  • 艙外太空衣的歷史變遷——第一代艙外太空衣
    現在,這件保護服陳列在華盛頓特區的斯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館。於是,太空行走——艙外活動放在了美蘇議事日程的首位,艙外航天服出現。太空人列昂諾夫成為太空行走第一人,他的夥伴別利亞耶夫留在艙內。列昂諾夫通過一個壓差隔離室來到艙外,當時為了安全起見,他在身上拴了一根5米長的繩子與飛船相連,就像是一根嬰兒的臍帶,與艙內生命保障系統相連,不斷的提供氧氣,循環調節空氣。他的活動由別利耶夫遙控。之前,別利亞耶夫幫他穿好了艙外航天服,檢查了設備、系統和記錄及通信裝備的工作情況,調好飛船艙內及閘門艙內的壓力,打開從飛船通往閘門艙的艙蓋口。
  • 艙外航天服就如同迷你太空飛船 「飛天鎧甲」如何煉成
    編者的話  要在真空、失重、輻射的太空環境中生存,人類需要一個合適的微小氣候環境,除了載人飛船、空間站等載人太空飛行器外,航天服這套「飛天鎧甲」也為航天員提供安全屏障。比如艙外航天服,其本身就如同一個迷你的太空飛船。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服工程研究室,試圖擷取這些「幕後英雄」的故事片段,探尋「飛天鎧甲」如何「煉」成。
  • 艙外服右臂印「飛天」 胡錦濤親筆題寫(圖)
    南方日報9月28日報導 昨晚,廣東籍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飛船系統顧問鄭松輝研究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向記者披露了神七出艙活動的一些「門道」。「洞二(02)」是軌道艙航天員劉伯明,「洞三(03)」是返回艙值守航天員景海鵬。  飛行進入出艙活動段後,01號和02號航天員進入軌道艙,03號航天員則留在返回艙,負責飛船監測和地面聯絡。  胡總書記題寫「飛天」  艙外服右臂上的「飛天」兩個字是胡錦濤總書記題寫的,左臂上是個小國旗。
  • 前蘇聯航天員艙外行動必備!揭秘「海鷹」航天服的結構及型號發展
    M)正在穿戴航天服(譯者注,照片中的型號為「海鷹」-М)▲「和平」號軌道站上的艙外活動。(譯者注,型號也為「海鷹」-М,蘇聯解體後拍攝。1969年至1984年,共有34套「海鷹」-Д航天服被生產出來,其中7套被用於執行航天任務,最大使用壽命為2-2.5年。從1977年起至1984年底,共使用「海鷹」-Д航天服完成了13次艙外活動,其中「禮炮」-6號軌道站上3次,「禮炮」-7號軌道站上10次。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大學生返鄉創業  沙土地裡掘金  8月4日上午,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橋頭鎮沙土村,57歲的村民楊其良正在田裡忙碌,鮮嫩的地瓜葉匍匐在沙土地上,肆意地生長著。據悉,今年的採收季剛過,現在是育苗期,9月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栽種了。  「一畝地一年的收益少說也有上萬元!種得越多,收益越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第一件太空艙外航天服,能承受140高溫、-130低溫
    第一件太空艙外航天服,能承受140高溫、-130低溫 2020-11-11 09:
  • 「神七」返回艙首亮軍博 航天服「坐鎮」展廳
    記者 張斌攝   昨天(9日),《飛天壯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紀實攝影展》在軍事博物館開幕,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艙外航天服、翟志剛漫步太空的紀實圖片等首次露面。  同時,展覽還展示了大量珍貴實物,包括胡錦濤總書記為我國研製的艙外航天服親筆提名「飛天「的圖案,飛船返回艙、飛船主降落傘、艙外航天服、翟志剛出艙使用的手套和太空行走揮舞的小國旗,以及部分飛船搭載物品和載人航天發射場模型等。   展覽將於明天正式對外開放,預計於本月22日結束,票價20元/人。
  • 太空人在進入太空為什麼要穿厚厚的航天服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電視中我們看到,火箭或者飛船發射的同時,太空人們都會穿著厚厚的航天服從頭到腳裹的嚴嚴實實,而升入太空後,太空人在太空艙內又會把太空衣脫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講解,看完你就明白啦。太空人們穿的衣服是保障太空人生命活動和工作的一種裝備,其實就是航天服把人包裹在裡面讓太空人形成一個真空的狀態(就和我們吃的真空薯片包裝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近年來,海南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重點培育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產業發展,打造特色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強力引擎。  探索「三無管理」  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除戰略高、定位遠、任務清晰外,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最突出的就是「三無」管理模式。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空之鏡」引候鳥舞翩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鶯歌海萬畝鹽田,造就了「天空之鏡」的美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為了讓封城後的湖北人民能吃上更多新鮮的蔬果肉蛋,讓在前線奮戰的海南醫療隊員能夠吃上家鄉的味道,海南各地從政府到民間,踴躍籌集多批食材投送湖北。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向湖北捐贈的水果、瓜菜、肉蛋類等生活物資總計超8100噸,總價值超過6000萬元。其中政府統籌捐贈6123.14噸,約佔75%,社會各界自發捐贈超過2000噸,約佔25%。
  • 艙外太空衣的歷史變遷——第二代艙外太空衣
    和所有太空人一樣,塞爾南體格強壯,精力旺盛,但是艙外活動的勞累對他來說還是不堪負重,塞爾南在艙外活動後,沉重地喘著粗氣,渾身冒汗,太空衣都溼透了,由於太空衣內溼度高的無法處理,他的頭盔面罩上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水汽,擋住了他的視線,而且太空衣溫度過高,按計劃,他的艙外活動時間是3小時,但是2小時就達到了極限。他的心跳達到了每分鐘180次。發生了什麼事呢?是什麼讓強健的太空人如此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