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廠是太康縣高賢鄉汪莊村的一名村醫,平日裡,除了為附近村民看病抓藥,「熱心公益、幫助鄰裡」更像是他的第二職業。憑藉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這份信念,陳國廠從身邊的事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數十年的時間裡,他的公益之行一直在路上……
多年來,陳國廠一直執著於扶貧事業。2003年非典期間,他把自家種的25萬斤大白蘿蔔無償捐出;2004年,他騰出自家診所的4間房子,義務照護周圍村莊鰥寡孤獨老人,為他們養老送終;2018年4月20日,把600萬元建起來的「弱勢群體救助院」,無償捐給當地政府,收納近200名失能、半失能、無贍養人建檔立卡特困五保老人。與政府攜手,為脫貧攻堅最困難人群兜住了底。相繼榮獲「周口市抗擊非典先進工作者」,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河南省優秀三農人物特別奉獻獎」,周口市「慈善獎」、周口市「醫德之星」、周口市「優秀基層醫生」、河南省「優秀基層醫生」,2018年8月榮登「助人為樂類」中國好人榜,同年12月獲「感動周口人物」獎;2019年,獲河南省脫貧攻堅獎奉獻獎,中國公益先鋒人物等榮譽稱號。
一、常思從善心,樂為扶貧人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它充分的展示了陳國廠26年來的鄉村醫生生活。多年來,作為一名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了解農村的普通共產黨員,他這一生追求的不是財富、地位,追求的是以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的「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是為民族為人民求福利,」追求的是習近平總書記「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扶貧事業。正是這種信念指引著他不卑不亢,一步步腳踏實地前行,儘自己的一份力為鄉裡鄉親做點兒事。
然而,陳國廠的所作所為在一些人眼裡覺得他痴了、傻了,做公益大家越說他好,他就越有勁做公益,但對自己的家庭很摳門。到如今家裡最值錢的東西就是電冰箱、洗衣機,避暑用的是電風扇,幾間平房因房頂漏雨室內牆壁上出現多處發黴的痕跡。
2003年非典疫情席捲全國,當時陳國廠聽說大白蘿蔔有抗擊非典的作用,他把自己家種植的市場價約30萬元,25萬斤大白蘿蔔,無償捐出,幫助人民群眾抗擊非典,而他的妻子也因為不理解這種作法,以喝農藥這種極端的方式,經搶救無效永遠的離開了;愧疚的是,孩子永遠失去了媽媽……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阻擋陳國廠參與扶貧事業的步伐,在行醫看病過程中,他發現農村不少文化程度低、沒有勞動能力、年齡偏大、身體條件差、無兒無女的人員,不僅收入低,而且生活沒有保障。於是,他騰出自家診所的4間房子,成立了「弱勢群體救助院」,作為扶貧幫困的重要載體,義務集中供養周圍村莊失能、半失能、無子女贍養的孤寡老人,2004—2017年,13年的時間裡用於集中供養的生活和醫藥費用達到40多萬元。他的「扶貧養老模式」,後來成為太康縣廣泛推行「社會託養」模式的標杆。
二、匹夫擔大義,扶貧揚高風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陳國廠實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錢,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2013年他多方籌集資金,在自己的責任田裡建起了養豬場,為的是能夠賺更多的錢,做更大的扶貧公益事業。找到了時任鄉黨委書記李鳳傑,幫他想辦法,李鳳傑書記先是給他講了國家土地使用政策,又幫他從鄰村租了30畝土地建養豬場。在打響脫貧攻堅戰役以來,他以經營的養豬場為依託,積極響應國家產業扶貧政策,精準對接貧困戶552戶,覆蓋高賢、龍曲兩個鄉鎮8個貧困村,帶動2400人穩定脫貧。
60多歲的侯發全是劉寺崗村村民,妻子常年身體不好,2014年,大兒子因病身亡,撇下4個年幼的孩子,家庭生活十分困難。2015年,在鄉村扶貧幹部的幫扶下,他從他的豬場領到兩頭能繁母豬,經過精心飼養,兩頭母豬當年就產下了40多頭豬仔,賣了4萬多元,當年實現脫貧致富。
2017年10月,陳國廠利用養豬賺來的600多萬元,新建一所弱勢群體救助院,救助院內設四個集中供養區,設置床位200張,內設電梯、衛生間、圖書館、文藝活動室、老年病診療室、老年康復訓練室、老年心理疏導等科室。房間內有電視、空調、視頻對話系統、視頻定位系統、中心供養系統,可視呼叫系統等高科技配置。
2018年4月,他卻依然將這個投資600萬元建起來的弱勢群體救助院無償的捐給了當地政府,供周邊高賢、龍曲等五個鄉鎮200名失能、半失能、無子女贍養的農村特困孤寡老人集中供養使用。
三、真心換真情,情滿救助院
更讓人服氣的是,陳國廠創造了獨一無二院文化管理模式,把這些性情孤獨不合群、心靈寂寞不與人交友的孤寡老人,融入這個大家庭,並實現了院民自治,成立了院民自治管理委員會,有德高望重的院民擔任院自辦主任、副主任、隊長、家長,讓老人在自治中實現自我價值,讓老人在集體生活中找到自我,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積極創新讓老人們實現自治,參與院內日常管理,處理老人之間發生的矛盾,了解老人的需求和願望,同時帶領組織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滿足老人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讓他們各顯其能,大大增強了老人的團隊意識,增進了感情,培養和挖掘了老人的興趣和愛好,院民達到了以院為家、以院為榮的良好風氣。
為給特困老人營造家的氛圍,陳國廠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志智雙扶」上,注重在情字上下功夫。他把200位老人分為若干個家庭。6人一個家庭,選出一個家長,然後派一名工作人員做管家,家長和管家各盡其責,負責管理老人的財務和社會關係,及時了解老人情緒和心理變化,掌握老人健康狀況,照顧老人日常起居,吃飯葷素搭配,節日有酒宴,生日有慶賀,每周一、三、五放革命題材電影,二、四、六自娛自樂。院子裡,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拉二胡、唱戲曲、打快板,笑聲陣陣,爭著誇讚自己過上了「好日子」。
為了讓老人在社會面前有存在感,讓他們找到生活的樂趣,他組織全院能自理的老人,積極發展院辦經濟,組織多種形式的勞動生產活動,2018年6月分,投入運營了老年生活超市,有院民劉振玉副主任運營管理,月實現利潤3000多元,有徐秀申副主任運營管理8畝蔬菜,除自供自給外,蔬菜每年盈利4萬多元,引進襄城縣橋柿園老漿豆腐製作工藝,豆腐銷往16個鄉鎮,月實現利潤3萬多元,一生務農的老人們,在救助院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找到了當「家長」的感覺。
5月3日,打了一輩子光棍的李澤志,在74歲時結婚了。婚禮在太康縣高賢鄉醫療護理型養老院舉行。這裡是李澤志的「家」,女方是與他同歲、同院的陳玉蘭。李澤志醉了,不住地喊著陳國廠的名字,說要給他鞠躬、敬酒。
接過李澤志老兩口的酒,這個粗獷的豫東漢子突然哽咽了。他吼道:「大爺大娘們,看著你們高興,我這輩子都高興啊!」說罷一飲而盡。養老院上空,笑聲、掌聲此起彼伏。
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之際。為了讓救助院的老人們親眼目睹、親身感受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十一」前夕,他租了一輛旅遊大巴,慎重安排行程,帶上醫生護士,組織全院能自理的老人分批到鄭州、開封旅遊。這些一輩子沒有出過遠門的老人們,終於有朝一日走出了自己的家門,走出了太康縣,看到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許多人感動不已,老淚縱橫。
四、善德並善舉,全家齊參與
別人家都蓋了樓房,陳國廠還住在漏雨的舊房子裡。養老院裡有空調、彩電,連貧困戶家裡都看上了彩電……
兒子陳恆大學畢業,想在鄭州買房。但陳國廠對兒子說:「有錢自己買,沒錢就回來。」那時,兒子真的不理解自己的父親。2018年,88歲的楊玉蘭在彌留之際,把他叫到床前,從懷裡摸出900元,拉著他的手說:「他一輩子無兒無女,你就吃個虧,當他兒一次。這錢辦了喪事後,你買雙鞋吧。」老人走了,他哭了。一邊哭,一邊為老人淨身、穿壽衣、入殮。這一幕,深深感動了兒子陳恆,說到:「那一刻,他理解了父親。」也許正因如此,兒子竟放棄了在鄭州的工作,現在在家裡幫著父親做扶貧事業。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句詩,陳國廠很熟悉,也會背誦。在他心裡,自己就要做這樣的人。雖然自己是一個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但自己總是願意努力幹一番,總是想幹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鄉到城市打拼,留守老人正成為日益龐大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生活缺乏照料,安全缺乏保障,精神缺乏慰籍,失能缺乏護理等問題,為此,陳國廠2020年利用養豬場存欄6000頭豬盈利的資金,擴建養護樓一棟,包括,醫療、康復、養老及附屬設施,老年學校、老年護理培訓中心,一如既往的做好養老服務事業。
陳國廠的事跡經央視、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全國各地陸續來該院參觀交流學習養老服務管理經驗。2019年被河南省初級中學編成了政治考試題,被師生廣為傳頌。2020年5月6日,河南日報以「高賢鄉裡有『高賢』」為題,在「出彩河南」欄目給予報導,並載入「學習強國」平臺供交流學習。
原標題:《陳國廠: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