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pace-X公司的龍飛船成功將兩位太空人送入國際空間站,引發全球關注熱點。
獵鷹9運載火箭執行此次發射任務
載人龍飛船入軌19個小時後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此次發射對美國而言意義非常重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自從太空梭停飛,美國已經連續9年沒有向太空運送過太空人(都是藉助俄羅斯運送)。
美國淘汰太空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系統複雜導致可靠性降低(相對方案簡單的飛船而言),而且沒有逃生系統。
歷史上最令人悲痛的兩次航天事故,都是太空梭造成的(共計14位太空人遇難)。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第10次飛行,起飛73秒後爆炸
挑戰者號失事犧牲的7名乘組成員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第28次飛行,返回時解體
哥倫比亞號失事犧牲的7名乘組成員
除了太空梭,另一種可以把人送上太空的飛行器就是宇宙飛船。
說起宇宙飛船,不論服役時間還是發射頻率,都當屬俄羅斯的聯盟號為天下第一;在長期的發射實踐中,聯盟號也積累了大量經驗,事實也證明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聯盟號宇宙飛船
聯盟號系列飛船已執行過一百餘次飛行任務,雖然也曾發生過兩次、共計4位太空人犧牲的事故,但整體的傷亡率低於太空梭,其中一部分原因歸功於它完善的「逃生系統」設計。
逃逸塔結構示意圖
逃逸塔位於火箭最頂端,當火箭在地面或較低高度發生故障即將爆炸時,逃逸塔可以迅速點火升空,帶著太空人乘坐的返回艙逃離危險區域,隨後打開降落傘返回地面。
逃逸塔工作流程示意圖
阿波羅飛船的逃逸塔點火試驗
在此階段,這種逃生方式可稱為「有塔逃逸」。
經典案例是1983年9月26日,聯盟T-10-1飛船發射時,火箭在發射臺爆炸,逃逸塔帶著返回艙迅速飛至1.4km高空,逃離了現場。
聯盟號飛船逃命瞬間
黃圈內即是整流罩內逃逸發動機噴管口
它的原理與逃逸塔類似,但逃逸塔只能在地面和較低高度使用。當飛船達到一定高度後,逃逸塔已被拋棄分離(在發射後120秒),此時整流罩內安裝的四枚逃逸/分離發動機將為飛船提供第二次逃生機會。
整流罩內的逃逸/分離發動機安裝示意圖
在此階段的逃生方式可稱為「無塔逃逸」。
經典案例是2018年10月11日,聯盟MS-10飛船起飛後約兩分多鐘時遭遇火箭發動機分離故障,此時已抵達50km高度,逃逸塔剛剛拋掉,整流罩內的逃生發動機及時啟動,把返回艙拽離了故障火箭,兩位太空人安全返回地面。
美俄兩位太空人逃生後表示身體無恙、胃口很好
神舟飛船示意圖,其中也有推進艙
推進艙原設計用於飛船在軌運行時的姿軌控,但在危急關頭,推進艙也可為太空人提供最後一次脫離故障火箭的機會。
神舟飛船「船箭分離」示意圖,推進艙逃離與此類似
此階段的逃生方式可稱為「大氣層外逃逸」。
經典案例是1975年4月5日「聯盟18A」事故,飛船發射後295秒在150km高度,火箭出現發動機分離故障,飛船完全失控,陷入劇烈的擺動和旋轉,此時推進艙及時點火,飛船與火箭緊急分離。
以上,就是聯盟號飛船的保命三板斧。
中國在開展載人航天工程之最初,也對太空梭和宇宙飛船這兩大技術途徑進行了論證,最終選用了與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相仿的技術途徑,也必定是對這一套完善的逃生系統有充分考量。
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以非常前衛的設計奪人眼球,比如高集成度的內部控制面板、不需要整流罩的流線型外形等,它的逃生系統設計也是堪稱前衛!
飛船配置了8 臺「超級天龍」(SuperDraco)發動機,其功能就是保證飛船在發射階段任何時刻都可以進行逃逸(也可以用於返回時軟著陸,但NASA考慮到安全原因,此次任務採用降落傘著陸)。
SuperDraco點火,飛船脫離火箭
逃逸系統點火試驗
這8臺SuperDraco發動機分4組安裝在飛船外側,兩兩一組、冗餘設計,能夠防止單臺發動機失效引起的故障擴散;發動機攜帶的推進劑達 2.2噸。
SuperDraco
在點火指令發出後100ms內,SuperDraco 即可達到全推力,能夠在不到 8s 內將飛船帶至火箭 800m 以外的範圍。
這種集成式發射逃逸方案,與聯盟號飛船相比具備以下優勢:
當然也有一些缺點,比如全程攜帶的燃料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液體發動機結構複雜,降低系統可靠性等;但這些缺點設計師也給予了充分考慮,比如增加了防爆殼、通過充分的地面試驗提高可靠性等。
SuperDraco地面點火試驗
所以,綜上所述,從整體綜合評價來看,龍飛船的逃生系統應該更勝一籌。
但這目前也只是「紙上談兵」,龍飛船的逃生系統在未來實戰表現究竟如何還尚未可知,讓我們拭目以待。
龍飛船與聯盟號對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