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沒有「鉛超標」並起訴媒體的雲南綠A等螺旋藻企業,事實上卻在「反噬」著養育自己的一方水土。
《第一財經日報》調查發現,由於以綠A為代表的螺旋藻企業多年來的養殖廢水排放和當地化肥、農藥、生產生活垃圾汙染,世界三大之一、我國唯一的螺旋藻天然養殖地——雲南程海湖的水質和生態環境,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處理汙水基本靠曬
3月底,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先後播發《審批合格的螺旋藻為何「鉛超標」》、《螺旋藻抽檢:兩次結果緣何大相逕庭?》兩篇報導,報導稱以雲南綠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稱「綠A」)為首的國內八大螺旋藻企業,6家產品鉛超標,綠A螺旋藻鉛超標達80%,並質疑綠A等擁有「藍帽」資質的企業質量控制形同虛設、資質申報流程造假、行業存在亂象等。
4月11日,綠A召開新聞通報會,指責上述文章內容嚴重失實,並對新華網及4名相關人員提起訴訟。
綠A的產品宣傳稱,其「在世界三大天然螺旋藻原產地之一的中國雲南程海湖,建有目前世界最大的螺旋藻天然養殖基地」。由於藻類植物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易受生長環境的影響,那麼綠A的程海湖養殖基地,環境狀況究竟如何?
4月15日至18日,本報記者在位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的程海湖調查發現,自1989年程海湖螺旋藻進入產業化養殖以來,程海湖的水質已趨於鹽鹼化,同養殖排汙密切相關的氨、氮與磷汙染物的濃度較高。雖然當地環保局於2005年封堵了所有養殖場的排汙管道,但跑、冒、滴、漏仍有發生;而2009年被永勝縣視作頭等大事來抓的程海湖周圍螺旋藻養殖企業整體搬遷方案也不了了之。
永勝縣環保局辦公室主任陳孟華向本報介紹,2000年以前,包括雲南綠A(前身為雲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4個螺旋藻養殖場,都是直接將廢水排入程海湖的。
從2000年開始,環保局禁止養殖企業向程海湖排放廢水,但由於1998年設計的汙水集中處理系統因地基沉降出現問題,只能要求養殖企業限產,騰出集水池存放廢水,採用自然蒸發的方式處理養殖廢水。
1997年,原麗江地區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周欽在《雲南環境科學》上撰文稱,根據當時每生產一噸幹藻粉將產生廢水2051噸計算,僅1997年,當地4個螺旋藻養殖場就向程海湖排放廢水123萬噸,而到2000年,排放量將達308萬噸。而在螺旋藻養殖廢水中,氨、氮、磷等汙染物濃度很高,對程海湖水質影響時間長、影響大。
1999年,永勝縣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周興中也在《雲南環境科學》撰文指出,由於自然原因和人為影響,程海湖周圍生態系統嚴重退化,湖泊水質汙染加重,已進入中營養向富營養化趨近的過程。當時程海湖水總磷、非離子氨和無機氮較高,分別只能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三類、四類和五類,而其餘監測值基本滿足一類水標準。
陳孟華告訴本報,在螺旋藻養殖開發早期,企業普遍不重視養殖廢水的處理,通過管道直接排入程海湖,是程海湖水質下降的突出的「點源」汙染。1997年永勝縣環保局成立後,開始重視對程海湖的生態保護。
通常情況下,螺旋藻相關廢水主要由採藻廢水、報廢培養基、池子衝洗水三部分組成,其中採藻廢水排放量較大,佔整個廢水排放量的70%以上。
由於在螺旋藻養殖過程中廣泛使用碳酸氫鈉、硝酸鈉、碳酸氫銨、氯化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硫酸亞鐵、乙二胺四乙酸等營養鹽類,因此養殖廢水的汙染物成分複雜、濃度高、排放量大且排放不穩定。
「在2005年以前,一些養殖企業出於短期成本考慮,對環保治理的認識不到位,偷排現象仍然存在。2005年環保局封堵了所有養殖企業的排汙管道,其中一家由於排汙設備不達標,被責令停產整頓至今。」陳孟華說。
另據本報了解,環保部門的專家曾提出整體搬遷程海湖周圍螺旋藻養殖企業的方案,被視作永勝縣2009年的「頭等大事」,後因搬遷費用、安置土地等問題不了了之。
目前,4家養殖場實現了廢水在線監測,但由於基本上是露天養殖,氣候條件對螺旋藻廢水的產生量影響較大,很難做到養殖廢水不流入程海湖,跑、冒、滴、漏現象仍有發生。
對當地經濟貢獻有限
翻閱《永勝縣誌》,記者讀到,歷史上的程海湖「沿岸煙戶稠密,村村綠竹粉牆,樓閣高崎;處處曲溪環繞,柳暗花明……長練百端,倒映湖中」。
但記者眼前看到的程海湖毫無縣誌中的詩情畫意:連續數年的乾旱,沿岸的梯田大多拋了荒,湖東面一片片被圈起的養殖大棚依稀可見。「沿著這條水泥路一直往下走,就是綠A的螺旋藻養殖場。」程海鎮村民告訴記者。
程海湖的螺旋藻養殖要追溯至1985年。當時,雲南大學生物系的碩士研究生王若南、單振光來到程海湖邊,開展「雲南高原湖泊資源調查」。調查中,兩名研究生意外發現程海湖的生態環境、藻類植物的區系組成與其他雲南高原湖泊迥然不同,極其適合螺旋藻養殖。
而同國際上另兩大螺旋藻天然養殖地——墨西哥的Texcoco湖與非洲的查德湖相比,程海湖的氣候、日照、溫度、水質都更適合螺旋藻的生產,人們驚喜地發現,藏在滇中高原峽谷中的這一不大的湖泊,居然是營養保健食品——螺旋藻的「天堂」。
程海湖由此一舉成名。1985年,雲南省科技廳成立螺旋藻開發項目部。1989年起,程海湖螺旋藻進入產業化養殖階段。目前當地共有4家螺旋藻養殖場,其中綠A的養殖場是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個。
據介紹,由於商家的宣傳,螺旋藻的市場需求一度非常大。1995年前後,是螺旋藻養殖的鼎盛時期。當時,一噸幹藻粉賣到29.8萬元,是現在每噸8萬~10萬元的3倍。
於是,不管具不具備養殖技術和條件,人們一哄而上搞螺旋藻養殖基地,而「天賜之寶」程海湖則成了「商家必爭」之地。
「一夜之間,程海湖邊上冒出幾十家螺旋藻產品加工廠。」一名程海鎮村民向記者描述上世紀90年代末程海湖螺旋藻「淘金熱」的景象,仍流露出些許難以置信的感覺。
麗江市政府曾做過統計,程海湖螺旋藻實際年產值約4億元。在外界看來,擁有程海湖這個「聚寶盆」,永勝縣應該賺得盆滿缽滿了。但據永勝縣方面稱,從螺旋藻開發至今,永勝縣從中受益並沒有多大。目前,永勝縣仍然是國務院扶貧辦公布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據了解,程海湖4家螺旋藻養殖企業年產幹藻粉約800噸左右,僅綠A一家就佔了600噸。而一名永勝縣政府官員對本報稱,由於綠A的加工基地設在昆明或其他地方,對永勝縣的GDP和財稅貢獻微乎其微;此外,由於螺旋藻養殖的技術含量較高,其養殖程序大多都依靠設備,因此綠A養殖場對當地就業的貢獻也不顯著。
「程海湖養大了螺旋藻這個"兒子",掙來的錢卻全部帶到了"媳婦"家。」他說,「而且,還消耗了資源,留下了汙染。」據了解,永勝縣一直希望綠A能夠把加工廠也搬到當地,對當地經濟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不過,一份綠A原董事長胡志祥的宣傳材料稱,綠A養殖基地對永勝縣年上繳利稅超過2000萬元。工商資料顯示,綠A創建於1997年,由香港華達投資(集團)公司和雲南施普瑞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組建,初始註冊資本為357.14萬美元;2010年,綠A的營業收入達1.59億餘元,淨利潤1991.55萬元。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事實上,程海湖水質環境惡化,最終也將令螺旋藻產業「無家可歸」。
非洲查德湖在短短40多年間,面積萎縮90%以上。墨西哥Texcoco湖,其湖水蒸發量是入湖量的3倍,儲水量逐年減少,其螺旋藻產業也走向了衰落。
程海湖似乎也正走在同一條路上。
程海湖是一個斷陷侵蝕湖,補給水源主要是湖底的地下水、湖面降水和湖周地表徑流,損耗主要是湖面蒸發和農田灌溉,蒸發量大約是降水量的3倍。在300多年前,程海湖之水原本向南流入金沙江,形成程河水系。由於蒸發量過大,程海湖水位逐年下降,1690年左右,程河斷流,逐漸形成內陸閉流湖——程海湖。這也意味著,從自然條件來說,程海湖本來就是一個「走向乾涸」的湖泊。
有鑑於此,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三級投資,於1993年8月建成程海湖補水——仙人河引水隧洞工程。「但由於仙人河途經永勝縣城,又將縣城部分生產生活汙水帶入了程海湖。」陳孟華說,此外,考慮到補水水質和程海湖水質不同,2003年左右便停止了補水。
內陸閉流的特點也造就了程海湖受汙染後難以自淨的脆弱「體質」。
「由於湖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口迅速增長,程海湖水質汙染和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除了"點源"即螺旋藻養殖廢水汙染外,另外最重要的汙染源是村鎮生活汙水、農業面源和水土流失等方面。」陳孟華說。
程海鎮副鎮長聶菊告訴本報,程海水域面積75.5平方公裡,南北長19公裡,東西平均寬4.3公裡。沿湖全長45公裡,有9個村委會、47個自然村,人口3萬多。
「沿湖村民大量使用化肥及主要依靠薪柴取暖、做飯,一方面造成了土壤板結,降低了土壤的生產能力,汙染了程海湖的補給水源之一的地下水,惡化了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大量的人畜糞便,生產、生活垃圾直接排入程海湖,加劇了水質的惡化。」陳孟華說。
此外,程海湖流域農田每年病、蟲、草害防治投入化學除草劑4.25噸、有機磷殺蟲劑7.25噸、其他化學殺蟲劑36.58噸,農藥總投放量達64.9噸。陳孟華認為,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也增加了程海湖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
當地另一家螺旋藻企業——麗江保爾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國仁對本報記者坦承,如今,螺旋藻養殖企業也已經意識到,程海湖獨特的水資源和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命運休戚相關。
「如果程海湖水不再適於螺旋藻生長,我們這些企業離倒閉的日子也就不遠了。」譚國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