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恐核心理"如何解?媒體:可以學學法國

2021-01-08 網易科技

本報記者 李禾

「核電項目可以建,但別建在我家門口」。這是很多人的心理想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於市民的抗議,連雲港退出了核廢料工廠選址名單。其實,連雲港只是近年來我國發生的「鄰避事件」中的一起而已。

「公眾對核能及核技術利用的信心是源於核與輻射安全、防護的理念。」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陳曉秋說,天然輻射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人工輻射也大量使用在醫學、工業和農業生產中。

陳曉秋表示,但隨著人們對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及對人體健康危害的認識加深,加上原子彈爆炸、美國三裡島核電站、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日本福島核電站等核事故的發生,公眾「恐核心理」有增無減。他認為,消除人們的「恐核心理」,一方面應加強監管核和輻射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大溝通和科普,實現信息公開透明等。

「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往哪建?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厄黑爾首次提出了「鄰避效應」的概念,英文字面直譯是「不要建在我家後院」。在鄰避設施的選址和建設過程中,附近社區、公眾通常持反對態度,這種反對常常是情緒化的,經常通過請願、遊行、訴訟乃至暴力方式阻礙設施修建。

資料顯示,鄰避設施通常具有滿足某種社會需求的功能,旨在為地區或整個國家提供福利,但同時對健康、財產及周邊環境存在直接或潛在的影響。如生態系統破壞,視覺和景觀損害,聲光電汙染,引起社區房地產價格下跌和人口遷移等。此外,成本與收益分布不均衡,即社會中大部分人都可享受到該設施所帶來的便利和好處,但大多數環境和經濟成本集中在設施周邊地區,由附近的公眾來承擔。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分布,容易引發矛盾,讓設施附近的居民或組織感覺不公平。

就如核電站的選址。據核電專家介紹,由於核電站選址對人文環境,和對地質、地理、水文、氣象等自然條件的嚴苛要求,世界範圍內,核電站廠址都是稀缺資源。

我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國家核安全局和原電力部、核工業部聯合進行了首次核電站廠址的全國普查篩選,基本摸清了核電站廠址家底。雖然這不意味著永無新資源再發現,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首次資源摸底基數上,不會有太多的增加和變化。

想建核電站的話,可選擇的餘地很小,怎樣才能讓周邊的公眾接受呢?

從神秘到公開 從博弈到共享

「核能利用方面,我國和許多國家一樣,採用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標準,是一致的安全與防護方法,完備的安全與防護框架。」陳曉秋說,基於保護人類和環境的「基本安全目標」,確保設施的運行和活動的開展能夠達到合理可行的最高安全標準。

「此外,還需要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和科普,信息更公開透明,消除公眾的誤解等。」陳曉秋說。

以大亞灣核電站為例,項目方為加強與公眾的溝通與交流,專門成立了「核安全諮詢委員會」,主要由香港社會專業人士、知名人士和意見領袖組成,每年召開會議,溝通大亞灣項目相關信息,接受委員諮詢和建議。科普宣傳也從「應急式」向「常態化」轉變,由於核電等項目專業性強,神秘感導致無力感,加劇公眾的非理性焦慮。科普宣傳不但突出專業度、權威性,實事求是,還通俗、貼近日常生活;信息公開從「法定公開」向「全程公開」轉變,在引入監督中構建信任體系。大亞灣核電站建立了國內首個向公眾開放的核電站安全信息公開平臺,與機組同時投入運行;所有運行事件在兩個工作日內公開,接受廣泛的外部和公眾監督等。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徐海雲認為,項目還要從「博弈型」向「共享型」轉變,建立更完善的利益補償與平衡機制。「如臺灣很多垃圾場建成花園式的,還建了健身房、遊泳池等,垃圾場附近居民免費使用。通過種種優惠和便利措施,讓垃圾場等項目周邊居民感到實惠,感到這些項目與自己生活是和諧的。」

國外應對「鄰避效應」的策略

其實,「鄰避運動」不僅發生在我國,國外也頻頻出現,如美國尤卡山核廢料處置項目選址超25年至今未獲建造許可證,英國高放廢物處置場選址至今未獲實質性進展等。

法國超過75%的電力供應來自核電,在讓公眾科學認識、接受核電,應對「鄰避」方面,法國積累了豐富經驗。

縱觀法國的經驗,贏得公眾對核電等項目的信任與支持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需要開放透明的態度、不斷完善的法律體系及強有力的監管機制。

據悉,法國在2006年頒布《核透明與核安全法》,法國最主要核安全監管機構——核安全局也被賦予獨立監管機構的法律地位,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獨立監管法國民用核設施安全和輻射防護、實施事故調查和應急管理。每年向議會提交核安全評估報告並為政府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提供專業建議、保障從業人員、公眾健康及環境不受核能利用活動的危害等。

法國《核透明與核安全法》還明確規定,公眾有權準確、及時獲取與核項目相關的信息,任何核項目開展都必須與公眾溝通。

據統計,自2002年以來,法國核安全局平均每年在其網站發布700多份監察報告供機構和個人調閱。該機構還通過公共信息中心、官方網站和多個社交媒體平臺向公眾普及核知識,組織展覽、電影放映和研討會,接待民眾訪問等。

(科技日報北京1月17日電)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鄭若麟:恐襲後法國政壇可能「向右轉」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巴黎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距現在已過去了一天半,但關於事件的背景和可能引發的後果的疑問依然有很多:為什麼IS會選擇法國作為打擊對象?恐襲事件是否會引發北約對敘利亞政策的轉變?法國會不會出現「向右轉」的趨勢?《環球時報》專訪了法國問題專家、前《文匯報》駐巴黎高級記者鄭若麟,對以上問題進行深度解讀。
  • 環球時報:「暴恐」表態對比,中國一點不欠西方人情
    原標題:「暴恐」表態對比,中國一點不欠西方人情   法國《查理周刊》遇襲後,法、德、英等40多國領導人於11日出席了在巴黎舉行的悼念死難者反恐大遊行活動。中國沒有派高官參加。於是,中國一些不甘寂寞、慣於時時處處搶佔道德制高點的「姿勢分子」立即又跳了出來,批評中國政府。   這種批評有道理麼?
  • 紐約時報:法國恐成為極權主義民主國家
    【《查理周刊》恐襲案雖已過去多日,但其留下的陰霾並未褪去。隨著法國乃至全歐洲的右翼勢力藉機抬頭,歐洲社會的內部團結似乎正在遭遇嚴重困難。美國媒體《紐約時報》2日撰文揭示了法國社會所遭遇的這些困難:穆斯林移民仿佛化外之民,幾乎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全面游離於法國主流社會之外。
  • 法國作家書寫《時間裡的中國人》
    昨天,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柯思婷·佳玥推出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並舉辦了讀者見面會。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 恐襲風波塵埃未定,馬克龍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
    當地時間11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致電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本·史密斯,強調法國在遭受恐怖襲擊後依然堅持世俗主義理念,呼籲英語媒體支持法國的反恐立場。據卡達半島電視臺16日報導,馬克龍致電本·史密斯,批評後者將法國的反恐立場稱為打擊「伊斯蘭分離主義」。馬克龍認為,此番報導將賦予更多暴力活動「合法性」。
  • 在北京生活近二十年,法國作家佳玥寫出《時間裡的中國人》
    一位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會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時間觀呢?答案可以從柯思婷·佳玥的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中尋找。11月28日,佳玥在北京的讀者見面會上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觀察與思考。
  • 美媒:中國不多談昆明暴恐襲擊事件 不是怕丟面子
    3月1日發生的昆明暴恐襲擊事件已過去一個多月,近日美媒再次提起中國官方在事件處理中沉默的原因。《洛杉磯時報》引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古納拉特納等的說法稱,所謂中國官員擔心丟面子而阻止討論的說法過於簡單。「中國人不希望出現類似美國的狀況,即恐怖分子可以上CNN,媒體給激進組織一個『布道壇』」,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歐亞事務分析師曾傑表示。
  • 法國作家的《時間裡的中國人》讀者見面會在北京舉行
    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法國人柯思婷·佳玥推出新書《時間裡的中國人》,並舉辦了讀者見面會。《北京晚報》報導,柯思婷·佳玥有著多重身份:她是中法文化論壇法方副主席;「中法藝術之家」藝術8創始人;此外,她還是一位作家,不斷向法國人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 見面會上,佳玥用流利的中文表示:「對比歐洲人的時間觀念,我覺得中國人看待時間的態度非常不同。在我看來,怎樣看待時間,就等同於怎樣生活。」
  • 釋新聞|巴黎華僑被警察射殺,為何在法「受傷」的總是中國人
    歐洲青田同鄉總會會長陳少奇也說, 「中國人總覺得『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可能造成了外界印象,認為我們是軟弱可欺的。很多阿拉伯人和非洲人沒工作,遇到一點事情就反抗,但我們每個人都要勤勞工作、賺錢,都是在『各人自掃門前雪』。」法國巴黎當地華人擺放蠟燭為死去同胞祈福。
  • 法國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中國人修理地球的能力無與倫比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中國人在種植這件事上,其實是相當的執著的,雖然現在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人都已經不再從事農業,但是種植其實從來沒有從中國人的生活中離開過。法國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中國人修理地球的能力無與倫比。
  • 法國禁止生產、使用絨面隆胸材料和聚氨酯隆胸材料:恐致癌
    法國禁止生產、使用絨面隆胸材料和聚氨酯隆胸材料:恐致癌 法國國家醫藥和保健產品安全署(ANSM)定於4日宣布,禁止生產、使用絨面隆胸材料和聚氨酯隆胸材料,因為用這兩種材料隆胸或增加患一種罕見癌症的風險。
  • 揭秘巴塞隆納恐襲背後:主謀在恐襲前一次爆炸死亡 未引起警方重視
    位於西班牙與法國邊境附近,被庇里牛斯山脈群山掩映的裡波爾鎮,安靜祥和。原本,這裡最著名的是一座建於9世紀的古老修道院。  但這兩周,大量媒體突然湧入了這個小鎮。  這次恐襲事件的12名成員中有7人來自這個小鎮。在沒有成為恐襲者之前,尤尼斯在這裡和班上的同學踢著五人制足球,一起上課。
  • 訪談︱王鯤:法國移民問題積重難返,巴黎恐襲絕不是偶然
    這樣一種源自於法國大革命的理想情懷一直沒有變——所有人來到法國之後,進入思想的大熔爐,經歷一段時間的熔煉,每個人都成為公民,雖然從姓氏上可以依稀辨別出祖上是從哪裡來的,但總體上,移民的思想理念、價值觀念和政治參與方式都應當和法國主流觀念相一致,不因為語言、文化、宗教、種族、習俗上的差異而受到特殊優待或者歧視。
  • 看看法國人是怎麼吃蝸牛的!你覺得中國人會吃嗎?
    但是仍有一些食物是咱們中國人也很少吃的,比如蝸牛。首先要告訴大家,蝸牛和魚翅、鮑魚、乾貝並稱為「世界四大名菜」,且居於首位。有關蝸牛的美食,最出名的就是法國蝸牛。法國也是最早發現蝸牛居然也能吃的國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法國人是如何吃蝸牛的!1、餐具法國人不會用筷子,吃蝸牛可就費勁了。
  • 經歷黑色十月,法國「政教分離」原則何去何從?
    馬克龍在10月初的一次講話中聲稱,「問題不在於政教分離……問題在於伊斯蘭分裂主義」,但即便原則本身無誤,也還是面臨著如何理解並適用的問題。近二十年來擾動法國社會的穆斯林頭巾問題、蒙面罩袍問題、「布基尼」(Burqini,穆斯林泳裝)問題,無不涉及到如何理解並適用政教分離原則。而在恐襲頻發的背景下,這一原則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的潛在衝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現出來。
  • 奧運火炬法國傳遞風波深層原因解析
    這次中國與西方、特別是與法國的角力,很可能僅僅是一個序幕。從現在起到8月8日奧運開幕,以及整個奧運期間,這一角力很有可能會持續不斷。「樹欲靜而風不止」:問題並不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出現,而在於他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比如中國的迅速崛起。法國媒體「一邊倒」的深層原因很久以來,我們的媒體就在傳遞「法國友好」的信息。
  • 讓法國陷入麻煩的《查理周刊》,究竟是怎樣一份雜誌?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姚蒙 潘亮】5年前,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因刊登數幅伊斯蘭教先知漫畫遭到恐襲,造成12人死亡,震驚世界;近日該雜誌再次引發關注、深陷全球輿論漩渦:一名法國教師因在課堂上展示該周刊的那些漫畫遭斬首,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要「要捍衛言論自由」「不會放棄我們的漫畫」,引發多個伊斯蘭國家對法國的抗議浪潮
  • 如此神級撩妹技能,你真的不打算學學?
    如此神級的撩妹技能,你真的不打算學學嗎?1750年,瑞士數學家克拉默給出了著名的利用行列式求解方程組的克拉默法則. 隨後在1812年,法國數學家柯西給出了行列式的幾何意義,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行列式研究和應用的強烈興趣.考慮如下二階行列式:
  • 法國人和中國人適合談戀愛嗎?來看看這些現身說法!
    提到法國,大部分人腦海中蹦出來的第一個詞就是romantique(浪漫的)!那麼,中法情侶是否能衝破文化和地域的束縛? 中國人和法國人適合談戀愛嗎?當兩個人來自不同的文化時,每天如何生活呢?別划走,快來聽故事!
  • 學學法國人吃法,優雅又不會鬧笑話
    學學法國人吃法,優雅又不會鬧笑話說起法國,我們想到的詞通常都是優雅又高級的。它們不僅在酒類上很講究,食材選擇上也比較特別。法國人追求食物的口感和品質,對食物的要求不單單是美味,外觀看起來也很漂亮。如今隨著各國聯繫的加強,我國也入駐了很多法國餐廳,不僅環境優雅,食物也都很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