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管學生不是老師的工作責任問題,而是老師不得不做的自我保護

2020-12-03 三尺講談中小學

關於教師體罰學生的問題,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教師體罰學生的行為,主要存在於中小學階段,中小學的孩子們本來就好動頑皮,破壞能力較強,自控能力比較差,當然,他們也正處於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們的可塑空間都比較大,老師對他們的錯誤行為,及時的進行幹預和糾正,這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很有幫助。

但是,由於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老師們在處理他們的錯誤時,所使用的糾錯方式也不一樣,也許有的老師比較溫和,而有的老師則比較火暴,甚至,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或語言,這就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在鄉村學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師,也擔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比較熟悉,深知什麼性格的孩子,用什麼樣的工作方法去對待,也經常和學生家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有很多老師或家長,都在擔心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學生不讓打罵,不讓有任何體罰,甚至不能處分或嚴厲批評,對於那些特別不像話的問題學生,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要想有效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源頭上分析與思考。

首先,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聲音,並不一定真正的有利於對孩子的管教,部分家長或媒體過分解答體罰學生的問題。從古到今,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嚴格管教,做所謂嚴師出高徒,對於正處於性格形成期的孩子來說,偶爾犯點錯誤、出個差錯,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他們的成長需要不斷的修改糾正,不斷的鼓勵賞識,而不是,一出現問題就指責老師,把老師推到風口浪尖,使老師成了眾矢之的。

也有一些比較過分護犢子式的家長,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味地袒護孩子溺愛孩子,甚至不明事理的和學校老師糾纏,比如,在小學階段,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小糾紛小摩擦,對老師而言,看待孩子們都是一視同仁的,和哪一個孩子的關係都是一樣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但是,確實有個別家長,孩子在學校受一點批評,就去學校找老師進行理論,如果此時老師出現批評中的過激行為,這樣的家長更是得理不饒人,又是要老師賠禮道歉,又是往上級部門反映情況,讓上級折騰處理老師。

其次,有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門對師生糾紛問題,處理過於草率,一邊倒似的完全傾向於學生,就知道一味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卻忽視了老師也是他們保護的主要對象。就像我們附近的一個老師,因為在課堂上管教了一個問題學生,讓他在班級後面罰站了五六分鐘,結果其家長不依不饒,非說體罰了他們孩子,耽誤了他們孩子的正常學習,到學校大吵大鬧,最後反映到了上級部門,結果這位老師受到了通報批評的處分,他們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完全忽略了教師才是他們最應該保護的弱勢群體,不但不為老師在工作中撐腰,而且不問青紅皂白,使老師在工作中,寧願少作為不作為,也不給大膽的管教那些需要管教的問題學生。

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在面對問題學生時,一定要保持克制,冷靜理性處理問題,不但要保護好學生,在工作中更要學會保護自己,遇到有問題的孩子,要及時與家長進行匯報與溝通,向他們如實反饋孩子的在校表現,取得他們的認可和工作中的支持,當然,我們更應該清楚,孩子是家長們的,工作才是我們自己的,沒有安全的教師就沒有安全的孩子。

相關焦點

  • 高中科任老師之間的「鬥爭」,班主任不敢管,學生心裡苦並快樂著
    高中的每一位老師都好比辛勤的園丁,通力合作,努力教導著學生們。在每個人眼裡,他們都是高尚且和藹的,可誰敢相信,這群科任老師之間也有「鬥爭」。當然,老師之間的「鬥爭」並非是互掐互罵,而是一種專屬於老師之間的鬥爭:搶課。
  • 老師也怕管不住學生,如何減少不守紀律和散漫的行為,用好班幹部
    老師最怕自己管不住學生,這時候對老師來說,信心上所受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也是會讓老師感到有些心灰意冷。其實就是許多新老師剛邁入崗位時,在管理班級體的時候最容易發生的事情,特別是自己做班主任時,如果自己上課時,學生還是挺遵守紀律,但是一旦其他課程,學生就皮得不行。
  • 學生學習負擔重又怪老師和家長?其實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
    我們理性地看待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問題,雖然老師和家長有一定的原因,但不能簡單地歸咎於老師和家長,老師和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扮演了迎合性的角色,學生的學業負擔加重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學校要求老師成績,老師給學生打分。
  • 老師第一堂課怎麼給學生做自我介紹?一位教師的自我介紹很精彩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 文/編 烏江做教師,每每接新班都會在第一堂課的開始做自我介紹。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姓甚名誰,便於日後好與學生交流。有的自我介紹很有藝術,很有特點,很有個性,很受學生喜歡。自我介紹好了,會讓學生快速地記住老師,而且自我介紹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你的個性、興趣愛好等,通過介紹後,學生對老師有一個大概了解,也激發學生對你的喜歡,或者崇拜,你的課堂自然學生會喜歡,你的學科學生會喜歡,教育教學成績不言而喻好的。
  • 小王子、小公主怎麼管?人民日報: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
    小王子、小公主怎麼管?人民日報: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小時候,爸媽送我們去學校的時候,會對老師說:「孩子皮,你多包涵,犯了錯就打,嚴師出高徒。」就因為這兩下子,這位優秀老師的職業生涯也到此結束了。孩子誣陷老師,家長肆意包容孩子,又去誣告老師。近些年來,隨著體罰禁令的頒布,越來越多老師在管理學生的時候戰戰兢兢,害怕自己說錯了話,害怕自己招惹了「好事的家長」。
  • 袁亞湘院士:學生要敢比老師厲害
    「有沒有夢想,敢不敢去做別人沒做過的研究,這是我招收學生時的條件。」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袁亞湘這樣說。「科學研究是一個長久的東西,培養和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時不能急功近利。」袁亞湘說,比如陳景潤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呢?可能馬上用不上,但現在知道了,它在破譯密碼時特別有用。
  • 大學老師坐電腦旁上網,學生有些不淡定了,老師你忘關投影儀了!
    事件的起源還是要從學生說起,大學不像高中,高中的學子都在為自己的升學做準備,哪還有時間去玩手機。可大學就不一樣了,老師多次強調上課要好好聽課,不要玩手機,領導會隨時過來視察,但是經歷過風雨的學生都不懼怕他們的突襲。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按照熊芳的課堂安排,3位同學播報完後,同組的其他5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標題:「保護自然環境意識,保護我們自己」「環境帶動經濟,責任決定意識」「守衛淨土,並育萬物」「當斷則斷,改革重生,不向生態欠帳,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視頻普遍,科學合理才最重要」。接下來,是這一組同學對當天新聞播報的自由評點。
  • 墜亡男生家屬「碰瓷」式質疑:孩子在考場哭泣,老師為何不開導?
    男生的家屬看了視頻監控後,發出了質疑:為什麼監考老師在沒收孩子手機和試卷後,見到孩子焦躁、無助、不安甚至流淚哭泣了20分鐘,卻始終不聞不問,沒有及時地上前疏導他,緩解他的情緒?那麼,監考老師和學校的做法有沒有責任呢?
  • 老師只教書,卻很累,為什麼?老師:不止工作累,這三種壓力太大
    不過大家得注意這不是工廠流水線上到7小時,而是7小時的腦力工作。Y老師想說的是,如果每天只需要完成這些,其實也還好,但是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還需要做的工作有:手寫教案,教學反思,工作計劃,工作小結,質量分析,讀書心得,聽課,評課,外出培訓,公開課,這裡還不包括班主任的各種工作。
  • 復旦教授周磊:問題由老師解決,學生就失去了研究樂趣
    這些前沿領域的出現證明了電動力學並不是一門過時的基礎學科,而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如果不把最前沿、最活躍的知識融進教學的話,或者是你自己科研還做得不夠好,不能把底層弄明白,或者你就是沒有用心,這兩者都是不負責任的。」
  • 老師為何最反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鄭老師提到這一點時,這名家長反而跟他理論道: 「你們老師不是可以做思想工作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嗎?你們在大學不是學教育這個專業的嗎?在好老師面前就沒有不聽話的學生吧?」 家長的質疑,讓鄭老師鬱悶了好長時間。
  • 山東化學老師上課發飆,被學生掛到網上,學生老師誰更弱勢?
    如果這個學生感到受了傷害,可以拿到語音或者視頻證據,到當地的教育部門反映情況,由當地的教育部門進行處理,追究該老師的責任。可是在向教育部門反應之前,有學生選擇在網絡上曝光。曾幾何時,網絡曝光的方式竟然成了解決問題的首選方式。
  • 武漢老師用戒尺打學生被停課反省,如何使用好教育懲戒權是個難題
    體罰我們都知道,但是懲戒呢,面對犯錯屢教不改的學生,老師到底該怎麼做,才算是受到保護的懲戒行為,才能很好的管理學生。那麼夏老師的行為到底是體罰還是懲戒呢?很顯然,夏老師受到了處理,那麼她的行為肯定就不是受到保護的懲戒行為。而是體罰!老師打了搗亂孩子的手心,屬於體罰,不屬於懲戒!
  • 雲南老師逼迫學生摔手機,老師被停職:根源不在於手機,而是誘惑
    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確實不應該將手機帶進學校,老師對於學生帶手機進學校的情況,應該加以糾正、指導,這無可厚非。筆者還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如果被老師發現帶手機去學校,老師都會選擇沒收,交給學生的家長或者幫學生保管,但是你想像不到,竟然會有老師強迫學生自己將手機摔壞,並錄下視頻。
  • 胡事民:做一個懂學生的老師
    在學生眼中,胡事民是老師中的「戰鬥機」。「他比20多歲的年輕人還能熬夜,經常工作到大半夜,那時候信息科學技術大樓裡只有胡老師的辦公室還亮著燈」,學生汪淼說道。  在清華執教的18年來,胡事民堅持嚴謹治學、教書育人,以「努力做一個對家庭、社會和國家負責任的人」為標準來要求自己,激勵學生。
  • 陳翔六點半:學生拿家人做比方,回答老師關於基因的問題
    陳翔六點半:學生拿家人做比方,回答老師關於基因的問題 2020-11-27 00:
  • 老師勒令私帶手機進課堂的學生,自行砸手機,如何評價老師行為?
    不是沒有,叛逆期也許是每個孩子成長中必經的困惑,無非那個年代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人們更關注的生存問題,難以考量精神生活的感受。也不是說,手機是導致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手機加重和延長了孩子的叛逆期,使得孩子放棄學習,將自已毀滅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 大學老師創秘笈 學生不做「低頭族」
    原標題:抖起空竹教物理 吟誦古詩教高數 穿越式教文學  大學老師創秘笈 學生不做「低頭族」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老師李小號上了「熱門」,他開創的「獨門教學法」,將晦澀難懂的《畫法幾何及機械製圖》課程與《英雄聯盟》《魔獸爭霸》等遊戲結合,通過遊戲畫面截圖,講解《英雄聯盟》中機器人這個英雄的模型設計問題
  • 給數學老師的24條「土」經驗,這樣做老師,學生想學不好都難
    徵解題可以是教材問題拔高,可以是身邊的精彩數學問題,可以是切合時宜的數學趣題。多數學生對每日一題很感興趣,哪天沒給出徵解題,學生會「若有所失」。徵解題也可以由學生先提供給自己,簡單評判或修改後署上學生名字公布。經驗4:學生考教師他們從來都是「被考試」,哪有可能出題考老師?不妨趁周末或節假日,讓學生出數學試卷考考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