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師體罰學生的問題,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教師體罰學生的行為,主要存在於中小學階段,中小學的孩子們本來就好動頑皮,破壞能力較強,自控能力比較差,當然,他們也正處於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們的可塑空間都比較大,老師對他們的錯誤行為,及時的進行幹預和糾正,這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很有幫助。
但是,由於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老師們在處理他們的錯誤時,所使用的糾錯方式也不一樣,也許有的老師比較溫和,而有的老師則比較火暴,甚至,採取一些過激的行為或語言,這就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在鄉村學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師,也擔任了多年的班主任,對學生的管理工作比較熟悉,深知什麼性格的孩子,用什麼樣的工作方法去對待,也經常和學生家長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有很多老師或家長,都在擔心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學生不讓打罵,不讓有任何體罰,甚至不能處分或嚴厲批評,對於那些特別不像話的問題學生,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要想有效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源頭上分析與思考。
首先,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聲音,並不一定真正的有利於對孩子的管教,部分家長或媒體過分解答體罰學生的問題。從古到今,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老師的嚴格管教,做所謂嚴師出高徒,對於正處於性格形成期的孩子來說,偶爾犯點錯誤、出個差錯,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他們的成長需要不斷的修改糾正,不斷的鼓勵賞識,而不是,一出現問題就指責老師,把老師推到風口浪尖,使老師成了眾矢之的。
也有一些比較過分護犢子式的家長,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味地袒護孩子溺愛孩子,甚至不明事理的和學校老師糾纏,比如,在小學階段,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小糾紛小摩擦,對老師而言,看待孩子們都是一視同仁的,和哪一個孩子的關係都是一樣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但是,確實有個別家長,孩子在學校受一點批評,就去學校找老師進行理論,如果此時老師出現批評中的過激行為,這樣的家長更是得理不饒人,又是要老師賠禮道歉,又是往上級部門反映情況,讓上級折騰處理老師。
其次,有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門對師生糾紛問題,處理過於草率,一邊倒似的完全傾向於學生,就知道一味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卻忽視了老師也是他們保護的主要對象。就像我們附近的一個老師,因為在課堂上管教了一個問題學生,讓他在班級後面罰站了五六分鐘,結果其家長不依不饒,非說體罰了他們孩子,耽誤了他們孩子的正常學習,到學校大吵大鬧,最後反映到了上級部門,結果這位老師受到了通報批評的處分,他們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完全忽略了教師才是他們最應該保護的弱勢群體,不但不為老師在工作中撐腰,而且不問青紅皂白,使老師在工作中,寧願少作為不作為,也不給大膽的管教那些需要管教的問題學生。
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我們在面對問題學生時,一定要保持克制,冷靜理性處理問題,不但要保護好學生,在工作中更要學會保護自己,遇到有問題的孩子,要及時與家長進行匯報與溝通,向他們如實反饋孩子的在校表現,取得他們的認可和工作中的支持,當然,我們更應該清楚,孩子是家長們的,工作才是我們自己的,沒有安全的教師就沒有安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