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證券時報 | 發布時間: | 2011年11月11日 06:21 | 作者: | 黃帆 |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 黃帆 上市公司三全食品,11月4日被媒體爆出其部分批次產品在廣州工商局的三季度抽檢中不合格。消息一出,公司股價大跌。公司數日後刊登公告,稱該批不合格產品是在8月份被檢出並已召回銷毀。而公告之後,圍繞著食品行業標準及公司公告時間的討論,仍在繼續。 輿情脈絡 最早的報導來自《羊城晚報》和《新快報》這兩家同屬羊城報業集團的廣州本地媒體。報導稱三全食品在廣州工商局的第三季度三類食品質量檢驗中,被檢出部分批次產品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被檢出問題的除了三全之外,還有同樣是知名品牌的海霸王。 在該報導新聞標題中並沒有提及三全食品,只是在內文段落中出現。不過,上市公司無小事,內文提到也一樣。很快在此起輿情事件的傳播中,上市公司三全食品成為最核心的關鍵詞。 媒體報導當日下午,三全食品股價在盤中幾乎跌停,其後有買盤大舉入場承接,最後以6.76%的跌幅收盤。而隨著公司股價異動,媒體的關注度亦是迅速上升,微博上的討論數量也迅猛增加。 股票停牌一天後,三全食品於11月8日發布澄清公告,稱2011年8月廣州市工商局抽檢發現公司部分檢驗樣品超標後,公司已立即啟動產品召回程序,第一時間從市場上召回該批次產品並及時銷毀。三全食品同時表示,公司對此事高度重視,將會進一步加強全過程質量監控,在原有的檢驗的基礎上,加大對各環節檢驗的頻次和力度。公告當天,適逢立冬節氣,正是餃子銷售的旺季,三全食品的餃子問題,也成了網友們當天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在都市類媒體上,對三全食品安全的擔憂暫時消退,但亦有部分財經媒體繼續質疑,《每日經濟新聞》等數家媒體指出,從8月到11月,期間三全食品正好進行了增發,公司在獲知此事之後,沒有及時公告,可能是為了確保增發安全進行。但這種做法,在信息披露方面是否存有問題? 不少券商發布了事件點評研報,多數認為此事影響有限。三全食品上市保薦機構國信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三全食品廣州產品細菌汙染事件的負面影響基本消除,三全食品將延續穩定增長。國信證券指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因而食品受汙染機會很多,在正常的蒸煮過程中都會被滅殺,所以不會帶來不良後果。而國泰君安及申銀萬國也對公司前景表示樂觀,認為事件只會短期影響業績和股價。 輿情焦點 除了對事件本身信息的傳播之外,本次輿情當中,速凍行業的微生物標準和三全食品的披露時間是兩個主要的焦點問題。 部分華東媒體,如《現代快報》、《東方早報》等認為此事「沒什麼大不了」,以《現代快報》11月7日頭版為例,其在頭條稱「三全水餃檢出病菌莫怕莫怕,煮熟照吃」,此外又引用食品專家意見,認為不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過度恐慌,只要加熱煮熟一樣可以吃。 然而,《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廣州本地媒體,則對含菌問題持「零容忍,決不姑息」的態度,連發多篇文章稱食品中含菌超標是不可容忍的。而在《羊城晚報》的另一篇文章中,再度質疑「速凍食品不可避免含有金葡萄菌」的說法,認為現行的「零容忍」國標已經實行多年,有相當多的品牌在多次抽檢中保持合格,企業應當對食品安全問題有一個清醒認識。 數家財經媒體則從投資者角度出發,對三全食品的信息披露提出質疑。相關報導指出,從8月到11月,其間三全食品還歷經了一次增發,但不知何故,雖然抽檢早已發現問題,但無論三全食品或是廣州工商局,均未在第一時間披露相關信息。 輿情點評 食品安全是公眾高度關注的話題。作為食品行業的上市公司,必然備受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一旦出現食品問題,自然會對公司的品牌造成影響,而後續處理是否應對得當,也很關鍵。迅速而有效地澄清問題,回應社會公眾媒體,同時提出為公眾及輿論認可的改進措施,將有利於品牌的快速恢復。從回應速度來看,三全食品比較及時,所刊出的公告,對於化解消費者的擔憂應當也是比較有效的。對於三全食品而言,此事應當也會促使其增加在食品安全上的投入力度,對公司的長期發展也有好處。 在相關信息披露的時間點方面,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認為,上市公司應當第一時間披露各類投資者、消費者關心的重要信息。以此起事件為例,雖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關制度中可能並未明確要求此類情況需強制披露,然而儘早地公布召回措施,讓投資者和消費者及時充分了解信息,才是更加負責任的一種做法,上市公司也將因此獲得投資者和消費者更高的信任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