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電池日」就是其他車企的「毀滅日」?

2021-01-10 電動星球

本文完整翻譯自teslarati.com,作者Randell Suba,原文地址https://www.teslarati.com/tesla-battery-day-doomsday-legacy-carmakers-electric/。

根據馬斯克在四季度財報會議上的預告,特斯將在四月份舉辦「電池日」活動。馬斯克表示到時將會有一些「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故事要跟大家講。這些表態不僅引來了電動汽車產業對手的憤怒,還有可能是不斷追趕特斯拉的傳統汽車廠商的災難。

對於電動汽車的王座來說,電池就是奠基石,而就電池和能耗來看,特斯拉目前就是最接近王座的角色。這一點已經被眾多評測機構,比如《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所證明。甚至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都已經從硬體、軟體、電池技術等各方面理解到了這一點。

即將到來的特斯拉電池日,則會將這個事實描繪的更加清晰。特斯拉可能將會加深技術領先的鴻溝,並再一次與其他對手區分開來。特斯拉不只是Model 3、Model Y、Cybertruck的製造商,更是一家能源企業。

電池是電動汽車裡面最昂貴的部件,對於特斯拉和其他電動汽車製造商來說都一樣。電池成本居高不下,車企就無法把整車價格打下來,也就很難向製造零排放汽車的目標轉化。

根據報導,特斯拉正在執行一個代號為「Roadrunner」的計劃,致力於將大規模生產動力電池的平均成本降低至100美元/KWh。有傳言稱,特斯拉已經在Fremont工廠內建立了一條先行生產線,用來製造基於自研高端技術的新型電池,這些技術據說來自去年特斯拉收購的電池廠商Maxwell。

如果電池成本真的能低於100美元/KWh,那麼即使沒有美國政府的補貼,特斯拉汽車也將擁有價格優勢。

除了「Roadrunner」計劃以外,特斯拉現在也已經早電池競爭中,通過合作取得了優勢。松下長時間的合作,幫助他們在內華達的超級工廠生產電池;在中國特斯拉也成功和LG、寧德時代展開了合作。

上一個十年,動力電池的價格迎來了顯著的下降。根據彭博社的數據,僅去年一年,動力電池的成本就下降了13%。從2010年的1100美元/KWh開始,一路降到了2019年的156美元/KWh。彭博社的預測是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平均價格將會降低到100美元/KWh。

如果特斯拉比其他對手提前到達100美元的臨界點,這將為他們帶來難以想像的領先優勢,同時還有驚人的利潤。

除了更便宜的電池,更大的電池生產規模也是將Cybertruck、SEMI卡車帶入現實的關鍵因素。

「我們現在的首要目標就是加大電池產能。因為這是最基礎的一環,如果你的電池產能不夠大,那你只能生產完一個型號再生產新的車型,你實際上並沒有生產出更多的電動汽車。我們必須確保電池產能不斷快速增長,同時努力降低每KWh的電池平均成本。」——馬斯克在四季度財報會議上這樣說。

經過這些年的研發、實驗、合作,特斯拉已經生產出了足夠優秀的電池。他們還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確保自己能夠繼續保持領先。

這些領先地位,我們從特斯拉如今能造出能耗表現最優秀的SUV,就能看出來。即將量產的Model Y,擁有315英裡(507)公裡的EPA續航(折算NEDC工況超過610公裡),而電池大得多的保時捷Taycan(Model Y 75KWh,Taycan 93KWh),EPA續航只有204英裡。

憑藉著最近通過併購獲得的新電池技術,特斯拉很有可能繼續統治電池市場,並且不斷將技術打磨至盡善盡美。Maxwell擁有製造電池零部件以及超級電容的能力,特斯拉用上這些能力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被問到Maxwell的超級電容技術的時候,馬斯克在四季度財報會議上說:「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塊拼圖」。

馬斯克非常重視對Maxwell的併購,「這是意義重大的事情。Maxwell手上擁有大量技術,如果能夠正確利用,我認為可以產生巨大的效果。」

有傳言認為特斯拉將融合Maxwell的超級電容技術和乾電極技術。如果真的如此,那意味著電池的充電速度會更快,擁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耐久度也會更高。

了解什麼對電動汽車有用什麼沒有用,是特斯拉保持優勢的一大原因。目前市場上最優秀的電池管理系統,使得特斯拉能夠製造出不是最高效,也是最高效之一的電動汽車。憑藉著硬體和軟體的雙重優勢,「特斯拉成為一家電池供應商」明顯不是異想天開。

特斯拉的競爭對手,比如說奧迪、捷豹,最近都爆出了電池供應不足的問題(捷豹甚至已經部分停售I-Pace),而他們都依賴於LG化學的電池供應。特斯拉儘管也需要松下/LG/寧德時代這樣的合作夥伴,但他們正在不斷嘗試著自研新型電池,並且很可能轉化為特斯拉獨立的新業務。

「特斯拉為其他汽車廠商的電動汽車供應電池和動力總成,這種想法有可能會成為可持續的現實。這是我們願意開誠布公的事情,我們絕對樂意向其他車企提供供應電池和動力總成」——來自馬斯克。

特斯拉最近宣布公開招聘電池技術工程師和裝配研發工程師,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他們正在計劃自己搭建一整條電池生產線。但肯定地,新一代的電池會先應用於他們自家的車型。不過一旦特斯拉能夠完全滿足自家的需求,我們不難想像他們將會在全球供應鏈上扮演怎樣的頭號玩家。

不管特斯拉會不會公布更便宜的電池,更先進的電池,還是宣布會有更大的動作,四月份的電池日都會值得全世界等待。對於其他車企來說,他們會停下手中一切工作,聆聽馬斯克和他的團隊說的話。完了之後,他們會重新回到各自的黑板前,重新開始追逐的旅程。

相關焦點

  • 特斯拉又「革命」了,馬斯克開始重新定義電池
    「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作為特斯拉的使命,這句話也成為了特斯拉解釋一切的「原理」。從用戶到企業高管,似乎一切的戰略、策略、決策都能用這句話解釋。小到最近在中國區推動的針對燃油車牌潛在車主的貸款補貼政策,大到特斯拉的專利開放,甚至是今天公布的電池技術研發路徑,都可以看做是在擴大電動汽車競爭力,加速取代燃油車。
  • 一個「青年汽車」倒下了,警惕下一個氫能源「神車」爬起來
    從「客車界明珠」到「水氫車鬧劇」因「水氫汽車」備受質疑的青年汽車,也曾有過一段高光時刻。上世紀90年代末,青年汽車集團董事長龐青年引入高端客車尼奧普蘭,並在2005年前後成為高端客車市場的「龍頭老大」。
  • 「特斯拉」的標誌含義,結果你想不到
    車標是一臺汽車或者是一個車企的重要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對車輛的選購。作為汽車行業裡的新貴,特斯拉的標誌自然也為人們所熟知。特斯拉logo整體非常的簡潔大方,一看就不便宜的感覺。主體是一個「T」,是特斯拉首字母,這個很容易看出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T」同時也是特斯拉電動馬達的橫截面:如圖所示,「T」取自這個這個電動馬達的一段,並結果一些設計讓他看起來更酷,更有科技感。據悉,取名特斯拉是為了紀念交流電的發明者「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品牌也是新能源汽車的標杆,這個logo的設計公司則是RO Studio ,他們也是設計Space X 公司的 LOGO。
  • 趣味問題:為何比亞迪不使用「蔚來換電模式」或特斯拉的超級快充
    所以蔚來與特斯拉等品牌的銷售與服務模式更容易被接受,甚至一度被認定為「未來標準」;然而網際網路思維只有很少一部分值得借鑑,傳統車企應當堅守傳統模式,否則也會上演「螞蟻模式」。  在電動汽車續航裡程仍舊偏短的階段中,以蔚來為核心的換電模式似乎備受追捧,作為行業巨頭的比亞迪不採用這種模式則被認定為「不變通」,那麼就來分析一下這種模式的可操作性吧。
  • 特斯拉「內鬼」案反轉?當事前員工自稱是在揭露黑幕
    讓「鋼鐵人」馬斯克怒火中燒的特斯拉「內鬼」事件變得越來越「有趣」了。馬丁回應稱,自己並沒有破壞公司的內部系統,只是「簡單地查詢了相關資料庫」,目的是為了掌握相關證據,進而向媒體揭露了「1000 多個被刺破和損壞的 Model 3 電池模塊,仍被用於生產線;內華達工廠以不合規的方式存儲工業廢料,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等信息。
  • 巨頭的恐懼、薛丁格的「馬斯克新冠」和新造車的「冷水」| 極客一周
    而緩解這種反彈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自己主動地把更大的社會的維度納入到平臺發展的考量中。 在歷史上,人類「馴服」巨型公司,依靠的無非是公眾輿論的壓力和政府治理水平的進步,但是在今天,由於政府和監管機構已經很強大,所以要格外謹慎,以免扼殺了平臺公司能帶來的增長和創新。
  • Elon Musk 隱藏在 Model 3 背後的「殺手鐧」
    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電池的組成包括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如果我們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後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你會發現只要 80 美元/千瓦時。所以 Musk 的想法總是「這件事情在物理層面上是行得通的,我為什麼做不成?」。
  • 蔚來要對標「蘋果」,邏輯是什麼?
    這一切,正在讓蔚來與特斯拉開始「分道揚鑣」。在眾多的媒體報導中,更多的人開始將特斯拉比喻為電動汽車裡「大眾」,蔚來將成為「BBA(寶馬奔馳奧迪)」。原因很簡單,表象是特斯拉不斷的降價,為的是「加速」與「普及」,蔚來卻是用體系和產品力維繫這高端的定位與價位。  其實蔚來和特斯拉一直以來都是兩種「物種」,擁有不同的使命與不同的價值觀。
  • 馬斯克:特斯拉開發1000公裡續航電車,將建造世界最大電池工廠
    【新智元導讀】11月24日,馬斯克在歐洲電池會議上表示,特斯拉正在研髮長距離版電動汽車,續航裡程可達到1000公裡。馬斯克還表示,特斯拉柏林-布蘭登堡工廠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工廠」。11月24日,馬斯克與德國經濟部長彼得 · 阿爾特邁爾、義大利同行斯特凡諾 · 帕圖阿內利等人一同,參加了歐洲電池會議。
  • 揭秘「水氫發動機」的吸金騙局
    5 月 24 日,河南省南陽工信局回應:該項目尚未認證驗收,並未正式生產,並認為報導用詞不當,信息發布不準確。那麼,「水氫發動機」背後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概念究竟怎麼回事?我們認真分析了制氫的原理,梳理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史,為大家扒一扒這背後的秘密。
  • 「燃料電池」汽車無法普及的原因解析:共計三個硬傷
    【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的本質是什麼?認為氫燃料電池具備發展潛力,也許是還沒有搞明白這種車輛的本質。其基礎並不是以氫能作為動力源,而是液態氫作為發電的基礎,將產生的電流輸入到動力電池組進行「實時發電」;車輛的本質是電動汽車,只是增加了一組「燃料電池·增程器」而已,那麼這種技術具備發展潛力嗎?
  • MIT 萬字論文解析:「好用」的自動輔助駕駛背後,是犧牲了「安全」嗎?
    於是,如何平衡用戶信任和風險,成為了眾多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的「抉擇」。這迫使很多車企直接越過沼澤,放棄了這種中間狀態的「L3 級別自動駕駛」——「與其在技術不成熟時把責任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倒不如真正踏實的致力於直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汽車。」
  • 下一場「核戰爭」,主角是電池
    據悉,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利用鈽-238 衰變熱進行熱電轉換工作,設計壽命可達 40-50 年以上。但是中國最近剛剛發射成功的「天問一號」任務中,火星探測器中並沒有出現核電池的身影。這是為什麼?能量轉換效率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 汽車在日本為什麼稱作「自動車」?
    日語中的「自動車(じどうしゃ)」一詞來源於法語的「automobile」,原意為「自己會動的東西」。日語中也有「汽車(きしゃ)」一詞,但表示的卻是「火車」的意思。「自動車」在日語中是汽車的總稱,這個詞較為正式,單獨使用時多用於書面語。例如:自動車メーカー:汽車製造商,汽車生產商,汽車廠商,車企電気(でんき)自動車:電動汽車,英語縮寫為「EV」。
  • 長城魏建軍的「末日危機」
    看起來只是長城汽車在反思過去30年的發展歷史,要積極應對未來,但短片中魏建軍幾乎能戳穿屏幕的堅毅眼神,以及「未來會怎樣?依我看,命懸一線」的旁白,都在彰顯長城對未來汽車潮流和趨勢的洞察,以及魏建軍要改寫未來的決心。在傳統車企當中,類似的短片以及玩法並不多見。
  • 榮耀收官:星恆鋰電池助戰愛瑪「超級體驗日」燃情成都!
    星恆鋰電池助力愛瑪「超級體驗日」如約而至!愛瑪「超級體驗日」點亮鄭州、西安、揚州、濟南、長沙六城之後,終於在成都迎來收官之戰。 星恆鋰電池助力愛瑪「超級體驗日」如約而至! 愛瑪「超級體驗日」點亮鄭州、西安、揚州、濟南、長沙六城之後, 終於在成都迎來收官之戰。
  • 大眾要發力的「第四維空間」究竟是什麼?
    從浪漫主義的自動駕駛技術風潮刮來,到「電氣革命」引發的轉型焦慮,汽車廠商越來越意識到移動出行的重要性。就連最保守的日企也開始轉變,豐田章男為了追上變革的腳步,甚至不惜拋棄業績不錯的頑固勢力高層。今年也是新造車初顯實力的一年,新老勢力同臺也讓今年的北京車展看點滿滿。
  • 錘爆特斯拉Intel!英偉達「黃氏定律」:AI晶片性能每年翻倍|硬核時間
    會上,英偉達首席科學家 Bill Dally 提出了「黃氏定律」——黃氏顧名思義是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AI 晶片的推理能力每一年應該翻一倍。短短一句話,卻是計算機科技兩個時代的交接棒。1965 年,英特爾創始人 Gordon Moore 提出「半導體晶片的電晶體每隔 18 個月就要翻一倍,同時價格不變」,這就是主導計算機行業半個世紀的「摩爾定律」。
  • 小鵬「吃了幾碗涼粉」,雷射雷達是對是錯?
    美國時間 11 月 20 日晚,一位 ID 為Tasha Keeney 的推特用戶轉載了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發表的小鵬汽車將在 2021 年新車上使用雷射雷達的新聞。曹表示自己收到小鵬汽車 offer 的時間是 2018 年 12 月 12 日,在 12 月 26 日他將個人 iCloud 與特斯拉工作網絡斷開。斷開個人 iCloud 後曹在 12 月 27 日到次年元旦的時間裡繼續使用特斯拉的工作網絡。
  • 特斯拉SemiTruck滿載40噸開啟路測!1000公裡續航
    將傳統乘用車拍在沙灘登頂世界第一車企後,商用車歷史恐怕也要被特斯拉改寫了!卡車用不了電池,必須得燒油?馬斯克表示,沒那回事。這位來自火星的CEO真是行走的廣告牌,這不,又給特斯拉的卡車Semi代言上了。滿載40噸能跑1000公裡,Semi拉著自家特斯拉上路測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