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從來都沒有你所想的那麼簡單。
伴隨太陽第一個誕生的行星,太陽系中行星家族的絕對的老大。不僅論重量是其他7顆行星總和的兩倍,它也是那顆唯一能與太陽制衡,靠著它強大的引力場,影響、穩定著整個太陽系的天體們,按各自軌道安分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也因為它的存在,讓太陽系中的幾乎大多數小行星,都集中在一個巨大的區域。並且,能平靜、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不再隨便到處撞擊惹事。倘若不是有這麼一顆巨大的氣態行星的存在,也有另一種可能,小行星帶會碰撞凝聚成另外一顆太陽的行星。假若沒有木星的強大引力牽制的話。
不過,如此巨大的行星,沒有被太陽吸引過去,或者拋離太陽系,很重要的巧合是,在木星形成之後的幾百萬年,土星的形成。這個同樣是體型龐大的小弟,讓木星與太陽的關係徹底穩定了下來。
而木星從此也充當了太陽的貼身衛士,一旦出現那些體積稍微大一點的彗星或小行星,都會被它的引力所捕捉,地球也因此獲得幾十億年的安寧,甚至從某個角度來分析,地球人類乃至於所有的生命,獲得繁衍生息,實際上也是獲利於木星的守護。天文學家,即便是今天,依舊看到那些本來可以撞向地球的小行星們,最終都被木星的引力場所控制,最後墜入它的雲層裡......
所以,研究木星,也是我們了解自己,為何能安生立命於太陽系真相事實與歷史過去的重要鏡子。捅破這張神秘的窗戶紙,我們或許會明白,隱藏在木星雲層之下,一直扮演著地球小弟守護神的老大哥世界,到底是長什麼樣子?
這也是木星的探測器「朱諾」(Juno),被如此命名根本原因之一。在西方神話裡,朱諾,也是朱庇特( Jupiter 木星)的結髮妻子,天文物理學家們,希望用妻子感恩眼睛去審視這個偉岸的巨大肩膀背後神奇的事實與真相。
2016年,7月5日,「朱諾」(Juno),在離開了地球的第五個年頭,成功抵達了木星的軌道。並投入木星的重力場的懷抱,最後以21萬公裡每小時的速度環繞木星飛行,這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所製造的太空飛行器裡,已被加速到最快的速度之一。
朱諾,環繞木星一圈,大概是53天!距離木星最近的地方,離該行星的表面還有4200公裡,最遠的地方則是810萬公裡,很顯然,也是一個橢圓的軌道。這也是科學家們精心計算後,設計的結果,其目的就是在木星強大的地磁中,選擇了一條磁場幹擾相對比較弱的路線。
從而躲避木星磁場加速的太陽高能粒子,對探測器裡那些高精度、敏感的電子儀器設備的傷害。而其中最為關鍵的元件之一就是——朱諾相機,一臺RGB彩色高解析度的相機,在環繞木星期間,儘可能拍攝到它的廬山真貌,特別是在最靠近它時的那兩個小時。同時,也避免被木星的輻射幹擾與破壞,導致自己的壽終正寢。
最終的目的就是,給人類傳回寶貴的畫面與信息。
經過4年的數據累積與分析,經過科研人員們的努力,最近,他們終於對外披露這部分信息與數據。通過軟體模型的處理,還有畫面的縝密計算重塑後,他們向公眾展示了木星最神秘華麗的一面。
這些相片,也讓人們和世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震驚不已,相比科學,它也更像一幅幅鬼斧神工的藝術傑作品。
在美麗的畫面背後,朱諾探測器,也試圖幫助科學家們,找出木星是如何形成的證據。
因為,在此之前,學術界一直有兩種推論:
第一假設,木星一開始時跟地球一樣,也是巖石行星,當初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左右,然後這個核球,吸引了大量的氫和氦,然後把它真實的巖石世界,隱藏在如今厚厚的不斷翻滾的大氣漩渦之下。
第二種假設,在太陽還是星雲旋渦原盤狀時,木星就直接由其中的一部分漩渦形成,它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沒有巖石固態狀核心。
但朱諾的數據顯示,這兩個假設似乎描述得都不太正確。首先,探測器發現了一些奇怪的東西,木星的內部既不是一個實心,而是一個「模糊」或「稀釋」的團狀核心。你也可以理解為,它是一個巖石天體,跟地球不一樣,核心並非是位於木星的正中心,而分散式稀釋狀,散布於木星的內部。人們猜測,這又可能木星在漫長的歷史裡,又過與巨大行星碰撞的經歷,也徹底把自己最初的內核,一擊而碎,將其擴展到木星直接的一半。
讓科學界驚嘆不已,原來在漫長歷史裡,木星已吞噬了一顆我們從沒了解過的一顆行星兄弟......
而木星深層雲層之下,它那深達數百公裡的大紅斑,朱諾看到了木星南北兩極巨大的旋風,大到足以輕易地吞噬地球任何一個國家。美國地圖或它的一個德克薩斯州,僅僅是木星南極一個小小氣旋而已。
其實,每每晴朗無雲的夜裡,當你向著茫茫星空的南方望去,那一個小小的亮點,你或許從沒想到過,這個與地球相隔數百萬公裡、實際大小也是我們藍色星球幾百倍的大傢伙,會是我們能得以存在的關鍵因素之一。你想想,這世界、這一切,是不是很奇妙,充滿無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