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30日言論版文章:「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是中國計劃到2020年建立宇宙空間站的第一步。它的發射引來許多國家的不安和不解,即為什麼中國不像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那樣,共同利用自1998年以來建立的國際空間站,而選擇建立自己的宇宙空間站。
同樣中國還被問到其在宇宙空間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並暗指中國「用心險惡」,就如在007系列電影中陰謀控制世界的敵人常常打扮成中國人的模樣。
而中國人則不這樣看自己。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大部分西方人在學校都被灌輸了以哥倫布和詹姆斯•庫克船長為首的歐洲探險家的豐功偉績,而緊緊跟隨這些探險家的則是那些帶著槍枝、黃金和福音書的文化自我主義者。
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裝滿瓷器和藝術品的船隊去到非洲和中東,為的是宣揚中國的友好主張——而沒有到處插上旗幟佔領殖民地。這正是不用於西方社會的。
本世紀,明顯任何國家都不能宣稱擁有太空。但看上去各國都想在太空技術上領先。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曾引發世界恐慌。所以當中國在2010年1月以實驗為名擊落自己的一顆人造衛星時,西方驚恐,以為星球大戰電影裡的場景在不久未來將成為現實。
要理解中國為什麼要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只需回顧一下美國太空人查爾斯•皮特•康納德說過的話,「太空實驗室飛行對我來說非常珍貴。一些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它比登月意味著更多。」
毫無疑問在月球上漫步是一場無與倫比的經歷,但是皮特的團隊在太空實驗室中觀察地球、太陽和天空,以不斷增加對他們的了解,為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分析和了解宇宙而提供那些驚人的信息。也許中國是想分享皮特和太空的羅曼史吧。
從太空望向地球應該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經歷。肯尼斯•鮑爾丁沒能去到太空看地球,但是他完全沉溺於1966年阿波羅計劃期間拍下的第一張地球全貌圖片,並把它寫成了一部細緻的隨筆散文——太空船地球。
我們,一個64億人之多的大家庭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太空船裡,我們帶著這樣一個共識生活著:我們所擁有的能源和水源都是有限的。中國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們不想進入太空,但是來自太空和天宮一號的觀察會幫助其決斷。
中國獨立自主的首創精神能省去技術、財政和法律上的困難,而正是這些困難阻礙了國際空間站的發展。因為俄羅斯不斷糾纏於空間站的主權問題,一些國家的財政預算則直接影響這些國家能否參加國際空間站,美國因為沒有太空運輸能力,而要依賴俄羅斯的火箭幫忙運載補給物資。
中國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學習,利用那些在國際空間站設計時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的硬體,重新開始。而這些可以為我們找到關於「尼達姆之問」的答案。
約瑟夫•尼達姆是英國一位有才華的生物化學家,後來機緣巧合被派往中國。在那裡,他為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而著迷,尤其是紙、活字印刷、火藥、陶瓷器和指南針的發明。
在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發達之後,尷尬的是當時清王朝(1644-1911)正遭受瓦解、軍閥統治、日本侵略和內戰之辱,尼達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人這麼聰明,為什麼不是他們,而是微不足道的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呢?」這成為了「尼達姆之問」,這在其有生之年沒能得到回答。
在21世紀,尼達姆能找到答案了。到2000年中國連續20多年保持近10%的年增長率。在之後的幾年中,中國舉辦了一次超昂貴的奧運會和世博會,成為世界最快最好列車和超級計算機的生產地。
儘管美國自己已有11艘航空母艦,甚至一些小國都有一兩艘航空母艦,但是中國購買了一艘二手的航空母艦卻還是使五角大樓的分析人員緊盯中國不放,中國軍事科技的現代化使得西方不安,這些分析人士則馬上就公布了一份報告。也許在其中他們可以讀到一些有關天宮一號的「陰謀」。
他們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回顧邦德電影裡的反面的中國人物,也可以看看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宇宙行星探索記,重溫查理斯•皮特•康納德為科學進步而在太空工作的被著重渲染的豪情壯舉。(作者系中國學術與商業研究所澳大利亞籍合作研究人員 John Coulter 編譯 劉亞文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