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是中國對人類探索太空的貢獻

2021-01-13 手機鳳凰網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30日言論版文章:「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是中國計劃到2020年建立宇宙空間站的第一步。它的發射引來許多國家的不安和不解,即為什麼中國不像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那樣,共同利用自1998年以來建立的國際空間站,而選擇建立自己的宇宙空間站。

同樣中國還被問到其在宇宙空間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並暗指中國「用心險惡」,就如在007系列電影中陰謀控制世界的敵人常常打扮成中國人的模樣。

而中國人則不這樣看自己。在歷史上中國人從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大部分西方人在學校都被灌輸了以哥倫布和詹姆斯•庫克船長為首的歐洲探險家的豐功偉績,而緊緊跟隨這些探險家的則是那些帶著槍枝、黃金和福音書的文化自我主義者。

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率領裝滿瓷器和藝術品的船隊去到非洲和中東,為的是宣揚中國的友好主張——而沒有到處插上旗幟佔領殖民地。這正是不用於西方社會的。

本世紀,明顯任何國家都不能宣稱擁有太空。但看上去各國都想在太空技術上領先。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曾引發世界恐慌。所以當中國在2010年1月以實驗為名擊落自己的一顆人造衛星時,西方驚恐,以為星球大戰電影裡的場景在不久未來將成為現實。

要理解中國為什麼要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只需回顧一下美國太空人查爾斯•皮特•康納德說過的話,「太空實驗室飛行對我來說非常珍貴。一些人無法理解,為什麼它比登月意味著更多。」

毫無疑問在月球上漫步是一場無與倫比的經歷,但是皮特的團隊在太空實驗室中觀察地球、太陽和天空,以不斷增加對他們的了解,為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分析和了解宇宙而提供那些驚人的信息。也許中國是想分享皮特和太空的羅曼史吧。

從太空望向地球應該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經歷。肯尼斯•鮑爾丁沒能去到太空看地球,但是他完全沉溺於1966年阿波羅計劃期間拍下的第一張地球全貌圖片,並把它寫成了一部細緻的隨筆散文——太空船地球。

我們,一個64億人之多的大家庭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太空船裡,我們帶著這樣一個共識生活著:我們所擁有的能源和水源都是有限的。中國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們不想進入太空,但是來自太空和天宮一號的觀察會幫助其決斷。

中國獨立自主的首創精神能省去技術、財政和法律上的困難,而正是這些困難阻礙了國際空間站的發展。因為俄羅斯不斷糾纏於空間站的主權問題,一些國家的財政預算則直接影響這些國家能否參加國際空間站,美國因為沒有太空運輸能力,而要依賴俄羅斯的火箭幫忙運載補給物資。

中國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中學習,利用那些在國際空間站設計時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的硬體,重新開始。而這些可以為我們找到關於「尼達姆之問」的答案。

約瑟夫•尼達姆是英國一位有才華的生物化學家,後來機緣巧合被派往中國。在那裡,他為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而著迷,尤其是紙、活字印刷、火藥、陶瓷器和指南針的發明。

在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發達之後,尷尬的是當時清王朝(1644-1911)正遭受瓦解、軍閥統治、日本侵略和內戰之辱,尼達姆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人這麼聰明,為什麼不是他們,而是微不足道的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呢?」這成為了「尼達姆之問」,這在其有生之年沒能得到回答。

在21世紀,尼達姆能找到答案了。到2000年中國連續20多年保持近10%的年增長率。在之後的幾年中,中國舉辦了一次超昂貴的奧運會和世博會,成為世界最快最好列車和超級計算機的生產地。

儘管美國自己已有11艘航空母艦,甚至一些小國都有一兩艘航空母艦,但是中國購買了一艘二手的航空母艦卻還是使五角大樓的分析人員緊盯中國不放,中國軍事科技的現代化使得西方不安,這些分析人士則馬上就公布了一份報告。也許在其中他們可以讀到一些有關天宮一號的「陰謀」。

他們可以坐在辦公室裡回顧邦德電影裡的反面的中國人物,也可以看看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紀錄片——宇宙行星探索記,重溫查理斯•皮特•康納德為科學進步而在太空工作的被著重渲染的豪情壯舉。(作者系中國學術與商業研究所澳大利亞籍合作研究人員 John Coulter 編譯 劉亞文 編輯 鄧睿)

相關焦點

  • 天宮一號自述:我在太空等你
    我是天宮一號,我從茫茫大漠而來,向浩瀚蒼穹而去!  2011年9月29日,這個美麗的秋夜——我來了,帶著一個古老民族千年不息的飛天夢想,來了。  這夢想,幾乎與她滄桑的歷史一樣久遠:從「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到「飛天壁畫」上的婀娜身影;從戰國時期屈原面向長空的「天問」,到明代萬戶乘坐綁在一起的火箭開始人類飛向空中的首次嘗試……  仰望長空,勇敢而浪漫的中華民族,從未停止對太空的幻想和思考。  萬戶最終沒能擺脫地球的引力,隕落在蒼茫大地上。而飛天之夢,卻始終未從這個民族的夢想中消失。
  • 半島電視臺:「天宮一號」的墜毀是中國巨大「太空野心」的前奏曲
    編譯:王德華來源:半島電視臺;原標題:《天宮一號墜毀是中國龐大的太空野心的前奏曲》:一個已經廢棄的中國太空飛行器,,在以每秒8公裡的速度撞擊地球大氣層後,被粉碎並被燒成灰燼。這類碎片曾經對人類產生過影響,但幾乎為零。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進入軌道,這是中國載人航天探索計劃的旗艦。在兩項任務中,六名中國太空人進行了實驗,進行了公開講座,對地面進行了成像,並測試了對接操作和生命維持系統。兩位中國女太空人曾住在天宮一號上。
  • 揭秘「天宮一號」:航天員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北京時間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二號F」T1運載火箭,將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中新社酒泉9月29日電題:揭秘「天宮一號」如何為航天員打造太空新「家」作者 孫海榮、孫自法隨著全新研製的載人飛行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飛向茫茫天宮,中國航天員將擁有一個太空新「家」。這個新「家」在太空運行兩年,隨時迎接中國航天員駕乘神舟飛船入住。太空新「家」裝修得怎麼樣?有哪些「家具」?航天員工作、生活設施如何?
  • 「天宮一號」完成任務告別太空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 「天宮一號」的太空之旅
    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中國航天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時刻。重達八噸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被長徵二號FT1火箭託舉升空。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也在浩瀚宇宙中安下了第一個「中國之家」。
  • 天宮一號:太空「中國屋」第一塊基石(圖)
    當「天宮一號」發射進入「倒計時」,中國推遲了外界預期的8月31日發射計劃,為了萬無一失,發射時間延至9月上旬。其主要原因是,半月前升空的「實踐十一號04星」未進入預定軌道。「天宮一號」肩負的任務艱巨。
  • 天宮一號,難說再見!
    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不息飛天夢的天宮一號到底有多厲害?一起了解一下!資料圖:2011年9月29日晚21時16分,中國全新研製的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  18日17時04分,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飄」進天宮一號,太空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家」。  24日,劉旺操作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完成手動對接,以不到7分鐘、誤差18毫米的中國精度,贏得世界喝彩……這是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取得成功。  28日,在組合體內駐留10天的航天員告別天宮一號。
  • 英媒:中國天宮一號失控即將墜毀砸向人類!官方回應有常識很重要!
    就在印度為了能夠成功將他們的「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天,而將發射時間由3月份延遲到10月份的時候,咱們中國的首個空間目標對接飛行器「天宮一號」已經在太空中待了6年,並且成功完成任務準備回家了。
  • 「天宮一號」成功發射 中國建太空站邁出第一步
    鳳凰衛視9月29日《總編輯時間》,以下為文字實錄:「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 領導人到賀何亮亮:作為中國空間實驗室雛形的這個「天宮一號」今天晚上成功發射升空了,「天宮一號」在晚上9點16分,在酒泉的衛星發射基地,由改進型的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之後火箭助推器以及整流罩相繼分離
  • 香港輿論盛讚"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發射升空
    新華社香港9月30日電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29日晚成功發射升空,香港各大媒體紛紛跟蹤報導。30日出版的香港各報均在顯著位置刊登了「天宮一號」成功升空的消息,多家報紙還發表社評或社論,盛讚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關鍵一步。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謝幕了,而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
  • 20日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瑞雪、趙薇、任珂)來自教育家孔子家鄉的女航天員王亞平,20日上午在天宮一號裡成功進行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既然太空是失重環境,航天員咽下的食物會不會懸浮在胃裡?沒能為困擾自己很久的疑惑爭取到提問機會,王義鐸很遺憾。由於視力問題,這位16歲少年並不認為自己將來可能成為航天員,但他期望有一天能坐上神舟飛船,去看一看宇宙是否像電影裡那樣浩瀚美麗。    「青少年的科學精神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 天宮一號備份改為天宮二號 嫦娥五號2017年發射
    周建平表示,天宮一號圓滿完成歷史使命後,將繼續在軌開展各項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但不再迎接航天員入住。他指出,天宮一號的「優異表現」,說明中國具備了三方面能力:建設空間實驗室大系統的能力、向軌道上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運送人員和部分貨物的能力、研製長期在軌飛行的載人空間設施的能力。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結束長達7年太空之旅
    原標題: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結束長達七年的太空之旅 天宮一號 天外歸來(厲害了,中國科技)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流星般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再見,天宮一號,但屬於你的精彩瞬間永遠難忘。
  • 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網北京4月4日電題:歸去來兮——追憶天宮一號    新華社記者李國利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的實時監測和全程跟蹤下,在預測的時間和範圍內準確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 追憶天宮一號:歸去來兮
    視覺中國供圖  是時候向天宮一號道別了。  4月2日8時15分左右,遨遊太空6年多的天宮一號,在中國航天人預測的時間範圍內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歸隱中心點位於西經163.1度、南緯14.6度的南太平洋。  作為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此後分別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3艘飛船6次交會對接,成為中國首個「太空之家」。
  • 天宮一號,歡迎回家!
    小橘子們應該都知道,最近,很多西方媒體大呼小叫地出來狠狠帶了一波節奏,起因就是咱們中國的天宮一號要返回地球了,於是,「天宮一號要失控撞地球了」「攜帶有毒物質」等等各種聳人聽聞的惡意渲染搞得像世界末日要來臨一樣。
  • 天宮一號:控制中的「墜毀」
    另外一種太空垃圾是壽終正寢的太空飛行器。任何一個太空飛行器都有自己的壽命,天宮一號就屬於此類。    第三種太空垃圾是飛彈反衛星試驗和太空垃圾碰撞產生新垃圾。目前估計,一共有1.7億個直徑小於1釐米的太空垃圾在繞地飛行,有67萬個1~10釐米直徑大小以及2.9萬個尺寸更大的太空垃圾。
  • 「天宮」全信息:「天宮一號」上天幹啥去?
    「天宮一號」試驗目的很明確,突破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這是空間站最基本最關鍵的基礎。  根據規劃,中國將在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實際上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採用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
  • NASA警告:天宮一號威脅美太空優勢
    NASA署長布萊登斯坦23日向國會表示,國際太空站除役後,美國在地球軌道保有一席之地至關重要,如此一來中國才不會取得戰略優勢。路透美國航太總署(NASA)署長布萊登斯坦(Jim Bridenstine)23日向國會表示,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除役後,美國在地球軌道保有一席之地至關重要,以防中國取得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