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杜陵出土玉杯、玉舞人欣賞

2020-12-09 戰漢茶座

博物館收藏的戰漢古玉比較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西漢的皇家玉器。本文介紹漢宣帝杜陵出土的四件西漢皇家玉器,請欣賞。

漢宣帝劉詢,是漢武帝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是西漢歷史上一位頗為傳奇的皇帝,出生不久即入獄,在監獄中長大;直系血親全被殺,卻能年紀輕輕便東山再起當皇帝;體恤民生,使西漢國力達到強盛頂點,卻又心慈手軟,選錯接班人為西漢敗落種下禍根。

2010年8月西安長安幾個村民在漢宣帝杜陵陵園王皇后陵冢東南約300米處盜挖瓦當,在距地面約70釐米處的殘磚瓦礫堆積層中發現了三件玉杯和一對圓雕雙聯玉舞人。這4件西漢皇家玉器出土後被非法買賣,不久被收繳,現收藏於西安博物院。

西漢金箍玉杯

上圖為漢宣帝杜陵出土的一件金箍玉杯,和田青白玉質,高12.8釐米、口徑6.6釐米、圈足徑4.7釐米、杯腹壁厚0.25釐米。

西漢金箍玉杯

上圖為漢宣帝杜陵出土的另一件金箍玉杯,和田白玉,高13.4釐米、口徑6.7釐米、圈足徑4.6釐米、杯腹壁厚0.25釐米。

西漢玉杯

上圖這件漢宣帝杜陵出土的玉杯,原先應該同樣有金箍,但不知何故金箍缺失。和田青白玉質,高12.3釐米、口徑6.4釐米、圈足徑4.4釐米、杯腹壁厚0.25釐米。

據分析,這3件西漢玉杯製成時均應束有四道金箍,後來有的金箍缺失。據《漢舊儀》中的「太官尚食,用黃金釦器」,這3件玉杯都應是漢宣帝的生前御用之物。

西漢圓雕雙聯玉舞人
西漢圓雕雙聯玉舞人
西漢圓雕雙聯玉舞人
西漢圓雕雙聯玉舞人

漢宣帝杜陵出土的這件西漢圓雕雙聯玉舞人,是目前博物館藏品中唯一的一件,通高10.5釐米、下寬7.8釐米、裙擺厚度6.1釐米,是漢宣帝擺放在案頭用於把玩的玉器。

相關焦點

  • 乾隆時期的仿古玉紋飾:耳杯
    網絡配圖耳杯,橢圓形,因杯身兩側平伸若鳥展雙翼,故又稱羽觴、羽杯。倫敦大英博物館藏「元始四年漆耳杯」即自銘「雕漆畫木黃耳木否」。耳杯是盛行於戰國、漢至晉的飲器。所見以漆器為主,亦有玉石耳杯,如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漢墓、吉林省集安市漢代高句麗糧庫遺址、陝西省西安市三道巷漢代遺址所出。網絡配圖故宮博物院亦舊藏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玉耳杯。金屬耳杯僅見於大同市考古所藏一件銀耳杯。所見漆、玉石、金屬耳杯絕大多數皆光素無紋飾,惟西安市所出,器身滿飾浮雕變形雲氣紋,且於短邊的兩側裝飾浮雕牛首圖案,殊為罕見。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玻璃光多見於戰漢古玉,但並不僅限於戰漢古玉才有玻璃光,文化期古玉、夏商古玉、西周古玉也不乏玻璃光的存在。戰漢之後,宋代、元代、明古玉有的也存在玻璃光。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出土,專家經修復發現,後面還有13個字
    現今的尼雅遺址內部,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果園、畜圈等遺址,出土大量陶器、木器、金屬器、石器等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挖開了一座不起眼的古墓,該座墓葬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從墓中出土的文物,以及衣冠華美程度來看,二人都屬於西漢時期的貴族階層。值得一提的是,當墓葬棺槨被打開後,考古專家們發現男屍的右臂上,綁著一塊色彩明豔的織錦。織錦的色彩繽紛豔麗,上面還繡有不少字跡。專家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通過嫻熟的手法,最終將彩色織錦護臂完整取下,送到實驗室中進行下一步研究。
  • 出土時一隻無法直立的玉杯,竟然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出土了大量漢代文物。 古人認為,角杯借鑑了犀角的外形,也就延伸了其解毒的功效。 犀角雕九螭紋杯 清代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剛出土之時,專家發現這件玉杯怎麼擺放都無法直立,最初以為是遭到了破壞而損失了底座
  • 明代成化年間外戚萬氏家族墓出土的金玉文物
    萬貞兒是明憲宗的寵妃,後世多稱萬貴妃,史載其「機警,善迎帝意」,「帝每遊幸,妃戎服前驅」。萬貴妃16歲進宮照顧2歲的朱見深,英宗土木堡之變後被困瓦剌,朱見深的叔父趁機搶去皇位,同時罷免了他的太子職位。從此,朱見深便跟隨萬貴妃住在後宮,直到英宗捲土重來。
  • 明高濂精於鑑定與辨偽,記述古玉偽造的6個方法,古玉辨偽要仔細
    傳世的古代玉器是指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玉器中,非經正式發掘出土的和從未入土而流傳於世的那部分玉器。傳世古玉摻雜著偽古玉,辨偽是迫切要求。傳世古玉辨偽需要知道古人如何製造偽古玉。他在《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中記述古玉贗品時講到了以下六個重要問題。玉環 商 徑7釐米 孔徑6釐米 厚1.2釐米1,作偽古玉的時間、地點是「近日吳中」,即嘉萬時期的蘇州,很可能就是後來在清代成為治玉中心的專諸巷。2,偽器有仿漢、宋兩代的「螭玦鉤環」。3,作偽古玉所利用的主要材料是蒼黃色玉、雜色玉、玉邊皮、蔥玉、淡墨色玉。
  • 秦漢新城大堡子墓出土考古證據 鹹陽曾在漢初更名為「新城」
    11月27日上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秦漢新城(原涇陽縣)高莊鎮大堡子村西的大堡子墓地考古,在一小型墓葬內出土肩部刻有「新亭」二字的陶缶,證明鹹陽曾在漢初短暫更名為「新城」。截至目前,清理墓葬103座、墓葬圍溝10餘座,雖遭嚴重盜掘,但仍出土陶銅玉鐵等各類遺物近300件(組),以西漢早期遺存為主要文化內涵。
  • 古玉出崑崙——新疆和田玉在中華歷史上的發展故事
    《竹書紀年》中記載:「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獻白玉環、玉琯。」《尚書大傳》記載:「舜時,西王母來獻白玉琯,堯致舜天下,贈以昭華之玉。」《大戴禮記》稱:「昔帝舜以天德嗣堯,布功散德,制禮朔方......西王母來獻白玉琯。」
  • 滿城漢墓出土的一個玉人,不僅玉人名字成謎,它的作用也是謎團
    「君子比德於玉」,玉石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溫潤儒雅之意,古人把君子的德行比成美玉,將玉石製成各種器物佩戴在身上,更能凸顯自己的操守與尊貴。可是,在滿城漢墓中出土了一尊玉器,卻讓人們對玉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它究竟是什麼玉器呢?
  • 文物史上最珍貴的玉杯,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卻因此成為驚豔國寶
    經過專家鑑定確認,這座漢墓的主人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越王,地宮內出土了大量頗具南越特色的文物,而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卻是一件不起眼的玉杯。在墓主人棺廓頭箱裡,專家發現了這件玉杯:它通高18.4釐米,口徑約6釐米,壁厚0.2釐米,重372克,通體由一整塊青白玉雕琢而成,呈現出獸角的形狀,杯身有淺浮雕裝飾的連雲紋,杯尾捲曲成飛卷的浪花,杯腹中空,裡面可以盛酒。
  • 人們稱它為「垃圾鳥」,傳說王莽就是用它毒死漢平帝篡漢為新的!
    據說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就是用鴆酒毒死漢平帝篡「漢」為「新」的。在我國豐富的語言文化中,有一個成語叫作「飲鴆止渴」。用以形容只圖眼前不求長遠的短見。冠林鵙鶲的身體不但有毒,還有難聞的氣味,當地人厭惡地把它叫做「垃圾鳥」。
  • 馬王堆出土「特殊武器」,專家過研究,破解了漢朝帶劍上朝之謎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讓世界都為之側目,除了栩栩如生的辛追夫人溼屍外,墓中出土幾把特殊的劍也受到了外界極大關注。在研究了劍的構造後,專家們居然還揭開了漢代「劍履上殿」的秘密。這幾把劍究竟有何神秘之處?由於出土於馬王堆鄉,因此該墓葬被專家命名為「馬王堆漢墓」。整座馬王堆漢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寶,其中包括各種絲織品、漆器,玉器、兵器以及印章等,對於研究漢代文化與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 戰漢蟾蜍題材的玉雕欣賞
    戰漢時期,人們認為蟾蜍是月亮的象徵,漢代文獻《淮南子》中最早記載「日中有烏而月中有蟾蜍」,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盛行,人們將世間萬物分為陰陽兩部分,日為陽之至尊,月為陰之至尊。日為太陽用三足金烏象徵,在漢畫像中,金烏或在日中,或負日而行。月為太陰,但月有陰晴圓缺之變,所以用蟾蜍和白兔來象徵, 而蟾蜍為陰中之陽。在戰漢藝術作品中三足烏和蟾蜍常一起出現,以象徵日月同輝,陰陽和諧,萬物繁盛!
  • 南京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X光揭開其秘密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南京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x光後揭開其秘密!上世紀50年代,專家在南京象山發現一座東晉時期的家族墓葬群,根據出土墓志銘,墓主為東晉王興之,東晉都亭肅侯王彬之子,官至徵西大將軍行參軍。經過清理,墓中出土大量的隨葬品,還有東晉貴族最喜歡的「五石散」,此次發現對於研究魏晉文化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