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1篇!4個多月,中科大在國際頂尖期刊CNS上,已發5篇論文!

2021-01-10 校園快報

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Nature、Science、Cell)中科大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

截止到4月11日,青塔發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和1篇Cell,同時了解到中科大還有其他團隊的CNS論文即將在線,這種速度和成績非常罕見。

這5篇文章分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薛永泉教授研究組領銜發表一篇Natur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韋世強教授、楊金龍教授等課題組密切合作發表一篇Natur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發表一篇Sc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發表一篇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發表一篇Cell。

本期一起看一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薛永泉教授研究組領銜發表一篇Nature

4月1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薛永泉教授研究組領銜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A magnetar-powered X-ray transient as the aftermath of a binary neutron-star merger」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首例雙中子星併合形成的磁星所驅動的X射線暫現源,證實了雙中子星併合直接產物可以是大質量毫秒磁星,明確了一系列關於中子星物態方程與極高磁場強度等基本物理規則條件,進而深化了對中子星基本屬性的認識,證實了之前的理論預言。

薛永泉教授等人在迄今為止最深、最靈敏的X射線巡天——七百萬秒錢德拉南天深場(7Ms CDF-S)裡發現了一個新型的X射線暫現源(稱為CDF-S XT2,簡稱XT2;其X射線輻射僅持續了約7個小時),其紅移為0.738,即距離我們約66億光年遠。觀測數據與理論分析顯示:(1)XT2沒有伽瑪射線探測。(2)XT2的光變曲線具有從平臺期(即光度基本不變)到下降期(光度隨時間t成-2次方冪律衰減)快速演化的特徵形狀與時標(見圖2左上及圖2下),與理論預言的大質量毫秒磁星產生的X射線輻射完美吻合。(3)XT2位於其寄主星系的外沿(見圖2右上),這和雙中子星受超新星爆炸不對稱的反衝力作用被「踢出」至星系邊緣的圖像吻合;而且基於XT2寄主星系各項物理屬性算出的XT2起源於雙緻密星併合的概率非常的高。

(4)估算的類似XT2的暫現源事件發生率被修正到位於近鄰宇宙裡的值時,其與由第一例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可靠導出的雙中子星併合發生率相符,從而進一步支持了XT2的雙中子星併合起源。以上論據一致表明,XT2是首例雙中子星併合形成的磁星所驅動的X射線暫現源,且其沒有對應的短伽瑪射線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韋世強教授、楊金龍教授等課題組密切合作發表一篇Nature

1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韋世強教授、楊金龍教授等課題組密切合作在Nature上發表題為「Atomically dispersed iron hydroxide anchored on Pt for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in H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ALD),首次設計出一種新型Fe1(OH)x-Pt單位點界面催化劑結構,並在低溫高效去除氫氣中微量CO製備高純氫氣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工作為人們設計高活性金屬催化劑提供了一新思路。

Fe1(OH)x-Pt單位點界面新型催化劑結構模型示意圖。這裡藍色、黃色、紅色、白色小球分別代表鉑、鐵、氧和氫原子。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發表一篇Science

3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堯和尚睿研究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hotocatalytic decarboxylative alkylations mediated by triphenylphosphine and sodium iodide」的研究。該團隊首次提出了基於可見光激發的分子間電荷轉移用於光氧化還原催化的新概念,發現了一種簡單易得、高效環保的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光催化體系,成功實現了溫和條件的脫羧偶聯反應,突破了傳統反應需要貴金屬光催化劑或有機染料的限制。

結合理論計算研究,該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催化脂肪羧酸衍生物脫羧反應,生成的烷基自由基中間體可以和多種底物結合,實現溫和條件下的Minisic反應和Heck反應。通過該催化體系,多種天然、非天然胺基酸可以與烯醇矽醚發生反應,並且放大到克級規模時仍可保持較高的催化效率,為β-氨基酮類化合物的製備提供一種有效途徑。更有價值的是,該催化體系與商業化的手性磷酸協同催化時,胺基酸可以與氮雜環反應,實現氮雜環C2位不對稱α-氨基烷基化反應,為含氮雜環類藥物分子的不對稱修飾提供了一種有效手段。

此外,天然產物和合成化學品中廣泛存在的烷基胺類衍生物還可以發生脫氨Heck反應。這種新型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光催化體系大大降低了催化劑成本,可應用於多種重要的功能分子的合成,解決了過渡金屬在功能化合物和藥物合成中殘留等問題,為生物質羧酸分子轉化、手性藥物合成和多肽修飾提供了新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合成化學價值和良好的工業應用前景。

光誘導非金屬陰離子複合物催化的脫羧脫胺偶聯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發表一篇Science

1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Observation of magnetically tunable Feshbach resonances in ultracold 23Na40K + 40K collisi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在該項研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成功觀測到了超低溫下鈉鉀基態分子和鉀原子間的散射共振。在實驗中,他們從溫度為幾百納開的超冷鈉和鉀原子混合氣出發,製備出處於不同超精細態的鈉鉀振轉基態分子,並將之與處於不同內態的鉀原子相混合。在此基礎上,通過精密的調節磁場來精確地調控原子分子散射態和三體束縛態的能量差,成功地在分子損失譜上觀測到了超低溫下鈉鉀基態分子和鉀原子間的一系列散射共振峰。這些散射共振提供了對含有高達49個電子的鉀-鈉-鉀三原子分子複雜體系勢能面的超高精度測量,成功獲取了勢能面在短程部分的重要信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發表一篇Cell

2月2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研究組與美國麻薩諸塞州州立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韓綱教授研究組合作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Mammalian Near-Infrared Image Vision through Injectable and Self-Powered Retinal Nanoantenna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首次實現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同時被Cell雜誌選為本期唯一科普視頻進行重點推廣。

研究人員通過多種神經視覺生理實驗,從單細胞電生理記錄,在體視網膜電圖(ERG)和視覺誘發電位(VEP),到多層面的視覺行為學實驗,證明了從外周感光細胞到大腦視覺中樞,視網膜下腔注射pbUCNP納米顆粒的小鼠不僅獲得感知紅外線的能力,還可以分辨複雜的紅外圖像。值得指出的是,在獲得紅外視覺的同時,小鼠的可見光視覺沒有受到影響。而且令人興奮的是,動物可以同時看到可見光與紅外光圖像。同時研究人員發現pbUCNPs納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從分子、細胞到組織器官以及動物行為的檢驗證明,pbUCNPs納米材料可長期存在於動物視網膜中發揮作用,而對視網膜及動物視覺能力均沒有明顯負面影響。這些結果清晰地表明,此項技術有效地拓展了動物的視覺波譜範圍,首次實現裸眼無源的紅外圖像視覺感知,突破了自然界賦予動物的視覺感知物理極限。

從不同水平證明注射小鼠獲得紅外圖像視覺

(來源:青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Nature、Science、Cell)

相關焦點

  • 2018中國高校在3大頂級期刊CNS論文統計:清華、北大、復旦前3
    關於cns這三大國際頂級期刊有多牛,在這裡也就不多介紹了,你只需要知道,就連中國科學院院士也不是隨便就能在上面發文,就ok了。2018已經過去了,縱觀這一年,我國高校科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和進步,雖然也有些爭議和瑕疵的事情發生,但總體上來說,瑕不掩瑜。
  • 手握4篇CNS的中科大網紅教授再獲重量級大獎
    林毅恆教授,年僅33歲的他已經是中科大的博士生導師,近日,還摘得了中國科學界一重量級大獎「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該獎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
  • 2019中國學者在CNS頂尖期刊發表論文44篇,施一公、顏寧包攬5篇!
    10篇,Nature發表了17篇,Science發表了17篇;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26篇文章由獨立的一個通訊單位完成,18篇是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其中有12篇是中外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的,6篇是國內多單位共同通訊完成;按領域來劃分:生命科學領域的有26篇(包括12篇結構);材料科學有7篇;,化學有4篇;物理學有3篇;地理學,海洋科學,考古學,環境科學各1篇;
  • 4年5篇CNS!讀博每天工作17小時,今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4年時間不到,她連續發了5篇但讓人意外的是,華甜只用三年多就解開了難題,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2016年的Cell和2017年的Nature上。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並獲得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 中國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數量居世界第四位
    孫自法 攝  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1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稱,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7種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當年共發表論文10803篇,其中,中國論文699篇,佔總數6.5%,排名世界第4位。僅統計原創論文和述評兩種類型,則中國論文有443篇,也排名世界第4位,比2016年上升1位。
  • 這所7歲的高校在4個月裡就發表了8篇CNS!
    Cell系列第1篇 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研究成果以「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為題,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Cell上在線發表
  • 厲害:西北工業大學今年已在《Science》上發了4篇論文!
    今年,西北工業大學表現非常搶眼,迄今,已經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4篇論文了。這彰顯了西北工業大學在基礎研究領域接連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了西北工業大學在「雙一流」建設進程中邁出的堅實步伐。
  • 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 評審造假系主因
    央廣網北京4月23日消息(記者周益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當地時間4月20日,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107篇發表於2012年至2015年的論文,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裡面包括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知名高校和醫療機構。
  • 「3年發46篇SCI」的華西博士,已發82篇!1篇入選ESI前1%
    據鄧博士的ResearchGate(一個科研社交網絡服務網站)顯示,鄧博士目前已經發表文章82篇。其中一篇發表在EJSO上的文章入選了ESI前1%高被引論文(谷歌學術顯示該論文已被引25次)。3個榮譽畢業生發表的文章分別為:榮譽畢業生A:SCI論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響因子大於120分。榮譽畢業生B:SCI論文30多篇。榮譽畢業生C:發表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95.56分,其中第一/並列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0篇。
  • 4年5篇CNS!讀博時每天工作17小時,現已是助理教授研究員
    ,4年時間不到,她連續發了5篇CNS2020年3月,畢業2年多的華甜已從副研究員晉升為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獨立課題組長、助理教授,研究員。他們的論文去年10月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後一個月,國外一個科研團隊也發表了相關論文,大家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這就像列車剛提速,卻要停下來。」劉志傑教授說,他告訴華甜隨時都可以畢業。但華甜主動提出,想繼續把這個課題做完。還來不及細細品味成功的喜悅,她又投入了新的戰鬥。除了春節回了趟家,劉志傑和華甜默契地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實驗室。
  • 西南大學再發3篇國際頂級期刊論文,實力"爆棚"!
    步入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海恩斯•萊恩伯格院士團隊、呂陳生教授團隊和陳新平教授團隊已分別在國際頂級期刊成功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推送,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南大學的科研天地。>並被評選為2020年4月的期刊封面文章,文章題目為&34;。
  • 「送」5篇SCI論文,意味著什麼?
    不過,相比男主的送房、送車,大家更關心的是他「送」了5篇SCI論文給女主。對於頭懸梁錐刺股、只為發表一篇SCI論文的博士們來說,5篇SCI論文真的太有震撼力了,其中還包括一篇發在《自然》子刊的論文。5篇SCI論文對於博士意味著什麼?到底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送了哪5篇論文?
  • 201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居...
    原標題: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居全球第四 11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顯示,我國科技論文產出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進到世界第4位,發表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國際期刊上的論文數量連續第八年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材料科學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保持世界首位。 據統計,2017年被引次數超過10萬次且影響因子超過35的國際期刊有7種,包括《自然》、《科學》等。
  • 3年3篇一作CNS!29歲一作國際頂刊!4年每天17小時
    8個月後,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自然)發表了論文。其實,早在本科時,她就在1906年創刊的老牌權威的《生物化學雜誌》發表了文章。在人體細胞信號傳導領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標杆。前段時間,iHuman研究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個受體CB2的三維精細結構,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不到三年,這已經是該所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的第六篇論文。
  • 頂尖期刊上連發兩篇論文,「95後」天才少年再次刷屏!開掛的人生...
    5月7日,中科大10級少年班校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5後」博士生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其實,早在兩年前,曹原已在科學界引起一次震動。2018年3月5日,Nature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曹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一些報導稱其「一舉解決了困擾世界107年的難題」。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太優秀了:看著像學生,實為博導、教授,發過4篇CNS論文,來自中科大!
    該獎旨在支持國內高校與海外機構競爭吸引最頂尖的人才,為中國未來20年的科技事業發展培養領袖之才。林毅恆教授現供職於中科大近代物理系和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基於離子阱的量子計算和量子信息實驗研究。截止目前,他已經發表3篇《自然》、1篇《科學》論文和9篇《物理評論快報》,成為了手握4篇CNS正刊的頂尖青年學者。
  • 80後博導一年發6篇TOP級期刊論文 學生上課「瑟瑟發抖」
    Biometrika是統計學四大國際頂級雜誌之一,每年4期,一年總計接收文章數60篇左右。這位南審最年輕的80後博導、教授,是統計學方面的頂尖高手,他的另外三項科研成果也在近期被經濟學國際A類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 接收或在線發表。
  • 人民中科疫情期間在國際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
    近日,人民中科(山東)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人民中科」)聯合中科院自動化所、人民網內容風控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物體關係圖和教師推薦學習的視頻描述算法,被2020年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錄用接受。
  • 聚焦 | 中國學術界出醜聞,107篇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集中撤稿!
    2015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集團宣布撤銷已經發表的43篇論文,其中有41篇來自中國大陸,撤稿理由是發現有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虛假的同行評審。同年,斯普林格出版集團也曾宣布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64篇論文,這些文章都出自中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