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導,隨著冷空氣來襲,氣溫的逐漸下降,魚類攝食減少。晝夜溫差變大,水體分層打破,上下層對流開始加強。一年的養殖也到了中後期,經過大半年的投喂,池塘存魚量大,水體殘餌、糞便大量沉積消耗大量氧氣,池底處於幾乎無溶氧狀態。
這些沉積在塘底的廢物,對於我們養魚人來說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埋在塘底,一旦強冷空氣過來,水體上下水層發生強烈的對流,底層的無氧水、有毒物質都會湧到表層,藻類也會出現大量死亡,此時池塘的魚會出現大面積缺氧中毒浮頭。最要命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單獨開增氧機、撒增氧粒魚根本不會下沉,如果天氣持續、會造成大量死亡。這幾年遇到好多起這類情況,損失非常慘重。
在這裡做一個詳細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泛底發生的原因
泛底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 上層水體的密度大於下層水體的密度,且密度差足夠大,引發水體的上下層強對流。
(1)水體上下層對流發生的原理。
水在4℃ 的時候密度最大,在我國水產養殖的主產區,在早春和晚秋,水溫都在4℃以上,表層的水溫由於冷空氣活動或者氣溫的晝夜變化而下降,水的密度增大,當表層的水的密度比下層的水大時,由於重力的作用,導致表層密度大的水體往下沉,底層密度低的水體被下沉到池塘底部的表層水擠壓到水體的上層,這樣就形成了水體上下層的密度流。
(2)養殖水體上下層的弱對流
由於氣溫的降低,造成表層水體溫度的降低,密度增大,當表層水體的密度大於下層水體的密度時,養殖水體就會出現上下層對流。
(3)養殖水體的上下層強對流
冷空氣的來臨(有時還伴隨著降水),氣溫突然下降,表層水體由於和空氣接觸,水溫也隨著急劇下降,表層水體的密度突然出現較大幅度增大,此時水體表層水的密度遠大於底層水的密度,水體上下層的密度差足夠大,引起上下層水體的強對流。
2、 池塘底部有足夠的淤泥。
「泛底」主要是指池塘底部的淤泥中的有機物質大量泛起,淤泥中由於有機物的不完全分解產生的一些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的中間產物進入到養殖水體中。
因此,池底的淤泥是引起泛底的物質基礎。
池塘底部如果淤泥比較少,在冷空氣活動頻繁的季節就不存在泛底死魚的威脅,但在養殖過程中,特別是很多高密度精養池塘,由於投餵量過大,殘餌和糞便的不斷積累,或者常年不清淤,改底不及時等原因,常常在池塘底部形成了大量的淤泥,給冷空氣活動頻發的季節的水產養殖管理埋下「定時炸彈」。
池塘底部的清淤作業
二、 泛底的危害
當表層水體的水溫劇烈下降,有時候甚至一夜之間下降8-10℃以上,引起水體上下層強對流時,在對流的過程中,就會對池底產生較大的衝擊和攪動,導致池塘底部沉積的殘餌和糞便等有機物隨著對流的水體懸浮到養殖水體中,水體的溶氧因為這些有機物分解的消耗而迅速降低。
同時,有機物在池塘底部厭氧分解所產生的氨氮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大量進入養殖水體當中,造成水生動物的中毒,與水體中懸浮的有機物消耗造成的溶氧的缺乏一起構成了對水生動物的雙重脅迫,這也是為什麼泛底常常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原因。
另外泛底危害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水體上下層對流的強弱以及池塘底部的惡化程度,水體的上下層對流越強,對池底的衝擊和攪動就越大,懸浮到水體中的有機物以及釋放到水體中的有毒的中間產物就越多,對養殖的危害就越大。
三、 泛底的預防及應對措施
1、 冷空氣來臨前的投餵管理。
氣候條件對養殖過程的管理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養殖過程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靈活進行養殖管理。
在早春及晚秋,冷空氣活動頻繁的季節,特別是白天風和日麗,夜間天氣突變,吹強勁的北風,俗稱「南撞北」的天氣,不宜投餵過飽,降低魚類攝食和消化過程中對溶氧的消耗。
2、冷空氣到來前的改底工作。
養殖過程中及時通過天氣預報,了解寒潮的活動情況,冷空氣來臨前,做好改底工作,促進池塘底部有機物的分解,減少池塘底部有害的中間產物的蓄積,降低泛底的風險。
3、泛底發生後的應對。
一旦出現養殖池塘泛底,處理建議以解毒,抗應激,增氧為主。
可以使用的產品有過氧化鈣,過碳酸鈉等,建議選擇粉劑,放氧較顆粒劑型快),或者雙氧水增氧。解毒產不能使用葡萄糖解毒,因為葡萄糖作為微生物的碳源,自身的氧化分解會加劇水體的耗氧;也不適宜使用有機酸作為解毒產品,因為泛底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硫化氫釋放到養殖水體中,毒性的強弱主要是由分子態硫化氫的比例決定的,pH越低,分子態的硫化氫的比例就會增大,硫化氫的毒性就會增強。
可以使用明礬等淨水劑,沉降水體中的有機質,淨化水質,減少水體中懸浮的有機物分解耗氧。
在泛底急救過程中,不建議使用促進水體上下層對流的機械(如葉輪增氧機,湧浪機等)進行應急增氧,否則會加劇水體中有機物的懸浮,加速水體溶氧的耗竭,機械給水體增多的溶氧遠遠小於因機械攪動造成的有機質懸浮的耗氧,反而得不償失。
附:水產養殖防寒措施-羅非魚、南美白對蝦、金鯧(中國水產頻道論壇網友分享)
羅非魚
1、加深養殖池塘水體水位,親魚池塘平均水深2.5米以上,苗種塘2米以上。
2、沿池堤設置木樁,高2.5—3米,用地膜或黑色遮陽布遮攔北風。
3、暫停下網括魚(全池魚出售的除外),翻塘、分塘或苗種的篩苗,清點等可能損傷魚體表而感染水黴病的作業。
4、溫棚網箱培育的羅非魚苗種適當降低放養密度,氣溫回升前暫不要清洗或更換網箱,清點苗種。
5、低溫前羅非魚親魚雌、雄已分塘或配對的,加注新水時,老池水要佔池塘水體的1/2以上。
6、低溫陰天(水溫18℃以下),是羅非魚水黴病的易發病種,危害大。已翻塘或低溫前投放的苗種,要及時潑灑水黴淨或用小蘇打與食鹽的混合物進行預防(按說明書使用)。
7、水溫低於10℃時,如用地下水加深池水時,應在遠離進水口約10米處設置攔網,以免魚群過度密集進水口處,池內水體溫差過大而發生應激反應。
8、當氣溫回升後,投餵親魚的飼料粗蛋白質含量應在40%以上,且每50kg飼料用1kg魚肝油攪拌後投喂。
9、及時清理網箱內的死、殘、弱苗,培肥水質,加用維生素C拌料投喂。池塘培育苗種的池塘,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以下。
南美白對蝦
應對低溫,儘可能保持對蝦食慾,保持了較豐富的穩定水質,補充足夠碳源,池底氧化解毒,控制弧菌的數量。
1、溫棚養殖中,用雙價酵母0.5%+對蝦多維0.3%+黃芪0.2%(打粉煮沸10分鐘,冷卻)+魚肝油拌料投喂,可明顯提高對蝦活力和對低溫的抵抗力。在2009年冬季,珠海和中山的養殖戶,長期用雙價酵母和多維拌料,在大多數池塘大幅度減料時,他們的蝦塘吃料還基本正常。可見雙價酵母和多維對提高體質和抗逆能力的明顯效果。
2、保持藻類豐富而穩定的水質。在寒流來襲之前,用胺基酸和蛭弧菌每瓶用4-5畝,保持藻類穩定。實踐證明,在低溫條件下,藻類豐富、藻類活力好的池塘,對蝦減料不明顯,發病率降低。
3、補充充足的碳源,維持水生微生物豐度。在水溫接近22℃,每畝用紅糖2-3公斤+小蘇打4-5公斤潑灑,低溫時間長是每4-5天潑灑一次。
4、定期幹的氧化劑和解毒劑,保持池底不缺氧,無毒。營造舒適的棲息環境。
5、抗冷應激。在寒流到來時,每畝米用維生素C300克+甜菜鹼500克潑灑,有效抗冷應激和預防空胃。如遇超低溫時,可以每畝再用鮮姜(搗泥)250克+甘草(粉)200克+紅糖公斤煮沸10分鐘潑灑。在實踐應用中,該方法確實已取得較好的效果。
6、回溫期的處理。回溫期易由於底部有機質發酵產酸產毒,引起蛻殼不遂。回溫時適當水體氧化(氧化劑潑灑或適當消毒),接著培菌和恢復藻類,在水溫上升到22℃左右,潑灑補鈣鎂等產品,促進對蝦順利蛻殼。
7、(補充)隨著11月來臨,開始陸續加入鹹水,提高水位升高鹽度。建議每天抽取地下水2小時左右,有條件加海水更佳,到11月中旬一直提高水位到1.4——1.5米,鹽度2——4格,較合適。從現在開始加強礦物質與多維的內服拌料,以均衡蝦體營養,減少軟殼蝦出現。往往凍傷的都是軟殼蝦!有意識的調水體藻類不要過多過濃,如果是濃綠的池塘補起來基本沒有效果。
金鯧魚
過冬前金鯧魚不要投餵太多飼料,病害方面,特別注意巴斯德桿菌病、諾卡氏和吸蟲等。建議內服一段時間抗生素預防巴斯德桿菌病、諾卡氏病;內服吡喹酮一兩次來預防吸蟲。他特別提醒使用藥物防治一定要趁早,就是天氣暖和金鯧魚還能吃料時候就餵藥,如果等降溫不吃料了再用藥就沒有效果了。
綜合
1、搭建簡易溫棚,加固塘基,以阻止雨雪凍水往下沉,從而減慢池水降溫。
2、在池塘北邊塘基搭建擋風棚(高1.5——2米),阻擋北風直接吹到池塘表面,減緩池水對流作用。
3、提高池塘水位,使水深保持在2.5米以上,有條件的可以引入地熱水。
4、在寒流襲擊期間,切不可因為池塘水位低而加水,以免魚類應激而造成凍傷死亡。
5、寒冷天氣絕不能開增氧機或攪動池水,以減緩池塘底部水溫下降速度,達到防寒目的。
6、如遇池水缺氧浮頭,可用小顆粒或粉劑過氧碳酸鈉以及雙氧水進行急救。
7、抓緊搶收已達商品規格的水產品,並將禦寒能力較差的魚、蝦捕撈上市,從而降低經濟損失。
本文轉自【一路凱歌、中國水產頻道論壇】。
【關鍵字】: 冷空氣 泛底 死魚 防寒措施 水產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