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長陳斌在發言時稱,中國汽車產能已經出現過剩。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則表示,發改委不必為產能過剩問題擔心,並稱發改委近年來的這種擔心每次都落空了。筆者認為,陳司長和董秘書長之所以對汽車產能問題有著相反的觀點,其核心是由於陳司長是從能源、環境和交通的承受能力方面來考慮,而董秘書長則是從市場需求方面來考慮。而筆者認為,我國汽車產能是否過剩就需要從市場需求以及能源、環境和交通的承受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從市場需求來看,筆者認為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潛力依然巨大。這一點,無論是在政府、行業還是企業,甚至在普通消費者眼中都是形成了共識的。在本屆「2010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富昌就曾指出,預計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
而在今年初,國家發改委曾委託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對我國汽車行業主要汽車企業集團進行了第五次汽車產能情況調查,調查了國內20家汽車集團和10家骨幹企業的現有產能和未來產能規劃情況。調查結果顯示,30家汽車主要集團2009年底形成的汽車產能為1395萬輛,2015年底規劃產能為3125萬輛。
與此同時,來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為7619.31萬輛。
因此,從「2億輛」和「7619.31萬輛」兩組數據的巨大差值來看,至少在未來10年,我國汽車市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從各汽車企業的產能規劃情況來看,也應該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
從能源、環境和交通的承受能力來看,筆者認為如果按照目前單車能源消耗量和尾氣排放情況,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潛力是有限的。
在能源壓力方面,2009年我國汽車消耗了1.35億噸成品油,佔全國汽柴油總體消耗的82%,其中車用汽油消費達到6260萬噸,佔汽油產量的87%,車用柴油消耗達到7220萬噸,佔柴油產量的51%。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十一五」規劃新增的1億噸左右的煉油能力,已經被五年間增加的3500多萬輛汽車消耗掉。
在交通壓力方面,2009年我國高速公路總裡程為6.5萬公裡,而美國則達到9萬多公裡,如果按人均計算,我國人均高速公路裡程僅相當於美國的幾十分甚至上百分之一。同時,我國人均擁有的城市道路面積也僅為12.8平方米。應該引起注意的是,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與城市道路建設和改造都遠遠低於汽車市場的年均增速。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大中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在環保壓力方面,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在本屆2010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發展論壇上就指出,目前全國約1/5的城市大氣汙染嚴重,113個重點城市中1/3以上空氣品質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而機動車排放成為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
因此,從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對能源、交通和環保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來看,中國汽車市場根本容納不起2億輛汽車,中國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存在就成為必然。
實際上,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其實已經找到了化解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答案。即:
第一,汽車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我們應該繼續鼓勵汽車產業的發展,不斷擴大汽車市場需求。
第二,要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尤其是道路和智能交通等。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從整個汽車產業鏈的角度,全方位的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即要不斷擴大風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所佔的發電比例,又要不斷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降低甚至達到零排放標準,同時還要注重車用廢舊電池等的回收和環保處理。
點擊查看作者博客原文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汽車獨家稿件,版權為騰訊汽車所有。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騰訊汽車)及作者,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