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的悖論。
一切的生存哲學都是經濟學,凡事要以最小的成本,答到最大的目的。也就是決策的費效比,則決策的前提是認知。
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經歷,明白底層邏輯,看透萬物的本質,才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但嘲諷的是人生卻是一個巨大的悖論,在你參透世事的時候,已經是耄耋之年。人生最重要的幾次選擇,居然在你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來做的。
你18歲的時候你要選專業,22歲的時候你要選職業,25歲的時候你要選伴侶,你甚至不能參考長輩的意見,社會變化太快,很多父母一輩子甚至沒出過國,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是基於自己30年一成不變的經驗,而每一個好心都可能讓你,半生不幸,
而認知可以讓我們在人生重要節點上讓我們做出最優的選擇,而不至於耄耋之年的無限嘆息。
二、財務自由的悖論。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是否也想依靠理財,實現財務自由?
快來學習吧,很多導師會這麼說,然後會告訴你123步驟,我們很嚴謹的思考一下,這句話是個悖論,普通人不可能達到財務自由的。因為財務自由並不是錢,如果是錢的話就好辦,一人發一個億每個人都自由了,顯然是不對的。錢只是表象,勞動比率才是本質。
所謂的財富自由,並不是一個數字遊戲,而是說你做了一個小時的工作,可以換別人一年的工作。勞動互換才使得你,工作幾年之後,勞動成果多到可以和別人換一輩子。整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讓你的勞動效率,數量級的超過其他人。可問題就處在普通人這三個字上面。普通人的話就意味著,和別人在同一維度上,芸芸眾生而已,不可能換取更多的服務,就算是效率高一倍,也沒有本質的差別。
大家都用鋤頭,那就怎麼起早貪黑都無濟於事,它永遠拉不開數量級差別,各種方案各種調配,並沒有任何本質的區別,無非是水煮魚多放了一勺花椒,還是多放一勺麻椒的問題,線性遞增是永遠無法產生量級的碾壓。
要自由一個方式,就是生階。就是完全跳出當前的層級和周圍的那些人。哪些同事同學親戚朋友,徹徹底底完完全全都不一樣。別人都研究長跑技巧的時候,你去研究怎麼弄一張飛機票。才能產生量級的差別。
別人都在熱衷9塊9小白理財的時候,你去找一個他們都愚昧的領域,才能產生效率的碾壓。
孩子們為什麼喜歡看動畫片,因為力量是線性放大的。奧特曼一出拳,半個山頭沒了,但這種事情成年人看了沒興致。
真正的財務自由第一步並不是著急去學,各種概念 各種操作,而是意識到動畫片和現實的差距,所有不考慮升階的都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在辛苦100年也沒用。
三、努力方向的悖論
很多人會犯一個錯誤,他們忽視了生產資料的重要性。
他們所有的方案都是圍繞生產工具展開的,比如說我到底是應該讀工科碩士還是應該讀醫學博士,我到底是應該學註冊會計師還是應該學同聲傳譯,我到底是應該做軟體開發還是運維管理,所有的這些工具都是生產工具,出賣時間,獲取收益。
生產資料是什麼?是一個房子,是一對資源,是一個品牌。生產工具的核心,是個人能力,是專業度。
而生產資料的核心是產權和對產權的掌控,擁有生產資料的人不一定有多麼的聰明,或者多麼的能幹,但他們卻總能在大勢的方向上越走越遠,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高校出身名列前茅的學霸,賺的錢遠不及一些賣飼料出身的土老闆.
什麼是生產資料呢?你有一個自媒體,你有幾十萬的粉絲聽你講英語,這個就是生產資料的範圍,可能你在專業水平不是最高的,但是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以高階往低階去輸出,去教別人怎麼去學英語,比如你知道怎麼把枯燥的東西講的有趣,怎麼持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怎麼利用現有的流量,源源不斷的產生收入,這些都是生產資料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