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思維能有絕大部分的不同.當兩個思維模式完全不同的發生碰撞的時候就很奇妙.比如,開啟話題,有人會從前因後果將事件分析的很徹底,然而另外一個人會只採用列舉和關聯的方法去說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因為大量的存在相同類別的事物就算不合理也是合理的.但究竟那一種方式更有說服力呢,我們無從得知。
那麼,如果我們將一個人的思維的問題關聯到習慣,環境和潛意識上,這個問題就似乎有了答案。在完全能獨立思考之前,幼兒接受知識和方法源於學。因為一個幼兒是不能從觀察,閱讀分析思考之中得到信息的。學,換一種說法就是模仿,從已存的環境中主動汲取所需。這裡就涉及到了環境。也就是說,一個人能獨立思考之前,環境是起絕大部分作用的。看起來這裡的環境很簡單,實則不然.環境在幼兒時期就是能接觸到的,即感官。環境對幼兒的影響並不只是學習,因為學習是主動的。潛意識就是在這個時候起的作用當你處於被動的信息接受狀態,這時候接受信息的就是你的潛意識。
潛意識與主意識不同的地方,就是潛意識可以影響你的習慣,而主意識只會由你取決,決定人不主動去學習或者抵抗,這時就是潛意識進行處理和接受。即是說,當你忙於其他事情的時候,偶然看到的東西就會被潛意識接受,接受的潛意識的信息會導出一部分於你的睡夢之中重新由潛意識過度到主意識,進行加工和接收,成為知識而非感覺因此,你一開始的環境決定了你知識接受的方式。因而進一步成為你的思維模式。比如說幼年的你接觸到的事情是一系列的類似,或者有共同點的事物你的習慣就會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導致你以後去接受一個新事物的時候,就會想到要去接觸和思考同系列的失誤,這就是發散性思維,或者稱為聯想性思維.
久而久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能力在健全,最後能夠無依賴地進行思考分析,從而得出答案,接受事物的智力在這個時候也開始健全,因而人就有了獨立的三觀。那麼既然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了,情形就會大不一樣.當這時候人遇到已經接觸的東西的新問題。大多數人選擇的是獨立思考,從而形成一套新的方案,堆積就成了人的行為處事原則。缺乏觀察力的人在這個時候就會遇到很窘迫的情況.他們不是不顧世俗,而是完全不知道普世觀和自己觀的異同。因而在這時候去處理一些事件的時候會把事情弄的很糟糕。那麼人就需要在有自己一套價值觀的同時了解普世觀。就算這樣,也沒有人能完完整整地了解一個完全正確的普世觀。因為有的東西難免不是用自己的邏輯去加工普世現象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黑星(爭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