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快速降解抗生素汙染獲進展

2021-01-10 大洋網

記者25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所科研人員在快速降解抗生素汙染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被環境科學類期刊Chemosphere在線發表。

據介紹,黃青研究員課題組通過設置不同氣體條件,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廣譜類代表性抗生素諾氟沙星進行處理,發現低溫等離子放電產生的活性因子對降解水體中的抗生素有重要作用。

目前,抗生素汙染成為威脅環境和人類健康不容忽視的因素,其中醫療廢水是抗生素汙染擴散的重要渠道。含有大量抗生素殘留的醫療廢水被排放到環境中,不僅對生態產生威脅,而且由於抗生素長期殘留,導致細菌耐藥性增強,也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因此,發展簡便、高效的抗生素降解方法,對於淨化醫療廢水,保護環境和人類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人員發現,氣體成分對等離子體降解抗生素效果有重要影響,且不同氣體條件下等離子體處理降解抗生素的活性物質也存在差別。進一步研究證明,在氧氣或空氣等離子體放電處理中,放電產生的活性氧是抗生素降解的主要因素,其中羥基自由基起主要作用,所涉及化學反應主要是破壞諾氟沙星的哌嗪環和發生脫氟羥基化等作用;而在氮氣放電條件下,若添加過氧化氫,則活性氮是降解抗生素的主要因素。

另外,研究人員還證實等離子體放電產生的臭氧和紫外光也可起作用。該研究為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處理水體中抗生素提供了理論支持,也為技術應用提供了依據和方向。

低溫等離子技術可去除環境中各種汙染物,具有經濟實用、簡便易行、無二次汙染等優點,利用該技術進行汙水處理是當前研究熱點之一。

相關焦點

  • 城市環境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獲進展
    城市環境所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獲進展 2019-02-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城市汙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在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抗生素及機理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在水中抗生素的快速降解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納米材料與環境檢測研究室研究員孔令濤團隊設計出一種新穎的還原型雜多藍催化劑用於異相類Fenton氧化體系,實現了在寬pH範圍內對高濃度抗生素的快速降解。
  • 氨氧化菌降解磺胺類抗生素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磺胺類抗生素及其耐藥基因在環境中普遍存在且對生態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微生物降解是環境中磺胺類抗生素去除的主要途徑,而氨氧化菌是降解磺胺類抗生素的重要菌群。然而,目前對於氨氧化菌降解磺胺類抗生素的機制了解甚少。
  • 新技術降解水中抗生素研究獲重要進展
    記者8月28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近日該院智能所劉錦淮課題組孔令濤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類芬頓氧化技術,實現了中性條件下對抗生素——孔雀石綠的高效降解。  孔雀石綠是一種人工合成抗生素,常被用作治理水產養殖中魚類真菌、細菌及寄生蟲的感染等,但穩定的分子結構使得孔雀石綠在水中很難降解。因其高毒性、高殘留,已被相關產業列為限用藥物,但由於目前尚無有效的替代品,孔雀石綠在水產養殖中屢禁不止。芬頓技術是一種高級氧化水處理技術,其產生的強氧化性羥基自由基可以實現孔雀石綠的高效降解。
  •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2019-05-07 16: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漁業報原來,該院的實驗人員正在進行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實驗。&nbsp&nbsp&nbsp&nbsp由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聯合華北電力大學開展的海水養殖廢水淨化項目,近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項目創新研發了接觸氧化耦合微納米曝氣技術,能夠使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汙染物快速去除,減少養殖廢水對海水的汙染,用科技手段助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洋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 歐盟科研人員利用金剛石納米顆粒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歐盟科研人員利用金剛石納米顆粒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歐盟使團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0-13   今日/總瀏覽:1/2360
  • 「安徽日報」「自然光碟機動」催化劑可高效降解水體抗生素
    記者1月12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與東華大學蔡冬清教授合作在光催化治理水體汙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研發了一種新型複合材料作為光催化劑,為解決水體環境中抗生素的汙染提供了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相關成果被環境催化領域權威期刊《應用催化B:環境》接收發表。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水產養殖廢水快速降解方面取得新進展
    水產養殖中過量的殺菌劑和抗生素等危害物長期積累將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的風險。由於傳統的處理方法(如過濾法、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處理時間長(60 min以上)、處理效果差(50%及以下),因此開發新的高效降解方法意義重大。
  • 科學網—生物鐵錳氧化物降解抗生素汙染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朱琳)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永軍課題組首次將生物製備的催化劑生物鐵錳氧化物應用於光芬頓過程中,為光芬頓催化劑的製備提供了新思路,也為有機汙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新的催化劑 據張永軍介紹,光芬頓是高級氧化技術的一種,它通過催化劑、過氧化氫以及光的相互作用,產生具有高反應活性的自由基,降解水體中的有機汙染物。以往光芬頓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一般採用化學合成法,常需要高溫高壓條件,需要的化合物也比較多,製備過程比較複雜、不環保。 該課題組以抗生素氧氟沙星作為汙染物,探究生物鐵錳氧化物的催化性能。
  • 技術生物所: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降解抗生素—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科院技術生物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通過設置不同氣體條件,利用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對廣譜類代表性抗生素諾氟沙星進行處理
  • 我國學者在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黃正課題組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管治斌課題組合作,在聚乙烯廢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關成果於6月17日以「Efficient and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s into liquid fuels and waxes
  • 「中安在線」新開發「自然光碟機動」催化劑可高效降解水體抗生素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與東華大學蔡冬清教授合作在光催化治理水體汙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為解決水體環境中抗生素的汙染提供了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相關成果被環境催化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接收發表。
  • 環境工程|自然水環境中抗生素的汙染現狀、來源及危害
    另外,基於目前已有研究成果對抗生素造成的環境危害進行了綜述,以期加強對自然水環境中抗生素汙染的認識,同時希望能為進一步開展抗生素環境風險評估及汙染減排控制等研究提供參考。隨著現代分析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環境安全意識的增強,抗生素等新興有機汙染物在自然水環境中的出現已引起廣泛關注。簡述了不同自然水體中抗生素的汙染現狀,分析了自然水環境中抗生素的主要來源和環境危害。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納米零價鐵是一種高效的脫滷還原劑,能將多種疏水性滷代有機汙染物(HOCs)還原降解為低滷代或無滷代化合物,被廣泛應用於汙廢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汙染環境的修復。然而,關於納米零價鐵是否具有還原降解高水溶性HOCs(尤其是Cl-OPEs)的能力還不清楚。
  • 抗生素汙染上「熱搜」 水處理工藝究竟能否搞定它?
    環境中抗生素的來源主要包括生活汙水、醫療廢水以及動物飼料和水產養殖廢水排放等。這些環境中的抗生素殘留通過各種方式重新進入人體,容易讓人體產生抗藥性,降低人體免疫力。近些年,我國也在積極行動。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回顧一下朱學武等2017年發表在本刊的《飲用水中抗生素去除技術研究進展》,深入了解。01  水體中抗生素的來源與危害1.1 水源水中抗生素的來源抗生素在臨床上是被用來治療細菌感染或抑制病毒性細菌的一類藥物,被廣泛應用於居民生活和生產中。
  • 新型催化劑可有效降解諾氟沙星、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物
    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所納米材料與環境檢測研究室孔令濤研究團隊,在水中抗生素氧化降解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設計並製備出氧化石墨烯負載的二氧化錳納米針及四氧化三鐵—硫納米複合材料兩種催化劑,並將其用於類芬頓反應中,實現對諾氟沙星、四環素類抗生素汙染物的有效降解。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抗生素土壤汙染及其修復探討
    在水環境系統的試驗中,大多數化合物都是持久性的,只有少數 才是可生物降解的。有基因毒性的化合物如喹諾酮類和甲硝唑類 並不能夠被去除,喹諾酮類抗生素會強烈吸附到汙泥、土壤和沉 積物當中而不被生物降解。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世 界各國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土壤汙染,特別是農業生產用地,作 為人類糧食生產的基礎,土壤健康狀況會影響到農作物產量和 質量,通過糧食、蔬菜、水果等間接影響人體健康,故土壤的健康 狀況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4],在一次對珠三角主要農場的調查中 發現,抗生素汙染普遍存在農場中的土壤和蔬菜,其來源和所施 用的糞肥密切相關,可怕的是我們尚不清楚吃進這些受汙染的蔬菜會有何種危害[1]。
  • 歐盟利用微生物菌群降解有毒化學汙染物質
    化學汙染物質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造成了的嚴重的威脅及危害。其中,滷代化合物(Halogenated Compounds)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最大量存在的環境化學汙染物質之一,主要來自人類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化學溶劑和化工產品等。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資助支持的,由德國科研人員領導的歐盟多個成員國科研人員參與的「Ispadehal」研究團隊,研究開發的利用新型微生物修復技術,努力克服滷代化合物的有害影響,其治理滷代化合物汙染場所的研究已取得明顯效果。
  • 中科院破解水產養殖抗生素濫用難題:高效降解孔雀石綠
    中科院破解水產養殖抗生素濫用難題:高效降解孔雀石綠 新華社合肥8月28日電,記者從中科院合肥智能機械研究所了解到,該所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類芬頓氧化技術,實現了中性條件下對抗生素——孔雀石綠的高效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