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利用微生物菌群降解有毒化學汙染物質

2020-12-04 科學技術部

    化學汙染物質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造成了的嚴重的威脅及危害。其中,滷代化合物(Halogenated Compounds)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最大量存在的環境化學汙染物質之一,主要來自人類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化學溶劑和化工產品等。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FP7)資助支持的,由德國科研人員領導的歐盟多個成員國科研人員參與的「Ispadehal」研究團隊,研究開發的利用新型微生物修復技術,努力克服滷代化合物的有害影響,其治理滷代化合物汙染場所的研究已取得明顯效果。
 
    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充分發揮「喜好」脫滷酶微生物家族的新菌群,即厭氧的Dehalococcoide細菌(CBDB1菌株)的「特殊」作用,來消化吸收和有效降解滷代芳香化合物汙染物質。為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Dehalococcoide菌群降解化學汙染物質的機理,從而提高微生物修復技術的效率,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從CBDB1菌株生理學的同位素和蛋白質組學入手,集中科技資源研究突破CBDB1菌株的生理學特性,尤其是顯示還原滷化苯脫滷和劇毒滷化二惡英的機理。基於生物學技術知識的科研成果,已揭示CBDB1菌株有效降解滷化苯酚(Chlorinated Phenols)和滷代聯苯(Chlorinated Biphenyls),以及其它幾種化學化合物毒性的奧秘。

    研究團隊的科學研究,充實了Dehalococcoide菌群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及其降解危險化學汙染物質的應用潛力。該項新型微生物修復技術的普及推廣,對生態環境的友好性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3、有機汙染修復技術 針對有機汙染土壤已發展了的一系列修復技術,歐洲國家與美國先後對汙染土壤進行修復和治理,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到目前為止,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汙染土壤修復技術,並應用於實踐中。 常用的降解方法包括物理修復法、化學降解法、生物修復法和化學–生物聯合修復法等。
  • 美國加州部分魚類受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汙染
    東方網5月13日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政府12日公布一項調查報告稱,加州沿海部分魚類受有毒化學物質嚴重汙染,不可食用。  加州環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與美國環境保護署合作,對生活在加州沿岸160公里海域的22種魚類進行檢測,發現部分魚類有毒化學物質含量嚴重超標,並且這一情況過去十年來有逐漸惡化的趨勢。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不少研究表明,利用特定細菌對石油類物質的共代謝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某些難降解有機物。Bertrand等發現,難降解的瀝青和樹脂可以通過共氧化作用進行降解。Rontani等也發現了瀝青質的共氧化作用,同時報導了瀝青質的生物降解依賴於烷烴的存在。通過改善土壤環境條件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加速石油的生物降解。
  • 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
    近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德國萊比錫Helmholtz環境研究中心(UFZ)鑑定出一種能夠降解聚氨酯(PU)中某些化學成分的細菌。不幸的是,聚氨酯很難回收利用或銷毀,因為大多數這類塑料都是熱固性聚合物,加熱時不會熔化。這些垃圾大部分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而這種處理方式會釋放出許多有毒化學物質,其中一些具有致癌性。
  • 微生物除臭劑
    由於微生物除臭技術是利用能夠轉化或者降解惡臭物質的特殊微生物的高效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對惡臭氣體進行淨化,化惡臭為無臭。不含任何化學藥品,也不含轉基因產品成份,不會造成二次汙染,代表著生物環保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 (2)處理功效高。運用微生物除臭技術大大增強了其處理汙染的功效,與一般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相比較,微生物除臭技術對有機物的降解速度是傳統方法的100倍。
  • 省科學院微生物所發現黑臭水體沉積物中多環芳烴的微生物降解轉化...
    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許玫英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多環芳烴類汙染物在水體沉積物中頻繁檢出,給水生態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極大威脅。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分解者,通常以微生物組的形式共同驅動多環芳烴等難降解有毒汙染物的脫毒轉化,在汙染沉積物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
  • 菌糠強化微生物降解石油汙染土壤修復研究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採用菌糠協同高效石油烴降解菌 Microbacterium.sp.Q2 進行石油汙染土壤修複試驗研究,分別設置菌糠固定化微生物組(SIM)、菌糠-游離菌組 (SMSB)、菌糠單獨組(SMS)和對照組(CK)4 組修復實驗。考察不同處理方式下對石油汙染土壤微生物數量、酶活性和石油烴降解效果的差異性並確定 石油汙染土壤的最佳修複方案。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石油汙染土壤治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其中物理修復技術成本高、操作困難;化學修復技術容易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二次汙染;原位生物修復技術因具有高效、經濟、無二次汙染等優點被視為大面積石油汙染土壤治理的理想技術手段。土壤石油汙染發生後,土壤環境中的石油降解微生物往往數量偏少或活性不足,自然淨化的速度很慢,需要人為強化措施來提高石油汙染物降解能力。
  • 微塑乾貨——科學家發現可以幫助降解PU塑料的微生物
    近日,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德國萊比錫Helmholtz環境研究中心(UFZ)鑑定出一種能夠降解聚氨酯(PU)中某些化學成分的細菌。這些垃圾大部分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而這種處理方式會釋放出許多有毒化學物質,其中一些具有致癌性。
  • 科學網—微生物:土壤健康的「生力軍」
    土壤重金屬汙染修復的主要技術包括化學、物理、工程以及生物治理法,微生物修復是通過微生物對土壤中的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吸收、絡合、沉澱及成礦等作用降低其活性,減少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吸收,達到修復汙染的效果。微生物修復具有環境風險小、成本低、效率高等優點。
  • 「竹材微生物降解製漿及全竹的綜合利用」項目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
    國家微生物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自主研發的「竹材微生物降解製漿及全竹的綜合利用」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該項目從製漿源頭上降低能耗、減少汙染,綠色環保,把微生物製漿降解工藝過程的渣料和廢料變廢為寶,用作飼料添加劑和菌肥添加劑,成為可利用的農副產品,可以作為葉面肥抗蟲劑,噴在農作物上1個月內不用打農藥,農作物增產顯著。
  • 不同碳源對微生物修復石油汙染土壤的促進作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為解決石油汙染土壤(含油土壤)中以石油為唯一碳源的土著微生物生長緩慢的問題,研究了分別添加玉米澱粉、玉米粉、可溶性澱粉和葡萄糖4種碳源對土樣細菌總量和石油烴降解率的影響。[關鍵詞] 石油汙染土壤(含油土壤);生物修復;碳源;玉米澱粉我國的煉油工業每年約產生百萬噸含油汙泥,主要來源於儲油罐的清洗過程[1]。含油汙泥中石油烴的成分十分複雜,主要包括烷烴、環烷烴、 烯烴以及芳香烴等,傳統的物理、化學方法很難使環境中的石油烴完全降解[2-4]。微生物修復法操作簡單,成本低,無二次汙染,已引起國內外很多學 者的關注[5]。
  • 拯救「生病的土地」,讓綠洲一號「吃掉」石油汙染
    當含油量超過10000mg/kg時,土地受到嚴重汙染將無法進行耕作,而且汙染物質隨著時間推移汙染物質沉積越難降解,需要五十年之久才能恢復。因此,目前我國石油開採造成的土壤汙染不容忽視,仍有非常大面積的石油汙染土壤有待淨化和修復。
  • 張全興:高濃度難降解有毒有機廢水治理及資源化
    在江蘇省,化學工業是支柱產業之一,其產值約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0%,省級以上化工園區有50多個,但至今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進入園區,環境汙染監管難度大,毒害汙染物汙染嚴重化工、紡織、印染等行業每年排放40多億噸的有毒有機廢水,通常通過開發清潔生產工藝,利用清潔生產最大限度提高轉化率以減少汙染物的排放量。
  • 中化艾菲特微生物菌劑
    艾菲特微生物菌劑,嵌入『KMT』菌劑休止與復配技術,重建土壤微生態,在活化土壤,促進養分吸收,提高農產品品質方面效果突出,下面我們就重點了解一下中化艾菲特微生物菌劑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對農作物的作用:1、活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艾菲特微生物菌劑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施肥後能大量繁殖,減少有害微生物群體的生存空間。
  • [視頻]人造有毒化學物質 遍布生活的隱形殺手
    進入[環球時訊]>>    CCTV.com消息(環球時訊):再來關注人造化學物質的安全問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掃毒」計劃,人造有毒化學物質現在已經逐步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隱形殺手。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長壽者腸道菌群多樣性水平高一般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時,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通常會降低。可能是由於生理,飲食,藥物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所致。是不是所有老人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都會降低?乙苯,氯苯,氯環己烷,甲苯是主要來源於工業生產和城市排放的普遍化學物質,由於其毒性作用,是世界各地監測的主要環境汙染物之一。這些分子的主要人造來源實際上是汽車和廢氣汽車的排放,以及香菸煙霧。
  • 汙水微生物處理技術大全
    1. 1 傳統汙水處理技術水的汙染通常指人為原因造成的水質惡化,降低水的使用價值,主要汙染物是固體廢棄物和化學物質(需氧有機物、難降解有機物、重金屬、植物營養物質、酸、鹼和石油類物質) 。我國目前常用的汙水處理技術有:(1) 物理法,即不溶態汙染物的分離技術: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浮力浮上、離心力分離、磁力分離等。
  • 微生物技術處理固體廢棄物的研究進展
    現今對固體廢棄物處理方法有填埋處理、 焚燒處理、粉碎處理、生物處理及各種化學方法等, 其中生物處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對固體廢棄物分解的處理技術,以其低成本、綠色環保、不會有二次汙染等優點一直以來受到許多研究者的關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微生物處理技術也不斷成熟,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高效微生物+功能化載體在農村汙水中的應用探討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游離微生物活性限定於一定的空間區域,並使其保持活性、對其加以反覆利用的方法。該技術的優勢明顯,一是微生物密度高,反應速快;二是讓增殖速度緩慢的微生物也能容易生長;三是可利用適合特殊廢水處理的微生物;四是能夠降低毒性物質對生物的影響;五是產物分離簡單;六是抗衝擊負荷能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