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有袋哺乳動物非澳大利亞土著

2020-12-0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3月5日報導美媒稱,澳大利亞是有袋哺乳動物的國度,這裡有袋鼠、考拉和袋熊等等。但是有袋哺乳動物並非澳大利亞土著。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3日發表文章稱,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生物學講師羅賓·貝克認為,這些動物在來到澳大利亞之前,它們已經存在至少7000萬年了。

貝克說,已知最古老的有袋哺乳動物實際上來自北美,在至少1.25億年前從胎盤哺乳動物中分化出來後,有袋哺乳動物就在白堊紀時期的北美生息繁衍。

文章稱,直到大約4000萬至3500萬年前為止,南美和澳大利亞都同南極洲相連,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大陸塊。貝克說,當時,南極洲沒有被冰雪覆蓋,而是生長著溫帶雨林,並且「那是一個不錯的棲息地」。

貝克說,看起來,有袋哺乳動物及其親屬從南美跨越南極洲,最後來到澳大利亞。貝克說,甚至有化石為證:南極洲的西摩島發現了有袋哺乳動物及其親屬的化石。

貝克說,澳大利亞最古老的有袋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廷加馬拉,這是一處有著5500萬年歷史的遺址,靠近昆士蘭州的默根。廷加馬拉的一些有袋哺乳動物化石同南美的有袋動物化石很相似。

貝克說,在廷加馬拉發現的、以昆蟲為食的Djarthia可能是現在所有生活於澳大利亞的有袋哺乳動物的祖先。

文章介紹,澳大利亞的化石記錄存在一個很大的空白。在廷加馬拉遺址之後,第二古老的有袋哺乳動物化石距今只有2500萬年。貝克說,基本上來說,澳大利亞所有主要的有袋哺乳動物群體到2500萬年前都存在了。

有袋哺乳動物為何在澳大利亞繁衍生息的原因尚不清楚。貝克說,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艱難時期,有袋哺乳動物的母親可以拋棄它們育兒袋中正在生長發育的幼仔,而其他哺乳動物必須等到妊娠結束才能這麼做,因此在幼仔身上花費了寶貴的資源。

如今,澳大利亞生活著大約250個有袋類物種,南美生活著大約120個有袋類物種,而北美只有1個有袋類物種。基本上,有袋哺乳動物的分布狀況已與祖先大不相同了。

相關焦點

  • 袋鼠,考拉,袋獾 ~ ~ ~ 為什麼只有澳大利亞這麼多有袋類動物?
    澳洲的國寶之一,考拉其實呢,並不是所有的有袋類動物都生活在澳大利亞,但是確實有袋類生物在澳大利亞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幾乎都是最多的為什麼澳洲的有袋動物這麼多呢?這還要從物種的進化中說起,在哺乳動物的進化中出現了一次分化,一類就是袋鼠,袋獾這類有待類。另一類興起的就是現在大多數動物,包括人都屬於的胎盤類哺乳動物。
  • 有袋類
    它在白堊紀起源於古獸類祖先後即經歷了大發展,在全世界廣泛分布,與原始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處於多少相等的地位而彼此競爭著。但是隨著新生代的來臨,有胎盤類開始顯示出更加強勁的進化優勢,使得有袋類在大部分的大陸區域內大大衰退並最終滅絕。  然而在兩個地區裡,有袋類在與世界其它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裡繼續生存著。
  • 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演化史:會不會進化出"袋人"?
    ,比如袋鼠、樹袋熊、袋食蟻獸、袋獾等等,那麼澳大利亞人會不會有一天也進化出育兒袋呢?這個問題看似可笑,其實耐人尋味啊……為什麼有袋動物都在澳大利亞?我們知道現存的哺乳動物主要分為胎盤類、有袋類兩類(還有數量極少的單孔目),胎盤類一共有5500多種,包括了我們人類在內的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我們的共同特點是懷孕時間長:人要懷胎10個月、長頸鹿要13個月、犀牛要15個月。我們這些胎盤類動物生出來的娃一「落地」就已經發育得很完善了。
  • 美媒:研究發現沼澤沙袋鼠可以在整個成年期不間斷懷孕
    參考消息網3月11日報導 美媒稱,對一種叫做「沼澤沙袋鼠」的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來說,懷孕似乎沒有盡頭。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10日刊文稱,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雌性沙袋鼠能在孕期懷胎,在誕下現有的一、兩個胎兒之前幾天孕育一、兩個新的胚胎。這就在沙袋鼠整個性成熟的成年期製造了一種無休止的懷孕循環。
  • 改國歌做表面文章 遭制度性歧視的澳大利亞土著翻身了嗎
    不過反對者可不這麼想,且令人意外的是白人保守派也有所不滿,如來自昆士蘭自由國家黨的參議員卡納萬(Matthew Canavan)便反對改動,渠還揚言澳大利亞「是個與舊文化沒歷史關聯的新國家」。而更多的反彈則來自土著與進步人士。如澳媒IndigenousX創辦者兼編輯皮爾森(Luke Pearson)就猛烈抨擊稱這種改動「不只有問題且是象徵性的樣板主義」。
  •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為什麼澳大利亞有那麼多的動物是有袋的?比如袋鼠、考拉…… 提到有袋類動物,人們首先會想到袋鼠和考拉。事實上,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後獸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
  • 美媒:科學家在印尼挖掘出3萬年前手工珠寶 用鹿豚牙齒製造
    參考消息網4月6日報導 美媒稱,一篇新發表的科研論文說,科學家在印度尼西亞挖掘出3萬年前即最後一個冰川期前後手工製作的精美珠寶、藝術品和人造物品。 人們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上的一個山洞中發現了這些物品,有鹿豚牙齒做的珠子,還有袋貓指骨做的垂飾。這兩種動物都是該地區特有物種。
  • 澳洲為什麼是有袋動物的天堂,幾乎所有的有袋動物都生活在這裡!
    距今4500萬年~38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因漂移逐漸隔離開,隨之離開的哺乳動物只有有袋類動物。這些動物在這塊孤立的大陸上經歷漫長的演化,最終成為獨特的種群,而澳大利亞也成為有袋類動物的樂土。包括袋獅在內的有袋類動物,以及另一種同樣奇特的哺乳動物——單孔類哺乳動物,都是澳大利亞的獨特物種。有袋類動物除了袋獅,還有袋鼠、樹袋熊等,這類哺乳動物擁有哺育幼崽的育兒袋。單孔類哺乳動物包括鴨嘴獸、針鼴等,它們在後代繁殖方面最大的特性是卵生(絕大多數哺乳動物都是胎生)。澳大利亞為什麼會成為有袋類動物的樂土呢?這大概與澳大利亞獨特的演變歷史有關。
  • 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兩種新的哺乳動物物種
    ▼ 在對動物的新組織樣本進行DNA測試後,科學家確定在澳大利亞南部發現了兩種新的哺乳動物物種,這是兩種生活在澳大利亞森林中的貓大小的有袋動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詳細介紹了這一發現。
  • 美媒:澳大利亞發現罕見野生三眼蛇
    參考消息網5月5日報導 美媒稱,澳大利亞護林員遇到一條頭上有3隻能發揮功能的眼睛的野生蛇。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日報導,這是一條地毯蟒,額頭上有3隻眼睛。美國密蘇利南部州立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戴維·彭寧說,這種情況極其罕見。
  • 澳大利亞的動物都有什麼地方特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特狀況?
    那隻蝙蝠是灰頭狐蝠Pteropus poliocephalus,也是澳大利亞比較常見的一種大型食果蝠。袋鼠和考拉都是有袋類動物,這一點想必大家都知道,也不是什麼秘密。有袋類動物是澳洲的特產,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獸亞綱、後獸下綱。後獸下綱的雌性動物擁有育兒袋,可以統稱為有袋類動物。現生的有袋類動物中絕大部分都是澳洲的特產,只有極少數分布在美洲地區。
  •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中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周氏混元獸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新研究動搖了有袋類起源於亞洲的結論,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於北京時間14日在線發表該成果。
  • 澳大利亞黑暗移民史:囚犯建立起來的國家,曾把土著當成動物群體
    ,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也就是後來的雪梨。而在這之後的80年裡,有16.5萬名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人口在1850年有40萬人,囚犯佔的比例是相當之高,所以說,澳大利亞確實是有罪犯和囚犯建立起來的國度。
  • 塔斯馬尼亞島:澳大利亞最大的島嶼,有地球上唯一的卵生哺乳動物
    世界上有很多地方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因為那些地方非常偏僻,已經是人類活動的邊緣了,或者是一個大陸的極端,比如南美洲的火地島、復活節島,還有印度洋上的法屬凱爾蓋朗島。澳大利亞也有一個被稱為世界盡頭的地方,但是那裡並不偏僻,也非常適合居住,那就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島嶼——塔斯馬尼亞島。
  • 英媒:地球若沒有人類 北歐將是哺乳動物的天堂
    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英媒稱,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現在北歐大部分地區也許是狼、駝鹿、熊和大象等生物的家園。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21日報導,根據一項新研究,如果沒有人類破壞生態系統,地球上大部分地區應該類似於非洲塞倫蓋蒂平原。
  • 澳大利亞海岸發現的第一個確認的水下土著考古遺址
    根據 2020年7月1日發表在《開放存取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海岸外的古老的水下土著考古遺址正在等待水下再發現。在冰河時代結束時,海平面比今天低得多,澳大利亞海岸線距離近海 160 公裡。當冰退去,海平面上升到目前的水平時,大約 200萬平方公裡的澳大利亞土地被淹沒在原住民以前居住的地方。因此,許多古老的土著遺址目前很可能在埋葬在水下。
  • 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本地家畜,沒有歐亞大陸同樣大型的哺乳動物?
    除了人類自到達歐亞大陸以來第一次使用水運工具和擴大活動範圍外,對澳大利亞/紐幾內亞移民還有一個重大的第一次聯繫在一起:人類第一次大規模滅絕大型動物物種。今天,非洲、歐亞大陸都還有許多大型哺乳動物,如犀牛、大象、老虎等。但今天的澳大利亞/紐幾內亞沒有同樣的大型哺乳動物,事實上連大於100磅重的袋鼠也沒有了。
  • 盤點5種史前猛獸,第3種有可能倖存了下來
    巨豺齒獸 ,史前肉齒目哺乳動物,生存在4500萬到2600萬年前,主要生存於北美地區,這種動物有著斷頭臺一般有力的雙顎,武士刀一般的後牙,令人不寒而慄。它曾經在北美平原橫行一千多萬年。雙門齒獸,160萬年前就存在的一種有袋類動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有袋類,分布於澳大利亞地區,在當地土著流傳的傳說生物中有一種叫做澳洲水獸的生物,被懷疑可能是倖存下來的雙門齒獸。鬣齒獸,分布遍及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一種肉齒目哺乳動物,於4100萬年前存在,迄今為止已知最早出現的鬣齒獸在中國山西地區,雖然外表跟鬣狗相似,但其實鬣齒獸跟鬣狗並沒什麼親緣關係。
  • 澳大利亞:別拿袋鼠不當猛獸!
    在大約3900萬年之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和世界其他大陸分離了。從此,澳大利亞大陸上的動物就開始了其獨立進化的歷程。比如,袋鼠…… ◆◇◆ 眾所周知,有袋類動物在恐龍滅絕後迅速崛起。不過,隨著更高等級的哺乳動物的崛起,進化緩慢的有袋類動物逐漸被淘汰。
  • 澳大利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為什麼說澳大利亞的狗是中國的狗?
    本文所要討論的澳大利亞人是指澳大利亞的原住民,而非從歐洲遷徙而來的歐洲人的後代。澳大利亞的原住民其實與中國人的祖先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澳大利亞原住民人口,現在只有66.9萬人,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3%,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澳大利亞的原住民人口在31萬人至100萬人之間,之所以數量不確定,是因為土著人口的社會的比較簡單,沒有人口統計數據,而且在歐洲人登陸澳大利亞之後,有大量的土著人口因歐洲人帶來的天花、麻疹病毒而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