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寫作群裡有小夥伴在問,「寫了幾篇文章之後,發現自己好像彈盡糧絕了,什麼都寫不出來,我該怎麼辦?」
這種情況在寫作者中是很常見的。不要說是新手寫作,哪怕是寫了很多年的資深作者,他們也會有突然寫不出東西的時候。
如何能讓我們的寫作靈感源源不斷,讓我們保持一個長期持續輸出的狀態呢?
多運動
運動有利於提高記憶力。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和日本筑波大學的科學家們,曾對「運動對記憶的影響」做過相關研究,他們招募了36名20多歲的健康志願者,分別測試他們在進行10分鐘的輕度鍛鍊(如慢走、瑜伽或太極)後的記憶力,以及在不鍛鍊情況下的記憶力。
結果發現,運動後的志願者在區分不同記憶方面表現得更好。
運動有利於提高大腦效率。《運動改造大腦》這本書提到,運動會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分泌,幫助神經元生長和再生。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是一種大腦內合成的蛋白質,負責建立和保養神經細胞迴路,是「大腦的優質營養肥料」。運動能讓這種神奇的「腦細胞肥料」變多,誘發神經元生長和再生,而神經元正是負責接收、傳遞和處理外界信息的細胞。
運動還可以增強創造力。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的研究員做過一項實驗,實驗要求179名學生為一個物體儘量找出更多創新用法,比如紐扣這個物體,可以變成一個娃娃屋的門板。學生們分別以坐著、在傳送帶上走、以及在清新空氣中散步這三種狀態,來完成這個測試。
實驗發現,被測試員在行走時的表現明顯好於靜坐時。而行走的方式對表現的影響不大,無論是在清新空氣中散步,還是在傳送帶上行走,他們想出更多新用法的數量都差不多。
所以說,多運動對寫作是有好處的。哪怕每天進行10到30分鐘的慢走運動,都有助於記憶力和創造力的提高。
多看書
朱熹在《觀書有感》說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寫作導師羅伯特·麥基在《故事》這本書也提到:
我們的思維阻塞是因為我們沒有什麼可說的。我們的才華並沒有拋棄我們。如果我們確實有話要說,我們不可能停止寫作。我們的才華是殺不死的,但因為我們的無知我們可能會把它餓暈。因為無論我們多麼有才華,無知的人是寫不出東西來的。才華必須靠事實和思想來激勵。所以我們必須研究,給我們的才華補充營養。
當我們感覺自己寫不出東西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我們的輸入不夠了,這時候就需要去給大腦補充營養,看更多的書。
如何看書?這也是有講究的。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方法——「主題閱讀」。
莫提默·J. 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強烈推薦了「主題閱讀」,並且把它歸類為「閱讀的第四個層次」,即閱讀的最高層次。
「主題閱讀」是指根據一個特定的問題或者是主題進行多本書籍的閱讀。
首先我們要針對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比如我們要寫的主題是關於兒童心理的,那麼可以去當當網上搜索「兒童心理」,它會出來很多相關的書,這些就是我們可能用到的書目。
當然,這些書我們不會全部都用到,有些書雖然書名與兒童有關,但內容可能跟我們要做的主題完全無關,這時候,我們需要通過閱讀目錄和部分章節的方法,進一步篩選出跟主題有關的書目。
當我們確定書目後,下一步就是進行主題閱讀了。它包括五個步驟:
第一步,找到相關的章節。在主題閱讀中,我們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重點。我們不需要通讀整本書,只需要把與主題相關的內容摘選出來就可以了。
第二步,帶領作者與我們自己達成共識。主題閱讀是同時閱讀好幾本書,不同的作者對同一個問題的用詞和表述可能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用一種共通的詞彙來解釋不同的敘述。從這個角度上說,主題閱讀也是一種大量的翻譯工作。
第三步,釐清問題。在進行主題閱讀時,我們需要建立主旨,列舉出能夠說明這個主旨的方面或者問題,並確定問題的順序。
第四步,界定議題。如果一個問題,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式,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那麼這個議題就被界定了。在主題閱讀時,我們要釐清問題,同時將不同的議題整理出來。
第五步,分析討論。針對前面列出的問題和議題,要分別問兩個問題:一是「這是真實的嗎?」;二是「跟我有什麼關係?」
主題閱讀的目的是,找到關於這個問題存在的方方面面的詮釋,而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具體方法。我們對各種觀點要保持中立的態度。
進行心流寫作
「心流」是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心流理論的創始人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在心流狀態下,我們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
寫作必須進入心流狀態。米哈裡在他的《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中提到:
詩人與劇作家往往是一群嚴重沮喪或情緒失調的人,或許他們投身寫作這一行,就是因為他們的意識受精神幹擾的程度遠超一般人;寫作是在情緒紊亂中塑造秩序的一種治療法。作家體驗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創造一個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現實的煩惱從心靈中抹去。
如何進入「心流寫作」呢?
首先,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關掉手機等可以讓自己分心的一切設備。進入心流狀態的前提,是能夠不被外界打擾,屏蔽掉無用甚至有害的信息。如果你真的不想關閉這些設備,你可以讓它們暫時遠離我們的視線,不讓它們幹擾到你。
其次,準備好筆和筆記本。「心流寫作」最好是用筆寫在紙上,這個過程是和自己內心連接的過程,通過寫作與自我對話,觀察自己,聆聽自己的聲音。
再次,保持身體放鬆,讓思緒自由流淌。心流寫作不要拘泥於寫作的內容和形式,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也不用管有沒有錯別字,邏輯是不是通順。哪怕是寫得狗屁不通,都無所謂,只要是內心最真實的表達就可以了。
最後,要定時定量,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時長做心流寫作的練習。比如,我們可以定為每天早上七點,進行半個小時的心流寫作練習;也可以定為每天晚上十點,進行十分鐘的心流寫作練習。時間的長短可以自己選擇。一旦定下來,我們就要遵守約定,在這個時間段,保持靜心,保持專注寫作的狀態。
建立自己的靈感庫
《作家靈感寶庫》的作者弗雷德·懷特,是一個擅長收集靈感的高手。他會隨身攜帶一個記事本,以便隨時記錄靈感。當靈感出現時,無論他是躺在床上,還是在開車、做飯、聚會,他都會立即將靈感記錄下來。
弗雷德積攢了幾十個筆記本,他說,如果我把我記錄下來的所有靈感都寫成小說,那麼我很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高產的作家。
弗雷德很鼓勵大家養成隨時用筆記本來記錄靈感的習慣,因為一個靈感可以引發更多的靈感。
我們平時在刷劇、讀書、看電影,甚至出去玩的時候,遇到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橋段、臺詞,或者讓我們很有感觸的情節,或者覺得很有意思的事情,都可以記錄下來,這些記錄將成為我們寫作的素材來源。當我們感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寫的時候,翻一翻自己的素材庫,也許就會有新的想法產生。
記錄素材後,要養成在固定時間段整理素材的習慣。比如一個星期整理一次。
素材整理沒有什麼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只要我們用起來方便就可以了。
拿我自己來說,我會用不同的APP分別記錄對我有用的素材:石墨文檔用來記錄名人名言、金句;掃描全能王用來保存圖片、截圖;豆瓣專門記錄讀書筆記;WPS用來儲存我看到的好的文章。
當然我們也可以只用一個APP,通過建立不同的文件夾來將素材分門別類。
總結一下。多運動可以提高大腦效率、增強創造力;主題閱讀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對一個問題的系統看法;心流寫作能夠讓我們快速進入寫作狀態;建立素材庫能夠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這些能為我們長期持續寫作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