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讓美國、英國3名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與Charles M. Rice,瞬間成為百萬富翁、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760萬RMB)!這又引出那個古老而尷尬的問題:中國人為何難獲諾貝爾獎?
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
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的變化翻天覆地,總量世界第二!按理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頒給中國人都不好意思!林毅夫、張維迎,比新世紀以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其他任何一個人,都更配這個獎!
可是,諾獎經濟學獎有中國人嗎?為什麼?因為全世界的諾獎評獎專家都懂英文,但是,他們幾乎不懂中文(文學獎評獎專家例外)!
這也解釋了截止到2019年底美、英獲獎人數最多(美國381人、英國132人)。而中國僅2人(莫言、屠呦呦)。如果單論科學領域的諾獎獲獎人數,則僅屠呦呦1人!
14億人的泱泱大國,70餘年間,僅1人獲得科學領域的諾獎,尷尬不?相比之下,我們的鄰國——日本,獲獎人數是27人。尤其進入新千年以來,日本獲獎人數幾乎是平均1年1人!
有人反駁:日本人學英語的熱情也不比中國好多少!可是,日本人推介和翻譯英語著作、以及將本國著作翻譯成英文傳播的速度和熱情,我們能比嗎?
因此,別一談中國諾獎獲獎少,就怪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不是「鍋」!把孩子們的英語成績提升上來,讓他們有更多和世界範圍內的同行交流的機會,讓中國人領先全球的科研成果能不斷以英文論文的形式攻佔全球各種頂級的英文學術期刊。不出10年,中國人在科學領域,想不出諾獎都難!#2020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