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2020-12-06 中國聚焦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讓美國、英國3名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與Charles M. Rice,瞬間成為百萬富翁、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760萬RMB)!這又引出那個古老而尷尬的問題:中國人為何難獲諾貝爾獎?

一說到這個話題,有人就說:因為中國人搞應試教育,只會考試不會創新。太扯!

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有專家認為,極有可能是因為中國人英語水平不行!自諾貝爾獎頒發以來,截止到去年已有613人獲獎。獲獎者的成果,大多是以英語而非中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上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的變化翻天覆地,總量世界第二!按理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頒給中國人都不好意思!林毅夫、張維迎,比新世紀以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其他任何一個人,都更配這個獎!

可是,諾獎經濟學獎有中國人嗎?為什麼?因為全世界的諾獎評獎專家都懂英文,但是,他們幾乎不懂中文(文學獎評獎專家例外)!

這也解釋了截止到2019年底美、英獲獎人數最多(美國381人、英國132人)。而中國僅2人(莫言、屠呦呦)。如果單論科學領域的諾獎獲獎人數,則僅屠呦呦1人!

14億人的泱泱大國,70餘年間,僅1人獲得科學領域的諾獎,尷尬不?相比之下,我們的鄰國——日本,獲獎人數是27人。尤其進入新千年以來,日本獲獎人數幾乎是平均1年1人!

有人反駁:日本人學英語的熱情也不比中國好多少!可是,日本人推介和翻譯英語著作、以及將本國著作翻譯成英文傳播的速度和熱情,我們能比嗎?

因此,別一談中國諾獎獲獎少,就怪應試教育,應試教育不是「鍋」!把孩子們的英語成績提升上來,讓他們有更多和世界範圍內的同行交流的機會,讓中國人領先全球的科研成果能不斷以英文論文的形式攻佔全球各種頂級的英文學術期刊。不出10年,中國人在科學領域,想不出諾獎都難!#2020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非水火不容
    多數人認可這個答案時首先會想到它多年來漂亮的高考成績單,2018年海門中學高考本一上線率達94.3%,本二上線率100%。因而這樣傲人的成績常常與「縣中模式」、「應試教育」關聯在一起。  然而,你所不知道的是,在代表著國內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定最高水準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中,通過筆試的海門中學學子,在面試中還沒有被淘汰的。
  • 陸建國: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
    【2017年4月1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在市委黨校春季主體班上,以《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為題作交流發言。陸建國局長從應試教育的價值觀、「硬實力、軟實力」、「先讓他成為你」三個層面分析了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本文為其演講內容第一部分。】
  • 英語教育在應試教育下的發展
    這幾年越來越多人呼籲,要在高考中取消英語,並拉升語文數學的地位。反對派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就是有不少人在日後根本用不到英語,第二現在學的應試英語和日後在現實工作中運用的英語差距過大。有一說一,現在的英語教育發展的確可能走入了誤區,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有些外國人在中國的英語考試中甚至拿不到及格,這的確是不對的。英語是一門工具學科,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要運用它與外國人交流,結果連我們的交流目標都不能在英語上拿一個像樣的成績,這就偏離的教育的本質。
  • 北大教授:別再爭論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了,真正的敵人是功利主義
    「龜兔賽跑」1.0版本 應試教育下,學生負擔很重,中國的家庭都在為競爭而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但是中國的學校又在致力於讓「所有的學生一樣的好」,這是一個悖論。 教改減負的背後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對立。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內涵模糊,更準確的定位是作為應試教育批判的武器存在。我們可以不知道什麼叫素質教育,但是只要痛感於應試教育的嚴苛,素質教育似乎就天然獲得了論證與認同的合法性。 我更願意用「博放教育」和「精約教育」這兩個概念來描述減負之後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 諾獎不如美國,是教育體制問題?錯!我國諾獎爆發只是時間的問題
    近日正是諾獎頒發的時間,美國佔據了2020諾獎的半壁江山,生理學獎有2人,物理學家有一人。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老調又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出來重彈:為什麼我國諾獎不如美國?我國就只會應試教育,培養不出來真正的科學家!我國的教育體制絕對有問題!等等等等,非要藉此把我國的教育貶低的一無是處。
  • 菲爾德國際少兒英語一場「應試教育」的革命風暴-搜狐教育
    菲爾德國際少兒英語自2012年5月北京上地第一家校區開業以來,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相後在北京回龍觀、天通苑、金源購物中心開起了4家校區,發展勢頭迅猛,得到了北京廣大年輕家長的熱烈吹捧和大力讚賞,品牌突顯!  不得不說,菲爾德國際少兒英語已經掀起了一場應試教育的革命風暴。
  • 中科院院士:應試教育出不了諾貝爾獎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高考剛剛結束,又有一大批學生即將踏進大學殿堂。每年這個時候我都在想,說不定這批人中,將來就有人能做出諾貝爾獎級別的科技成就呢。據統計,20世紀的100年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傑出人才的成就高潮發生在30歲以前。
  • 北大院長深度分享:教育進入「龜兔賽跑」 2.0版,爭論素質還是應試...
    」1.0版本 應試教育下,學生負擔很重,中國的家庭都在為競爭而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但是中國的學校又在致力於讓「所有的學生一樣的好」,這是一個悖論。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內涵模糊,更準確的定位是作為應試教育批判的武器存在。我們可以不知道什麼叫素質教育,但是只要痛感於應試教育的嚴苛,素質教育似乎就天然獲得了論證與認同的合法性。 我更願意用「博放教育」和「精約教育」這兩個概念來描述減負之後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 學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應試英語教育下,我們要怎麼學英語?
    學英語十幾年了,從小學學到大學,英語課沒有少上,但是無奈的是我們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卻學成了啞巴英語,不敢開口說英語,一說英語就怕出錯或者是講出來的英語存在許多的錯誤,不地道、不標準。但是不少學生學英語卻學成了啞巴英語,雖然英語考試能考到不錯的成績,但是講起英語來卻不流利,說起英語來,馬馬虎虎,甚至是學了多年的英語,卻說出一口的「中式英語」來,讓人貽笑大方。我們質問到難道花費多年學英語,都是在做無用功嗎?
  • 教育進入「龜兔賽跑」 2.0版,爭論素質還是應試已無意義
    應試教育下,學生負擔很重,中國的家庭都在為競爭而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但是中國的學校又在致力於讓「所有的學生一樣的好」,這是一個悖論。而二代崛起後,教育這個龜兔賽跑的競賽升級到了「2.0版」,開寶馬車的烏龜入場了。 「二代」首先是一種經濟事實,它的背後是承襲制資本主義。經濟學裡有一個庫茲涅茨曲線,它相信隨著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不平等程度將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高級階段自動降低,並最終穩定在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每個社會階層都可以共享經濟增長的紅利。
  • 北大教授深度分享:教育進入「龜兔賽跑」 2.0版,爭論素質還是應試...
    然而,孩子快樂了,家長卻焦慮了,因為減負後的校內教育的質與量都有所下滑,已經難以單獨勝任教學育人的職能。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內涵模糊,更準確的定位是作為應試教育批判的武器存在。 我們可以不知道什麼叫素質教育,但是只要痛感於應試教育的嚴苛,素質教育似乎就天然獲得了論證與認同的合法性。 我更願意用「博放教育」和「精約教育」這兩個概念來描述減負之後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 東亞教育被人詬病!加拿大諾貝爾獎人數全球第八,教育不可小覷
    或許你根本就想不到,這個建國剛剛150周年且人口不到4000萬的國家,竟然拿到過這麼多諾貝爾獎!趁著諾獎季,我們不妨來數數加拿大共有多少位諾獎得主。雖然和美國和德國相比並不算多,可是對於加拿大這個人口小國來說,諾獎得主人數絕對算得上是名列前茅。
  • 每日精點 | 別讓體育教育走應試教育的老路
    關注每日熱點 精選精闢觀點 1、別讓體育教育走應試教育的老路 體育課日益受到社會重視。上個月底,雲南省舉行聽證會,提議將初中生的體育成績滿分由50分提高到100分;廣東省日前也決定從2021年起提高中考體育科目分值。隨之而來的是,課外體能培訓班火了。據媒體報導,北京一家少兒體能培訓俱樂部開設「中考體育」課程,平均200多元一節課。
  • 中國學生英語差,真正問題不在於應試教育。
    一直以來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於英語教育,但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不如人意,在教育改革減輕應試壓力的當下,英語學習似乎更加難了。我倒以為英語考試壓力減小,學生將會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科目之中,以應付高考的激烈競爭,更何況中國學生英文水平普遍較低分明是學習內容有問題。考試本無罪,學習內容如果得當有一點壓力,因為水平反而會提升得更快。以新加坡為例,與中國同為華神社會而英新加坡的英文水平與中國相比卻是天壤之別。
  • 應試教育該不該「取消」英語?大學網紅教授鄭強:學英語浪費時間
    文/凌說 「數學、語文、英語是中國應試教育的三大學科,其中英語一直飽受質疑,有人覺得學英語無用,為了考試而學不如不學,但有人覺得,學習英語不只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融入到英語世界中。」
  • 網友:應試教育的結果
    關於「中國教育」,知行翻譯小編想起了黃曉明在《中國合伙人》說的一句話:「中國學生非常擅於考試,你們無法想像中國學生為了應對考試所付出的辛酸……」這句話無疑將現代中國教育的弊端顯露無疑,中國教育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其中最明顯地莫過於英語教育,很多人費勁心力過了英語四六級,可是到最後仍舊只會說
  • 應試教育的悲哀:英語四六級"姚"不可及
    就是說,學了你得實習啊,不實習就感覺不到快樂!姚哥啊,就當是學習理論了吧!誰讓你上的是正規的大學呢!□姚明不想成為英語領域的學者,四、六級必須過關的規定對姚明來說,是一種形式主義,或者是一種折磨。□吳曉波在他的微博裡寫道:「胡潤的女兒今年上學了,進的是上海一家混合小學,前兩天搞英語測試,全班前二十名居然都是中國學生,他很生氣地對女兒說,你可是英國人呀!
  • 江蘇新高考英語改革備受矚目 公眾盼藉此撼動應試教育堅冰
    對於2016年江蘇新高考方案究竟如何走向,備受矚目。經過多方打聽獲悉,江蘇新高考方案正在醞釀改革,目前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高考考語文、數學以及文理「小綜合」,而英語將實行一年兩考,不再計入總分,而是以等級形式計入高考成績,高校在錄取時將對英語等級提出要求。
  • 讓師生一起愉快刷香蕉的猿題庫,怎麼做應試教育的朋友?-虎嗅網
    與現有創業公司類似,猿題庫現場秀出技術肌肉,稱技術團隊已經有90人集中做算法優化,15人做機器學習,號稱業內最強。聯合創始人帥科宣稱,猿題庫是一家「提供雲服務的技術公司」。即便推出了老師版,猿題庫仍然認為在「教-練-測」的教學活動中不會涉足第一環節,宣稱自己要做「將智能代入教育服務」,猿題庫是「幫助老師而絕非替代老師」。
  • 英語應試教育受質疑 高考英語36年分水嶺在眼前?
    為了準備高考,近六年來,她已習慣不斷加碼的學習要求。  洪欣說,她9歲時就開始被母親送到新東方學英語,每周六上午學4個小時,周日下午再學4個小時,周二晚上還有兩小時。除了英語,每周她只有一個晚上練習繪畫,那是她從幼兒園時代開始的愛好。一連六年,洪欣感到很累,但媽媽宋琳說不能放棄。因為家人希望她考入北京外交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