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六倍體小麥遺傳多樣性來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通訊員李曉春、王學鋒 記者張行勇)7月12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基因組生物學
-
科學家解析黑水虻基因組圖譜
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勇平、詹帥和王四寶課題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張吉斌、浙江大學張志劍和華中師範大學楊紅團隊等合作,研究揭示了黑水虻(BSF)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
-
Nature Commun | 熱科院和華中農大研究團隊成功組裝胡椒參考基因組,揭示了胡椒鹼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礎
2019年10月16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組郝朝運研究組和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金雙俠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The chromosome-scale reference genome of black pepper provides insight into piper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研究揭示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研究揭示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5 10:53:38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niko Sajti等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工作揭示了肺中髓系細胞多樣性的轉錄組和表觀遺傳機制
-
973計劃「農業動物遺傳育種與克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項目通過...
日前, 973計劃「農業動物遺傳育種與克隆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該項目對農業動物重要經濟性狀的功能基因組、家畜「超高產」育種和雜種優勢機理以及動物克隆的分子基礎開展了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項目收集了我國主要農業動物品種的DNA樣品,對遺傳資源進行了分子評估,初步探明了主要家養動物的起源、馴化和進化路線,對農業動物遺傳多樣性及其起源、馴化做了原創性的闡述,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
遺傳發育所揭示DNA甲基化在大豆馴化改良中的變異機制
通過對野生作物的不斷馴化改良,人類才得以獲得符合生產生活需要的現代作物。馴化改良過程就是對作物群體基因組多樣性進行選擇的過程。目前對作物馴化改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遺傳變異的選擇,在DNA水平鑑定到了大量的馴化選擇區間。然而,除了遺傳變異,表觀遺傳也在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迄今,關於表觀遺傳變異在作物馴化改良中的作用還鮮有報導。
-
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2015年11月17日,國際主流遺傳學雜誌《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課題組在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論文
-
科研進展丨棉花所揭示棉花纖維品質和產量負相關形成的遺傳基礎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分子育種課題組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13家單位,通過全基因組數量性狀遺傳位點挖掘初步揭示了棉花產量纖維品質性狀負相關形成的遺傳基礎
-
科學網—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實驗室:家蠶研究 化繭成蝶
該項目整理了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保存的家蠶基因資源品系及世代記錄資料;建立完善了長達100餘世代的譜系記錄,並收集、引進和研究發現新的突變系,將保存基因系統擴充至400個;建立我國歷史最久、存系最多的家蠶基因庫,初步建立了一套家蠶連鎖分析標記基因系統;解決了我國蠶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的遺傳資源問題。
-
@三亞,海大團隊發表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海南日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了新資源。 據悉,植物次生代謝對植物抵禦各種生物與非生物脅迫至關重要。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摘要:農作物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對於有效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物種的遺傳改良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大部分改良型基因位點,SH型雜草稻變異和中國雜草稻以及栽培稻一致,而BHA類雜草稻與野生稻更為一致,表明雜草稻的進化在水稻馴化的早期和晚期都有可能發生。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形成雜草稻特性的遺傳學基礎,發現雜草稻中維持基本生物過程的基因並沒有顯著增加,與組織發育、與抗逆相關的基因可能在不斷富集,這與雜草稻有著較快的生長速度以及較強的抗逆性可能不無關係。
-
研究人員揭示耗竭CD8T細胞的發育生物學
研究人員揭示耗竭CD8T細胞的發育生物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4 12:49:48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E.
-
水稻二萜代謝研究成果發表 為作物遺傳改良提供新資源
本報海口12月8日訊 (記者陳蔚林 實習生王夢洋)海南日報記者12月8日從海南大學獲悉,日前,該校教授羅傑團隊在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文章,揭示了水稻單環二萜基因簇自然變異的生化基礎及其在水稻抗病方面的作用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這些技術在秦艽組遺傳多樣性的研究方面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並取得很大進展。因此,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外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秦艽的優質種質篩選鑑定、遺傳多樣性保護及遺傳改良等提供參考。1 形態學研究通過形態學來檢測遺傳變異是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可以通過直接觀察或者用簡單儀器即可測定出來。
-
小鼠模型在研究人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
建立協同雜交(CC)遺傳多樣性重組小鼠品系近交系小鼠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遺傳修飾小鼠模型由於其遺傳背景一致性及結果可重複性等優點,成為研究病毒感染性疾病最為主要的實驗動物模型。然而,應用遺傳背景一致性小鼠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研究揭示結構變異對番茄基因表達和作物改良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8 22:07:06 近日,美國冷泉港實驗室Zachary B. Lippman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Michael C.
-
發育生物學研究的國家需求
新型避孕手段和藥物的開發迫在眉睫,而新型高效、低副作用的避孕手段的發現和應用需要有基礎研究的突破來支持,「避孕節育技術的發展應回到基礎研究」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這些問題的回答,對於有效促進器官再生,從而實現成年期器質性疾病的有效治療至關重要。開展器官的發育與再生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是防治成年期器官器質性疾病的基礎,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有積極作用,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
-
大型人類基因組甲基化分析研究揭示表觀遺傳變異普遍存在
但關於人類基因組中罕見的表觀遺傳變異存在和分布的相關研究仍較少。為了解相關問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遺傳與基因組科學副教授Andrew Sharp領導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表觀遺傳研究。研究團隊共分析了超過23000人的DNA甲基化譜,首次對人類基因組中的罕見表觀遺傳變異進行了大規模人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