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問題可能會葬送中國首次登陸火星計劃,必須要多加注意

2020-11-22 逐遊酣星

在地球與火星之間住著一個令人恐懼的妖怪,它通體綠色,身上散布著黑色斑點,臉是粉紅色的,上面有一張血盆大口,這個妖怪被美國工程師稱為「銀河系食屍鬼」。

從1960年開始,他們就發現了這個「妖怪」,因為他們發射的前往火星的探測器總是莫名其妙地就失蹤了。其實,所謂「銀河系食屍鬼」只是一種戲謔的說法,為了平衡工程師們任務失敗後內心的失落。儘管如此,「銀河系食屍鬼」的提出也說明了開展火星探測是十分困難的。

畢竟太陽系並非兩室一廳,出個門就能到火星。地球到火星的距離最長超過4億公裡,哪怕在大衝日,地火距離也有6000萬公裡,很多細小的錯誤在長達數月乃至一年的旅程中都能被放大到足以影響任務成敗。就像戀愛中細小矛盾的積累最終會引發巨大的爭吵。

而在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正式公開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按照計劃,「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相關負責人2018年曾介紹,中國首次火星探測預計2020年7月實施。

可以說,這次計劃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任務的成敗可能關係著今後中國航天的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保障此次火星探測計劃圓滿完成呢?有什麼問題會葬送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呢

本文,我將介紹歷史上經典的失敗案例,並分三個部分介紹探測器在三個不同階段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首先有請我們的「大黑蛋子」蘇聯登場。

發射轉運階段

說起火星探測失敗,那就不得不提蘇聯了。蘇聯屬實是實施火星探測任務的國家中有名的大黑蛋子,感覺蘇聯探火的失敗不止是技術問題了,還有運(人)氣(品)上的問題。

蘇聯一共打了17發探測器,整整十七發探測器,沒有一發是完全成功的。很多問題甚至出現在地球發射階段。

就像1969年3月發射的「火星2A號」和1969年4月發射的「火星2C」,前者發射後7分鐘,後者發射後1分鐘就因為火箭問題爆炸和墜毀

你說,這對於一個航天大國來說應該嗎?

拜科努爾發射基地

的確,去往火星比去往近地軌道要求的初速從7.8千米/秒增加到11.3千米/秒,但是顯然,對於已經在1960年掉過兩枚火星探測器的蘇聯來說,急於競爭遠比質量問題歸零看起來要重要。上世紀60年代技術的缺陷加上急於求成的心裡,造成了一次次的失敗,甚至鬧出了笑話。

在1971年5月10日,蘇聯發射了一枚未命名的探測器,發射十分順利,也進入了轉移軌道,但是當地面控制中心準備讓它進行最後一次點火飛往火星時,人們才發現了一個天大的錯誤——衛星的預定點火時間錯誤設置在了一年半以後,這將會錯過火星轉移窗口期,意味著以該衛星的條件不可能抵達火星。為了避免別人笑話,蘇聯宣布該衛星為一枚地球衛星。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地火轉移失敗衛星。像是1962年10月24日和1962年11月4日發射的兩枚探測器,都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後點火失敗未能成功飛向火星。

再就是那些半路失聯的衛星。可以說這是整個「發射轉移階段」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你想想,前面的「發射爆炸」和「未成功入軌」至少都是在家門口,屬於基本上「看得見摸得著」的,有時候還能搶救一下。但是一旦進入到飛往火星的軌道中,一切都將變得未知。

在深空探測中,所需信號強度是與距離呈二次方關係的,距離地球越遠,所需要的信號強度越高。這就對深空探測技術有著很高的要求。

在沒有深空探測網或者相關探測技術的支持下發射衛星前往火星的衛星,所需通信僅能依靠一根指向地球天線。就像是穿越無人區的探險家,只知道來時的路,不知道前方的險。也難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工程師認為地火軌道中存在著一個專吃衛星的「銀河系食屍鬼」。

還有輻射的幹擾。日本1998年7月3日發射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就是在途中被太陽風損壞了電子和通信系統,造成了任務的失敗。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發射轉運」階段,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發射與深空探測技術。首先是對衛星要求的初速度更高,對火箭動力的要求更嚴格,其次是對深空探測技術的要求更為精確與複雜。如果這個階段出了差錯,衛星將不可能到達火星。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轉運階段這麼困難,是不是等著到了火星後情況就會簡單些呢?」

其實不然,當衛星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地到達了臨近火星的位置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火星捕獲段

好不容易到了火星附近,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進入火星軌道。這就意味著衛星必須進行姿態控制減速並且調整飛行方向。如果不減速下場是眼睜睜地錯過火星,當然,為了防止別人質疑,你可以宣布這是一枚深空探測衛星而非一枚火星探測器(哈哈)。

言歸正傳,栽在「火星捕獲」段的探測器可不少。像是上面剛剛提到的日本探測器希望號就是因為電子元器件被太陽風損壞導致姿態控制模塊失效,從而無法制動。

其次還有1992年9月25日美國發射的火星觀測者號探測器,在進入火星軌道的前三天,為了防止信號放大設備起爆的推進系統影響,從而關閉了信號放大裝置,但隨後該探測器再也沒有與地球建立通信。

故障原因據推測可能是推進系統單向閥故障或者是推進系統起爆後產生的感應電流導致電子元器件鎖死。簡單講,就是推進系統與電子元器件在經年累月的飛行中積攢了一身的故障,並在變軌時集中爆發。

類似問題還出現在1975年8月20日美國發射的海盜一號探測器上。它在入軌前被發現推進劑貯箱加壓異常,也就是在達到規定加壓值後壓力還在不斷上升。初步推測,是推進系統的減壓閥出現堵塞,使得閥門無法完全被封閉。不過它的運氣比較好,並沒有失聯,僅僅是改變了著陸點。

可以看出,以上三個案例的問題無一例外均出現在推進系統上,這意味著,「如何保證推進系統在經過滑行期長期停止運轉後如何不出故障」是整個探測的核心問題。只要成功進入軌道,哪怕著陸失敗,停留在軌道的母倉仍有利用價值。

最後,也是整個任務最難的部分了——下降與著陸。

下降與著陸段

本次一號的目標是「繞、落、巡」,其中「」是考驗一個國家星體探測技術的重點。

與著陸月球不同,火星擁有較大的重力大氣層,在下降的過程中會產生曵力和摩擦,因而需要隔熱層與保護層,不能像登陸月球那樣使用輕薄的外殼;與著陸地球也不同,火星雖然擁有大氣,但是大氣過於稀薄,僅靠降落傘不足以帶來足夠的減速。

可以說火星的大氣層恰好處於最為棘手的區間,我們必須給著陸的探測器安裝好足夠厚的保護殼、隔熱層,還需要足夠大的降落傘,最後還需要強大的反推火箭和燃料。如此複雜的系統大大降低了登陸火星的成功率。同時巨大的信號延遲也意味著整個降落過程人類可以插手的地方極為有限

1971年5月28日蘇聯發射的火星3號就栽在了降落傘上,由於主傘降落故障,主降落傘在著陸器速度1馬赫的時候才打開,雖然主傘打開,但是著陸器仍舊以20.7米/秒的速度降落在了火星。幸好著陸器配備了減震措施,足以承受如此高速的「軟著陸」。

這也是人類首次成功軟著陸火星,也是蘇聯火星計劃中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然而這次蘇聯又發揮了臉黑的傳統,火星三號降落時遭遇了有記錄以來最大的火星風暴,據推測,著陸器被吹翻,僅僅活動了1分44秒,並傳回了一張怪異的圖片

2003年6月2日歐洲航天局發射的「火星生物學2016」也因為主傘原因導致陀螺儀短期飽和,從而喪失了姿態控制,造成著陸器判斷故障,提前打開降落傘和關閉減速發動機,造成著陸器墜毀。

1973年8月5日蘇聯發射的火星6號探測器則由於減速動力異常造成著陸器最終以61米/秒的高速撞上火星。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最終的著陸階段,反推發動機、減速傘與姿態控制器缺一不可,三者之間複雜的數據協調必須得到保障,否則將造成登陸失敗。

總結

經過對上文9枚探測器的分析,我們對火星探測計劃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發射裝置要靠譜、小型故障不能有、降落系統要穩重

只有做到了以上三點,來自中國的天問一號才能夠成功降落在火星,為火星增添中國成員

相關焦點

  • 2020年去火星看看 中國首次公布登陸火星時間表
    【TechWeb報導】4月25日消息,中國航天日當天,中國首次對外公布登陸火星計劃的時間表,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稱,在「十三五」規劃末年,2020年左右將發射一顆火星探測衛星。
  • 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登陸火星不是問題,但建基地或有潛在危險!
    據《每日星報》9月3日報導,「科學狂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周一(1日)的火星峰會會議上提及「前往火星的星艦(Starship)」研發進度,並表示登陸火星不是問題,真正的挑戰是在火星建立根據地。
  • 阿爾忒米斯計劃多厲害?為了爭先登陸火星,NASA動作夠迅速
    即使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啟了對火星的探索計劃。前段時間阿聯率先開啟了今年的探測火星序幕,然後是中國的天問一號,緊接著是美國宇航局計劃在七月底發射的毅力號,這些現象似乎說明了火星依然贏得了人類的青睞,那麼人類什麼時候能夠登陸火星呢?
  • 阿爾忒米斯計劃多厲害?為了爭先登陸火星,NASA動作夠迅速
    火星與月球相比也是半斤八兩之差,雖然它有稀薄的大氣層,但遠遠達不到人類對於生存環境的要求。即使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啟了對火星的探索計劃。前段時間阿聯率先開啟了今年的探測火星序幕,然後是中國的天問一號,緊接著是美國宇航局計劃在七月底發射的毅力號,這些現象似乎說明了火星依然贏得了人類的青睞,那麼人類什麼時候能夠登陸火星呢?
  • 中國火星計劃來了!
    中國的火星計劃終於來了!許達哲在發布會上稱,「火星探測是空間科學界和航天界關注的一個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他說這項機會「是中國真正意義上邁入深空探測,儘管我們的飛行器已經進入了深空,但是在深空進行探測還需要火星探測任務的完成和實現。」
  • 中國首次登陸火星命名完成!外媒為之側目!
    中國公布了其首次登陸火星任務的名稱和標誌,以紀念其首次發射衛星50周年。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周五(4月24日)在慶祝中國的太空日時宣布,即將執行的火星機器人任務將命名為「天問一號」。這個名字借用了詩人屈原的一首中國古詩,翻譯成「關於天空的問題」中國官方新聞機構新華社報導說:「在《天問》中,屈原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天空、星星、自然現象、神話和現實世界的詩句問題,顯示了他對一些傳統觀念和求真精神的懷疑。」
  • 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後可能會遇到的四個問題,第一個就很現實
    ,也就是2012年9月27日,NASA的科學家們通過好奇號傳回的照片發現了古河床,在蓋爾隕石坑北側邊緣和夏普山之間存在著很多碎石,而這些碎石與地球上水流湍急的河流中的碎石形狀極為相似。由此可以推斷火星上可能存在過河流。在同年10月,好奇號在火星表面首次抓取土壤樣本時發現,火星表現的土壤按重量計算,大概有2%的水元素,這也就意味著雖然火星的表面看起來漫天黃沙,但在其中還蘊藏著少量的水元素。這也為探測火星生命奠定了基礎。
  • 全球熱點:「洞察」號登陸火星 首次「交心」意義深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全球熱點)「洞察」號登陸火星 首次「交心」意義深  新華社記者  經歷6個月航行、近5億公裡徵程,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26日成功在火星著陸並傳回首張照片。這是人類首個致力於研究火星深層結構的探測器。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開啟,我們為什麼要太空移民火星
    今天看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的新聞,相信很多朋友不太理解這個計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我在這裡就說一下我的個人見解,歡迎各位看官指教。目前,美國俄羅斯和我們國家都要去探測火星,就連印度之前都發射了探測衛星去火星(雖然是失敗了)。我們去了解火星的各種情況,就是為下一步的火星移民計劃做前提準備。
  • NASA「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開啟首次火星內部探索
    這個造價9.93億萬美元的無人探測器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成功抵達火星登陸點,並順利傳回首張照片。「洞察號」正在開啟歷史上首次勘探火星內部的探索任務。「洞察號」帶著240萬個姓名登陸火星據NASA網站介紹,「洞察號」於今年5月5日從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在歷經6個多月、航行約4.82億公裡後,於美國東部時間26日上午11時47分開始進入火星大氣層並降落、著陸。
  • 馬斯克:2024年開始執行載人火星登陸計劃
    馬斯克:2024年開始執行載人火星登陸計劃馬斯克在Code科技大會上預計,SpaceX將於2024年開始執行載人火星登陸計劃,並將在2025年到達火星。當然,這些計劃都有可能推遲,SpaceX之前就曾推遲了獵鷹號重型火箭的發射——馬斯克表示,該公司希望在今年底發射這枚火箭。但SpaceX已經成功實現了多次火線回收任務,並計劃在未來幾個月重新利用這些經過回收的火箭。馬斯克之前就透露過登陸火星的野心,他甚至想死在火星上。「如果有機會選擇死亡的地點,火星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他說。
  • NASA公布火星水冰地圖,可開採水,人類何時才能登陸火星
    大家好,我是璀璨的猩猩很多人認為,與我們最近距離大約為5500萬公裡的火星可能適宜孕育生命,甚至可能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第二家園。如果,我們人類真的想登陸到火星,就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水的問題。太空人登陸火星和探測器登陸火星,完全是兩碼事,難度也不在一個層次。因為地球與火星的公轉周期不一樣,所以,每隔大約26個月,我們才有一個發射火星飛行器的窗口,意味著,如果太空人在踏上奔赴火星之旅,至少離開地球2年多。這麼長時間,沒法依靠地球進行補給,所以,如何解決太空人日常消耗物質的補給問題,成為重中之重。
  • 馬斯克正式公布火星登陸計劃 將在2024年送人上火星
    人類的下一站真的是火星嗎?對於科學狂人埃隆·馬斯克來說是這樣的,這一點從他近日公布的火星登陸計劃就能夠看出來。近日,馬斯克透露了其殖民火星的時間表,引發了全球網友的關注。SpaceX計劃在2024年將人類送往火星,並在2050年之前建立一個可以自我維護的人類殖民城市。
  • 「科技狂人」詳解火星計劃:2025年人將登陸火星
    「科技狂人」馬斯克詳解火星探索計劃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曾提出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計劃。他近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透露了更多火星探索計劃的細節。  作為火星探索計劃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計劃在2018年發射一艘貨運飛船前往火星,之後於2024年發射載人太空飛行器,並於2025年抵達火星。  新華社電 近日,馬斯克在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表示,前往火星長達數月的旅行「艱難、危險、難度極大」,但肯定會有人願意前往火星,「就像英國殖民地的建立一樣,有人願意冒險,他們希望成為先遣者」。
  • 登陸火星:火星載人登陸困難重重!科學家認為火星是人類的希望!
    神秘未知的火星星球我們人類早期於1969年就實現了登陸月球,時隔已過去51年了,載人登陸「火星」至今還是紙上談兵,並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真正擁有這項科學技術。這項「航天科技」問題逐漸向我們人類的科學家們招手,為什麼登陸「火星」這麼難?
  • 2024年重回月球,2033年登陸火星,NASA太空飛行計劃到底是什麼
    「總統也很坦白,這就是他的作風:『我知道你必須登上月球才保證火星任務的成功,但你要談論火星。為什麼呢?火星是會激勵全美國的跨世代的成就。』這是他想要的。」 「我們都同意火星任務是我們為之努力的跨世代的成就。」布賴登斯汀繼續道,「同時我們也需要在月球學習如何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和工作,以便我們能夠前往火星,並且建立去火星所必須的系統和能力。我們將在月球軌道上做到這些。」
  • 火星為啥這麼「火」|專家詳解多國探測計劃
    作者 | 池涵即日起,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美國「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將陸續奔赴火星。多國火星探測器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選在這個時間窗口密集發射?各國的火星探測又各有什麼特色?
  • 人類首次!中國最新太空計劃讓世界矚目,登陸月球背面才剛開始
    近日,據媒體報導,最近中國的最新太空探索計劃讓世界矚目,原來中國航天這次直接走出地球,並在使用嫦娥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而登陸月球背面的舉動在人類歷史上還是首次,就連美國都未曾實現,看來中國最新的太空探索計劃已經開始領先世界了,而且中國登陸月球背面才只是剛剛開始,下一步中國還將更深入彈射宇宙。
  • 登陸火星 盛宴啟幕
    尤其是最近幾十年,航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登陸火星」正成為世界各國爭相實現的深空探測目標。  為了探測火星,早在60年前,人類就開始發起各種火星探測任務。在各種類型的火星探測任務中,登陸火星無疑是其中難度最大的,代表了當今火星探測的最高水準。  按照計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將在7月至8月擇機發射,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 2019年登陸火星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將於2018年末到2019年這段時間進行登陸火星的第一次重型火箭的發射。這份消息是在一份NASA的內部報告中得到證實的,因為技術問題,這個時間已經比國會的計劃推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