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超院士
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峰。」
吳孟超就是那個「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從成功完成我國第一臺肝癌手術,到切除世界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從創立肝臟「五葉四段」理論,到形成完善的肝臟外科診療體系;從組建肝臟外科「三人小組」,到成立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從醫77年,吳孟超手執柳葉刀,在崎嶇的山路上披荊斬棘、不斷攀登,以創新之力突破多個「禁區」,帶領中國肝臟外科邁向世界領先地位,為無數肝病患者帶來福音。
▲吳孟超在校對《肝臟外科入門》譯稿,
這是我國肝臟外科方面的第一部醫學譯著
1888年,德國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肝臟手術。而此時,中國人對肝臟手術還十分陌生。
70年後的1958年,長海醫院收治了一名肝癌患者,並特請某國外權威醫生主刀。彼時的吳孟超作為助手,參與了這場手術。手術整整持續了5個小時,患者的肝臟不斷滲血。兩天後,病人因失血過多不幸去世。
同年,一個外國醫學代表團應邀到長海醫院訪問。看到當時中國的醫療狀況,其中一位日本專家斷言:「中國的肝臟外科要達到日本的水平,起碼也要二、三十年。」
外國專家的話語深深激怒了青年吳孟超。他徹夜難眠,連夜趕寫了一份報告給院領導,表明自己是中國人,一定要給中國人爭口氣。
肝癌被稱為「癌中之王」,致死率極高。而當時,世界上每年新發肝癌患者中,中國人佔到一半左右。吳孟超決心要把中國這頂「肝癌大國」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荊棘叢生。當時,全國連一本有關肝臟外科的專著都找不到。吳孟超一頭扎進圖書館,努力想從理論上尋找突破的路徑。苦苦尋覓之下,一本英文版《肝臟外科入門》跳入眼帘。如獲至寶,他當即下定決心翻譯這部著作。
為了能儘快譯出,吳孟超找到英文基礎較好的同事方之揚,共同參與翻譯工作。由於是第一次翻譯英文專著,加上對肝臟解剖和病理學知識知之甚少,兩人舉步維艱。為了啃下這第一根「骨頭」,白天,他們馬不停蹄地查房、看病;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擠出時間一字一句地翻譯。
雪上加霜的是,在這繁忙的翻譯過程中,吳孟超不幸患上細菌性痢疾,被送進傳染科隔離病房。兩天兩夜近40度的高燒和劇烈腹瀉,把吳孟超折騰得夠嗆。可體溫稍稍下降,他就讓妻子吳佩煜把相關資料和工具書送進病房,一邊打著點滴,一邊繼續翻譯。
經過40多天夜以繼日的努力,一串串生僻的英文單詞終於變成了一排排方塊字。
1958年,20多萬字的中文版《肝臟外科入門》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國肝臟外科方面的第一部醫學譯著,不僅為吳孟超真正跨入肝臟外科領域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中國肝臟外科的發展鋪下了第一塊基石。
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內部血管密布,手術時很容易造成大量出血。研究解決肝臟問題,必須先弄清肝臟內部結構。1958年10月,在醫院黨委的支持下,吳孟超和張曉華、胡宏楷組成「三人小組」,吹響了主攻肝臟外科的衝鋒號。
萬事開頭難。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沒有儀器可供使用,甚至連有關肝臟外科的醫療檔案也沒有。3個人擠在一間曾豢養醫用實驗犬的窩棚裡,靠著幾套舊桌椅、幾把普通的刀剪鉗鑷,開始了肝臟結構的解剖之路。
第一步,就是要做成肝臟的管道鑄型標本。
▲1958年,吳孟超帶領「三人攻關小組」製作了
中國首個肝臟血管鑄型標本
用什麼材料做?成為擺在吳孟超面前的一大難題。他們想方設法找來各種塑料顆粒,計劃將其溶解灌注到肝臟器官內,凝固後再將肝臟器官腐蝕掉,就可以得到完整的肝臟模型。
120多個日日夜夜,反覆試驗了20多種灌注材料,結果有的被腐蝕液一同腐蝕,有的根本無法成形。試驗一起步就撞上了幕牆。
一片混沌中,像牛頓被蘋果砸中後發現了萬有引力,一則新聞砸中了苦思冥想的吳孟超。
這天,廣播裡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運動員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桌球錦標賽上奪得冠軍。在大家為首冠歡呼時,吳孟超卻眼前一亮:桌球不也是一種叫「賽璐珞」的塑料做的嗎?
抓住這靈光一現,吳孟超帶著「三人小組」立即動手,將剪碎的桌球均勻融化,再重新灌注、凝結、腐蝕、修理……又經歷了兩個多月的反覆失敗和重試,終於,一個完整的肝臟模型呈現在眼前。
定型成功!這個如同美麗珊瑚的肝臟血管結構,從此成為一代代中國肝臟外科人的啟蒙教具。在成功喜悅的鼓舞下,他們一鼓作氣製成了108個肝臟腐蝕標本和60個肝臟固定標本。
▲在沒有任何外界專業參照的情況下,
自主成功製作出我國第一具完整的人體肝臟血管鑄型標本
乘勢而上,吳孟超迅速轉入對肝臟解剖結構的深入研究。
對照著文獻,他細細研究整個肝臟內部血管的走向與交錯,創造性地提出肝臟「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徹底顛覆了當時國際上對肝臟結構的簡單劃分。
1960年3月1日,這是中國肝臟外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一名全身麻醉的中年女患者躺在手術臺上,她的右肝葉長了一個惡性腫瘤。
醫院領導對這臺手術極為重視,安排了強大的專家陣容,麻醉師和護士也都經過嚴格挑選。由於對肝臟結構和血管走向了如指掌,原本是助手的吳孟超,臨陣被委以主刀的重任。沒有絲毫慌張,他穩穩地接過手術刀,開腹、探查、分離、切除、止血、結紮、衝洗、檢查、縫合……每一個動作都精準無誤、每一次出手都乾淨利落。4個小時後,拳頭大小的腫瘤被順利切除;術後3周,病人康復出院。
首戰告捷!吳孟超創立的「五葉四段」理論獲得臨床驗證,中國肝臟外科的手術登記簿上,寫下了最華麗的起筆。
▲「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法」成為
沿用至今的肝臟外科手術「秘笈寶典」
成功完成第一例肝臟外科手術後,吳孟超又接連做了近10例手術,每次都很成功。面對鮮花和掌聲,吳孟超卻沒有一味沉浸在喜悅之中,而是陷入了沉思。
肝臟外科手術,需要在手術過程中對一根一根血管打開再縫合,因此止血是決定手術成敗的關鍵。如何避免患者失血過多,是不能迴避的問題。當時,國際肝臟外科領域通常採用的是「低溫麻醉法」,也就是用冰塊將病人的體溫降至32攝氏度以下,再進行手術。但這種做法止血效果並不可靠,還容易給患者帶來其他手術併發症。
有沒有更好的止血方法?作為一名軍醫,吳孟超思考的是,肝臟外科手術不僅要適合和平環境,還要適合戰爭環境,在野戰條件下,哪有冰塊給傷員降體溫?他決定另闢蹊徑,探尋常溫下安全可靠的肝臟手術止血方法。
一天早晨,吳孟超在洗臉時,下意識地將水龍頭擰開又關上,再擰開再關上。盯著譁譁的水流,他看得出了神。
「我找到了!」吳孟超突然如同孩子般叫了起來。
「你找到什麼了?」妻子一頭霧水。
「我找到止血的好辦法了!」顧不上吃早飯,吳孟超急急忙忙地往實驗室跑去。
肝動脈和門靜脈是肝臟供血的「總閘門」,如果給「總閘門」裝上「水龍頭」,手術過程中就不需要逐個血管打開再縫合了。
興奮的吳孟超拉著「三人小組」,又開始了止血實驗。他們用一根橡皮帶扎住實驗犬的肝臟血管,先扎住10分鐘,觀察出血情況和監護數據,再扎住15分鐘、20分鐘、30分鐘……經過對數據的反覆比對研究,終於確定了肝臟切除手術血流阻斷的理想時限,創造性提出了「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這一方法提出後,在很多複雜的肝癌手術中都取得成功。到上世紀80年代,吳孟超和他的團隊的肝臟腫瘤切除手術成功率超過98%!這一創新的止血方法,不僅成為我國肝臟外科界的「法寶」,還走出國門,被國際肝臟外科界廣泛推廣。
如果說肝臟是人體的樞紐,那麼中肝葉就是整個肝臟的樞紐,是肝臟所有血管的必經之路。切除中肝葉腫瘤,好比高空走鋼絲,稍有閃失,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外科界將中肝葉切除手術稱為「禁區中的禁區」。國外很多外科專家對此類手術避之不及,國內更是還沒有人敢去嘗試。
▲1964年,因為突破了中肝葉手術禁區,
總後勤部為吳孟超榮記一等功。
1963年2月的一天,吳孟超被邀請到上海某醫院參加會診。病人的腫瘤長在中肝葉上,雖然最理想的方案是手術切除,但手術難度讓所有醫生望而卻步。
「救治病人是不該怕承擔風險的,如果前怕狼後怕虎,那禁區就永遠是禁區。」吳孟超決定試一試。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對30多條實驗犬做了中肝葉手術切除實驗,通過比較各種方法,制定出多套精細的應急方案。
手術中,吳孟超小心翼翼地將手術刀探進患者腹腔,經過一連串抽絲剝繭般的游離後,終於到達血管密布的中肝葉。
1個小時過去了,吳孟超頭上沁出了細密的汗珠,護士拿紗布為他輕輕拭去。2個小時過去了,再沁出,再拭去……6個小時後,吳孟超終於切下了腫瘤,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中肝葉切除手術,解決了世界肝臟外科的重大難題。而這一天,距那位日本專家的斷言,僅僅過去了5年。
一次又一次突破禁區,一次又一次創造歷史,讓吳孟超成為國際肝臟外科界最耀眼的明星。
1979年9月,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這是世界外科領域學術水平最高的會議,只有最優秀的外科醫生才能參加,吳孟超得到邀請。
到吳孟超宣讀論文的時候,他首先提供了一組讓人吃驚的數字:「本文分析1961年1月到1977年12月手術切除治療原發性肝癌181例,總手術死亡率8.8%,有6例生存10年以上……」
在吳孟超之前宣讀肝臟外科論文的兩名外國學者,做的肝癌切除手術加在一起只有18例。而講臺上的吳孟超一人就做了181例。181:18!驚人的對比,令會場一陣騷動。吳孟超接著對手術指徵、手術操作、手術死亡率、療效評價等4個問題的論述,讓所有人都感到新鮮、有價值。當他發言結束時,臺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會議中,吳孟超被增選為國際外科學會會員,國際醫學界以這種方式肯定了吳孟超,肯定了中國肝臟外科。
2005年,吳孟超參評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際著名肝臟外科學家、國際肝膽胰協會主席威廉士得知後,專門寫來推薦信。在信中,他熱情洋溢地評價這位同行:「吳教授對肝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矚目和敬佩!」
▲吳孟超帶領團隊相繼攻克
肝癌手術多項難題,使我國肝癌的治療手段不斷豐富
為提高肝癌外科治療的效果,吳孟超本著自主創新精神,在上世紀80年代繼續開拓肝臟外科的新領域,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肝癌外科治療新概念,在臨床研究上收穫一個又一個豐碩的果實。
1983年春天,一對來自浙江的漁民夫婦,抱著出生僅4個月的女嬰找到了吳孟超。吳孟超當即為這名腹部長了硬包塊的女嬰做了檢查,診斷為肝母細胞瘤。
肝母細胞瘤屬於肝臟惡性腫瘤,多發於3歲以下兒童。由於嬰兒體質差,血管細小且脆弱,手術風險很高,得了這種腫瘤,就相當於被判了「死刑」。儘管吳孟超已做了20多年的肝臟外科手術,卻從未接診過這麼幼小的患者。
天平的一邊是手術的風險、無法預料的後果,而天平的另一邊,則是如花苞般剛剛開始的生命。
在吳孟超心中,生命重於一切。多次會診詳細研究手術方案後,他親自主刀,為這名女嬰切除了重達600克的腫瘤。這一刀,吳孟超創下了世界肝母細胞瘤切除手術患者年齡最小的紀錄,也開創了為嬰幼兒成功切除肝母細胞瘤的先河。
在我國,約70%的肝臟腫瘤被發現時已是晚期,而且腫瘤巨大,若強行切除,容易導致肝臟代償功能不足,進而威脅生命安全。在一次又一次手術中,吳孟超也在悄悄地思考:能否先通過介入、放化療、注射酒精等方式進行先期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
1983年初,吳孟超正式提出了肝癌「二期手術」的概念。3年時間,吳孟超團隊用「二期手術」治療原發性巨塊型肝癌9例,術後1年生存率為88.9%,2年生存率為81.2%,5年生存率為61.5%,而以往巨大肝癌生存時間僅為6個月。世界肝臟外科手術,再次迎來了巨大飛躍。
不僅如此,吳孟超還帶領團隊相繼攻克了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復發再手術等難題,使我國肝癌的治療手段不斷豐富。
2006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會上,吳孟超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第一次頒發給一位醫學專家,也是黨和人民對吳孟超在肝臟外科領域持續取得創新突破的最高褒獎。
像一頭不知疲倦的黃牛,吳孟超攀登肝膽外科科學高峰的腳步永不停止。
「只會做手術的醫生只能算是開刀匠。」吳孟超常常用這句話教導自己的學生。在他看來,一臺手術只能救治一個病人,要從根本上解決肝癌問題,必須在基礎研究上不斷突破。
從臨床治療向基礎研究拓展,作為外科專家的吳孟超展現出超出常人的戰略眼光。
早在1976年,吳孟超就帶著學生,深入工廠、田間,在上海開展18萬人次的肝癌普查,探索肝癌早期診斷經驗,並在國內首創扁豆凝集素、醛縮酶同工酶等檢測方法,準確率達到90%以上,為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
▲吳孟超牽頭創建世界上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中心
——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上世紀90年代,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成立後的一次黨委會上,吳孟超提出要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專科醫院搞基礎研究,這在當時無異於天方夜譚。反對的聲音如潮水般湧來,「手術是治療肝癌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醫院的特色在於臨床治療」「基礎研究不但『燒錢』,而且見效慢,醫院資金緊張,沒必要搞基礎研究」……
幾十年的肝臟外科研究和手術經驗,讓吳孟超能以更深邃的目光眺望遠方。他平靜地闡述了自己的理由:「我做了一輩子手術,也沒能發現肝癌的致病原因和發病機理,而如果基礎研究對了路子,就能從源頭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沒有基礎研究,肝病治療就會永遠『瘸腿』。中國是肝癌大國,不要指望西方發達國家來攻克發展中國家疾病譜中高發的肝癌。」
懇切的言辭,說服了所有人。隨後,一系列舉措相繼展開。1993年5月3日,醫院設立了病理、生化、免疫、細胞培養、分子生物、同位素及動物實驗等7個研究室,並相繼成立腫瘤免疫、肝臟移植及內鏡培訓3個中心。1996年,醫院又建立中德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中日合作消化道內鏡臨床研究中心、中美合作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中心、滬港合作基因病毒治療中心等4個日後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的基礎研究實驗室。
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疏,但向前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止。進入21世紀,吳孟超又帶領團隊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肝癌樣本庫,由他主持或組織實施的肝癌介入療法、微創治療、生物治療、免疫治療、病毒治療等一系列療法相繼應用於臨床,先後取得重要突破。
基礎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指導,臨床治療又為基礎研究提供實際經驗。現今,吳孟超的「院所合一」「轉化醫療」理念,已經成為國內大型醫院建設發展的指導思想。
2015年,一位肝癌晚期病人找到吳孟超時,腫瘤細胞已發生多處轉移,不能進行手術。專家會診後一致認為,病人存活不會超過半年。在綜合評估病人的病情後,吳孟超建議進行免疫靶向治療。這一突破常規的做法,卻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不但腫瘤得到有效控制,各項身體指標也逐步好轉。5年過去了,這位病人還健康地活著。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吳孟超發現,我國雖然已經形成了若干肝癌研究團隊,但基本上是小而散的狀態。面對兇頑的癌魔,只有攥指成拳,才有打勝仗的可能。
2006年初,吳孟超聯合湯釗猷、楊勝利、顧健人、聞玉梅、鄭樹森、王紅陽等6位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關於「集成式開展肝癌研究」的報告,也就是後來被廣泛讚譽的醫學界「七君子上書」。這份凝聚7位肝膽醫學大家集體智慧的報告,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此後,80多歲高齡的吳孟超一直為創建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四處奔波。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12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立項,這是我國繼組建國家納米中心之後的第二個國家級中心。吳孟超帶著人精心選址,最後選定在嘉定區安亭鎮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
籌建期間,吳孟超無數次赴京協調溝通相關事宜。一天,吳孟超匯報結束,從機場出來時,非常疲憊,每走幾步就要扶著牆休息一下。隨行人員說:「吳老這個年齡了,不但要親自上手術臺開刀,還要為籌建新院不停奔波,真是蠻拼的!」
2017年初,一個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萬6千平方米的現代化建築正式竣工。那一天,95歲高齡的吳孟超激動異常。他相信,這個承載著他「攻克肝癌」夢想的世界一流研究平臺,必將助推中國肝臟外科事業再一次騰飛。
微信發布
本文轉自「海醫大發布」
監製|季 瑩
編審|王丹琳
編輯|方梅蘭
主管|長徵醫院政治工作處
原標題:《【創新之力】——吳孟超院士先進事跡系列報導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