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G事件說起,西方人是如何觀看「中國」的

2021-01-11 新京報

在消費主義高漲的時代,「東方主義」似乎永遠難以告別,但僅僅將質疑和批評投向被傲慢徵用的「中國意象」,是不夠的。

全文4157字,閱讀約需8分鐘

最近Dolce & Gabbana事件,起於這個義大利品牌最近放出的三部宣傳片:故意被妝容誇大「眯眯眼」(西方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之一)的亞裔模特,被出自西方人的畫外音指導著,如何用筷子吃下傳統的義大利食物。

這並不是一部讓中國乃至華裔觀眾觀看時覺得舒服的短片,羞辱或談不上,但已經顯得足夠傲慢。

這亦不是Dolce&Gabbana首次體現出這種傲慢,2017年Dolce&Gabbana所放出的一組標籤為#D&G愛中國#的宣傳照,同樣受到質疑。身著D&G華麗衣服的模特們,突兀地出現在衣著樸素的北京市民的旁邊,以自信的笑容迎接著鏡頭。市民們則失焦淪為暗淡的背景,唯一的作用是,幫助營造了一種格格不入的視覺氛圍。

▲D&G 2017 #D&G愛中國#宣傳照片。圖片來自D&G微博帳號。

這樣的視覺邏輯,似乎回到了19世紀末的西方對於東方的呈現脈絡——將中國表現為一個麻木、空洞,作為獵奇對象的「他者」,陪襯作為主體的西方。這讓人遺憾地意識到,來自西方的「同志」們在20世紀試圖推翻的「東方主義」的視覺抗爭,或是冷戰結束後的西方曾經主動積極的融入姿態,都已被遺忘。更悲觀一點,這似乎說明作為異域圖景的「東方主義」,在這樣的消費時代,只能被無可避免地裹挾於camp媚俗的時尚潮流,自此更有生生不息、難以告別的理由。

━━━━━

構建「他者」:被作為視覺奇觀兜售的China Man

攝影術被發明於西方。自然,西方有機會搶先將鏡頭對準了東方。

然而西方對東方——這種單向度的「凝視」 (Gaze)的誕生,即宣告著一種不平等的觀看/被觀看的權力結構被無可避免地構建,也仿佛一種天然的隱喻——19世紀的西方早已不伏地仰望中國這馬可波羅筆下的「天朝上國」,而是直起身子,仰仗著堅船利炮,傲慢地細細估量東方潛在的肥美殖民地。

這一俯視,反之又成為了西方找到自己、構建自身主體性的過程。在「粗野、麻木」的東方映照下,西方認為自己無疑是「文明、先進」的,以西方之長日,照耀世界,仿佛天經地義,正如薩義德在《東方主義》中闡明的,「東方」作為他者被構建,以凸顯出西方自身。

19世紀末,殖民主義進入了高潮,攝影機也已變得足夠便攜。進入中國的西方人,隨身攜帶著槍和相機。畢竟,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兩者都是可以進行「shoot」、於草莽村夫甚至是身著蟒服的清廷官員前,炫耀強力的工具。

他們駐留在本國的同胞,急於領略同樣的異國漫遊。因此,拍攝遙遠神秘的中國人(China Man)成為了一門火熱的生意。作為滿足獵奇的「視覺奇觀」,最早進入外國攝影家鏡頭裡的中國人,往往衣不遮體,抽著鴉片或是承受著酷刑,眼神往往麻木空洞,和鏡頭絕無幾絲有感情的交流。與其說是「人物攝影」, 不如說是「景觀攝影」。

▲西方攝影家拍攝的抽鴉片的中國人。

而當拍攝者和被拍攝者進入同一張相片時,代表「西方」的衣冠楚楚的拍攝者,則往往佔據中心,強勢地盯著鏡頭,而作為被拍攝者的中國人,木訥地窩於一角,眼神躲避,幾乎和背景合而為一。著名的西方攝影家,在1873年出版了皇皇四卷《中國和中國人圖片集》的蘇格蘭人John Thomson和中國人的這張合照,即是典型的一例。這或可說明,彼時西方對於中國的民族主體性的侵略邏輯,同樣折射到了視覺文化中。

▲John Thomson和中國人的合影。

━━━━━

來自西方的「同志」:從埃德加·斯諾到尤裡斯·伊文思

到二戰時,「共同的聯盟」超越了「民族」,加之左翼運動興起,來到中國的拍攝者,不再是「東方奇觀」的盜獵者,而是試圖忠實記錄下中國戰場的情況,例如大名鼎鼎的馬格南傳奇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荷蘭導演大師尤裡斯·伊文思。其中一些更是以自己為中國人民的「同志」,只是來自於西方,例如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諾。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1905.7.11—1972.2.15)。

埃德加·斯諾本想以中國作為他世界旅行的起點,但在1928年抵達上海後,他足足在中國停留了13年。對於同胞們的傲慢,他深有體會,在1930年所寫的一篇稿件中,他尖銳地諷刺了這一點:「『(在上海的)白人們,常用傲慢來描述中國人的態度,但事實正好相反,這些這上海的外國人,除了當自己的種族虛榮心和自負的表皮,被新的中國的獨立和驕傲戳痛之時,對於生活在他們周圍的中國人的所思所想,根本無動於衷」。在他的描述中,很少有美國人會說中文,在中國生活了三代的美國家庭也是如此。他們從未聽說梅蘭芳、陳獨秀的名字,甚至避開中國菜、聽到中國音樂就會尖叫。

不同於這些從來沒有到過上海以外城市的外國人,作為記者,埃德加·斯諾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廣泛的旅行,穿越大大小小的城市、鄉村,以平等的視角用文字和圖像,記錄下中國的社會現實:洪水、饑荒裡,中國人堅韌而靈動的臉。作為拍攝者,他也樂於融入於中國人之中——會身著馬褂擁著中國的兒童,也會穿著軍裝、騎在馬背上和軍人合影,與他們共同望向鏡頭,相視而笑。

▲埃德加·斯諾和上海兒童的合影。圖為《Ed Snow Before Paoan: The Shanghai Years》一書書封。

▲埃德加·斯諾和士兵們的合影。

這一時代中國在西方視覺文化中形象如此大的變更,也可有幾分歸因到紀實影像潮流正在進入中國。左翼運動者、紀實影像先驅尤裡斯·伊文思,結束了反映西班牙內戰影片《西班牙的土地》的拍攝,因受左翼組織的委託,來到了「東方戰場」拍下了著名的《四萬萬人民》。正如紀實運動所強調的,記錄的目的是為了關注傳達,乃至介入改變社會。在抱持這一思想的伊文思的鏡頭裡,中國人不再被作為距離遙遠的「他者」被高傲地加以凝視,而是作為主體本身,在銀幕上展現頑強抗擊侵略的生活百態。觀看/被觀看、西方/東方的天然結構,也因而被無形地消解掉了。

不過,假設來自西方的「同志」伊文思,也如埃德加·斯諾一般因為機緣成為「中國通」,無疑是一種浪漫的幻想。伊文思雖然一生以記錄中國為己任(抗戰時期的紀錄片《四萬萬人民》,新中國成立後的12集長片《愚公移山》),末了仍不得不通過影像承認,中國對於他,終究是神秘的、難以理解的。

在他九十多歲時拍攝的《風的故事》中,他自省卻也陶醉地讓自己和魔幻現實主義的中國影像同框出現:孫悟空喬裝成醫生,進入了他的病房,為他送來靈丹妙藥;衣袂飄飄的嫦娥,在他身邊翩翩起舞,西方面孔的他困惑地看著,試圖跟隨上她的引導——必須注意,在呈現自己西方面孔的同時,他堅持將銀幕上的自己包裹在中山裝之中。這一幕,幾乎是他一生的隱喻。

▲《風的故事》(1988,尤裡斯·伊文思)。圖片來自CCTV-6播放畫面。

━━━━━

別後重逢:試圖融入的姿態,總歸動人

「冷戰」陰影籠罩世界時,西方和東方都向彼此重重地關上了大門,卻又忍不住通過門縫,捕風捉影地想像對方。

沉寂了25年之久的神秘邪魅的東方博士「傅滿洲」的形象,借克里斯多福·李之軀,重新回到了銀幕。從1965年起的五年間,上映的傅滿洲系列電影足有五部之多:《傅滿洲的面孔》(The Face of Fu Manchu 1965)、《傅滿洲的新娘》(The Brides of Fu Manchu 1966)、《傅滿洲的復仇》(The Vengeance of Fu Manchu 1967)、《傅滿洲的血》(The Blood of Fu Manchu 1968) 以及《傅滿洲的城堡》(The Castle of Fu Manchu 1969)。

▲傅滿洲系列電影。

到1972年尼克森訪華,西方觀眾方有機會通過大眾傳媒,看見彼時真實的中國。

名為「 In China Now」 的VOGUE 1979年8月刊,刊載了隨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華的其夫人Nancy Kissinger在中國遊玩的諸多瞬間。上海街頭的這一幅圖,國務卿夫人自然是畫面重心,真正的視覺主體仍是雖然全員身著的確良,但是神色鮮明各異的中國群眾。

▲Nancy Kissinger在上海。

VOGUE也俏皮地將拍攝到的Nancy在廣場上揮手的動作,和中國大爺們練氣功的動作,拼貼到了同個畫面中,找到了某種近乎詩意的相似性。久別重逢的西方鏡頭裡,中西能夠和諧共存,也從另一個側面,有所反映西方試圖融入、加以合作的誠意。雖說文化曲隔總歸是會存在的,試圖融入的姿態,其實已足夠動人。

▲Nancy Kissinger揮手、中國大爺練氣功。

━━━━━

無法告別的「東方主義」:消費主義時代永遠需要的「異域圖景」

消費主義時代伴隨著全球化浪潮呼嘯而來,強力地騎劫了「民族」、「階級」等等議題,只為自身服務。更琳琅滿目的速食「他者」,為時尚業這樣的快速消費業所挪用、建立,成為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的「異域圖景」,加之於工業流水線產品之上,試圖偽造作為藝術品的「光暈」。看似刻奇,實則坎普。

「中國性」,被西方商業濃縮為性感純良的旗袍、吉祥熱鬧的龍鳳富貴,一經提煉,便被大批量生產。

旗袍輸出「中國女人」的性感、溫順,西方時尚業將之兜售給西方顧客,幫助她們cosplay《蘇斯黃的世界》中性感兼具純真的China Doll,添情加趣。

▲《蘇斯黃的世界》中身著旗袍的China Doll。

龍鳳富貴從中國出口之後,又轉往內銷,幫助西方商家,貼上懂得中國的標籤,只是效果往往不佳:2015年Burberry推出的限量版Heritage喀什米爾圍巾,繡上了一個大大的「福字」,本想討好數量猛增的中國消費者,最後也要被中國顧客認為是「尷尬且難看」的。

▲2015年Burberry推出的限量版Heritage喀什米爾圍巾,上有「福」字。

不過也不必過於自憐,「中國」不是唯一被消費的民族意象,同在東亞的日本人、西方內部的黑人族裔,乃至少數族裔的形象,都難逃被挪用消費的宿命。作為維多利亞的秘密「Go East」系列的一部分,一套被起名為「性感小藝伎」的裝扮,被指將日本身份簡化為異域幻想、性慾的刻板印象,挑動起對於亞洲女性的種族化迷戀。

「他者」也在西方文明內部被構建出來,以供消費。D&G在13年登上米蘭秀的作品,充滿了關於黑人女性的過時種族主義意象,大多數人認為印花形象實際來自於美國奴隸時代種植園的黑人女奴隸的形象(Jemima),實際上嚴重地浪漫化了奴隸制和種植園生活。

▲2013年,D&G米蘭秀的作品被指充滿過時的黑人種族意象。

此外,正如人們往往將薩義德及其「東方主義」基於字面,誤解為針對中國提出的概念,實際上,故土中亞才是他所指向的「東方」。更需指出的,倘若將「東方主義」僅僅指向到具體而固定的對象,無疑則是對「主體」、「他者」這樣值得探討、廣泛存在的對立關係的極大窄化。

畢竟,之於「東方」,往往還有「東方的東方」這樣的存在,而我們往往對其漠不關心。審視回自身,中國的商家不知何時起,也將消費非裔「他者」作為了潮流。例子很多,從朋友圈裡異常尷尬的黑人小朋友舉牌廣告視頻,到堂而皇之在大眾媒體上播放的將「黑人」洗「白」,難以擺脫種族歧視嫌疑的洗衣凝珠廣告,只是作為普通觀看者的我們,往往無動於衷。

在消費主義高漲的時代,「東方主義」似乎永遠難以告別,但僅僅將質疑和批評投向被傲慢徵用的「中國意象」,是不夠的。要警惕作為消費對象被創造出來的一切「他者」,警惕消費主義對於一切有價值議題的騎劫,這是我們在當前時代,對抗消費主義、避免社會窄化必須的自省。

文/逢舟 編輯 宮子 北北 校對 薛京寧

值班編輯 吾彥祖

相關焦點

  • 中國如何避免西方的現代性錯誤
    菲利普· 克萊頓教授認為,當下的中國領導人致力於推進中國成為生態文明國家,中國就有可能跳過西方過去200年間在發展進程中所犯的錯誤。本期刊發其記錄稿,以饗讀者。 菲利普· 克萊頓: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複雜的國家之一。它擁有世界上不間斷的最古老文明。並且,中國的變化速度非常之快。每個月,中國都會啟動一個影響成千上萬人的新的重大項目。
  • 中國記協指責部分西方媒體對昆明嚴重暴恐事件報導別有用心
    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負責人3日就部分西方媒體對昆明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報導的別有用心發表談話指出,有些西方媒體採取雙重標準,違背新聞客觀公正原則,缺乏起碼的媒體職業道德,中國廣大新聞工作者對此表示強烈憤慨。
  • 從《雪花與秘扇》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女性
    只能說,長久以來以花命名中國女人,是一種西方人的思維慣性。原作者雖然有華裔血統,但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觀看中國的方式都打上了東方主義的印記。  民俗電影中的民俗不是一個中性的概念,這種展示之所以吸引眼球,瞄準的是東方與西方、舊世界和新世界有高下之判的差異性;受眾是渴望在一個古老的國度尋覓東方奇觀的西方人。以強者自居的他們,想看到的是一個貧窮、愚昧、有異域風情的「他者」。而中國第五代導演一度以歐洲三大藝術電影獎項的評委會為目標人群,不遺餘力地這樣想像中國。
  • D&G的辱華事件,其實從2012年就開始了……
    ,反而引起了華人的義憤填膺「這是中國嗎?這是我爺爺奶奶輩的中國吧」「DGLovesChina?你不是愛中國,你是愛中國人的錢!」愛錢無可厚非,但你能不能取之有道?能不能走點心?Dolce & Gabbana關乎種族歧視的問題也不只是近兩年才發酵的早在2012年的香港,DG有一件著名的么蛾子事件
  • 西方人對中國龍的看法在變:東方祥瑞沒有攻擊性
    國內有人建議要修正「龍」作為中國國家的形象標誌,由此引起網上沸沸揚揚的爭論。主張「棄龍」的人認為,「龍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其形象往往會讓部分西方人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容易招致誤讀、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歪曲」。
  • 怒懟D&G辱華廣告的美國小哥更新啦 這次炮轟《紐約時報》
    這位本名內森·裡奇(Nathan Rich)的小哥是一位長期生活在中國的美國人,從事電影特效製作,其企業還參與了《流浪地球》的部分特效製作。在中國生活的經歷,讓裡奇了解真實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的,也讓他對於一些西方媒體扭曲抹黑中國的報導十分無語。
  • 西方人為什麼會被中國落後論洗腦?
    這一說法被西方媒體廣泛傳播,一時之間,"中國落後論"又一次在海外的社交媒體上流傳。事實上,"吃不起榨菜"這一觀點完全是一個偽命題,但偏偏為何西方人都深信不疑,認為中國很落後呢?比如中國的電影甚少會有"大英雄拯救世界"主義,而是群眾聯合保家衛國;中國的科研學者不會與群眾有分層,院士也親自下地耕作研學。  在外交會議上,中國總是謙虛和順,一直都以君子之態與世界和平共處。換言之,中國根本不在意外人如何看待我們,也無需迫切去證明什麼,因為默默耕耘總能有收穫,謙虛謹慎方能成大器。
  • 一種新型超導體:g波超導體,不是s波、d波、或p波超導體
    到目前為止,超導材料的歷史一直主要是圍繞兩種類型的故事:s波和d波。s波超導體具有在各個方向上各向同性的超導間隙,而d波超導體具有各向異性的超導間隙,並且在布裡淵區對角線上的四個線節點處的間隙均為零。超導體中的電子一起以所謂的庫珀對移動。
  • 中國發現這遺址讓西方驚訝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朝代,中外出現兩種不同意見,中國歷史專家認為是夏朝,而西方歷史專家非要眼見為實,以出土的文物為準,只承認商朝,為了努力證明夏朝的存在,說服西方專家,咱們國家開啟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沒想到有了一份新的收穫。
  • 這部紀錄片,再揭美國和西方人權虛偽面紗!美西方主流媒體集體沉默
    觀看《巍巍天山》後,相信很多觀眾都忍不住留下了眼淚,有的觀眾評價稱「用血淚說明恐怖主義是什麼」。之所以如此,因為《巍巍天山》不是電影,其所展示的畫面不是虛構的故事情節,而是真實事件的還原,是暴恐事件受害者、倖存者和親歷者的現身說法,是新疆各族人民的親身遭遇。
  • 彭軻:西方對共產主義中國的態度,一直是非白即黑
    當代中國並不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正穩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也不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對社會的嚴格控制,很多美國人和歐洲人都擔心中國正在崛起成為一個掌握了高科技的反烏託邦。然而西方的這種焦慮感與中國並沒有太多關係,它其實更多地反映了西方對自身未來的悲觀判斷。
  • 西方文化如何融入中國?有些源於創造性誤讀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保羅·韋納(Paul Veyne,1930-)在《人如何書寫歷史》一書中說: 一個事件只有在一個系列中才有意義,系列的數目是不確定的,它們並不按等級排列,而且我們將會看到,它們也並不向一個各種角度的實測平面圖中聚合。
  • D&G杜嘉班納你真的懂中國的筷子嗎 同樣是視頻為什麼區別那麼大?
    11月21日,大家都被西方國際服裝品牌Dolce&Gabbana(中文名為"杜嘉班納")"辱華門"的事情給刷屏了,而國內眾多原本將參加該品牌活動的明星紛紛站出來抵制該品牌,這一舉動,更是令事件進一步升溫。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2019年7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前沿教育高峰論壇上,杜鋼建、諸玄識、王佩良、李國防等教授學者關於「英語、英國人起源於古華夏」、「西方文明起源於古華夏」的學術報告,轟動了整個會場。在這次大會上,還成立了以杜鋼建教授為會長的「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
  • 為什麼科學誕生於西方而不是中國
    在如今資訊時代,網際網路,計算機,網絡傳輸協議,作業系統,資料庫等等都是都是美國人的發明,當然在吧這些東西應用方面中國現在做的很好,但是為什麼這種從無到有的發明中國做不到呢?在書籍《改變世界的1001項發明》中羅列了人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1001項發明,中國人在其中有30項之多,但是在30多項發明全部出現在公元1500年之前。而這1001項發明中有800多項都是公元1500年以後的。
  • 馬航事件的背後:中國很多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
    都直接推動了事件調查出現衛星與飛機之間的最後一次通信為3月8日8時11分。  當中國發布高分一號衛星在印度洋南部海域觀測到新的疑似漂浮物時,在珀斯的中國記者甚至被外媒記者圍堵,打探消息。中國軍機在搜索區域發現疑似碎片目標,中國媒體實現全球首發,被西方主流媒體署名轉載。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至於其它人,除了馬克思主義可能多多少少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大體上他們在讀書方面還是受中國傳統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儒家經典傳達出的思想,比如孝順父母與其日常生活關係更大。儘管幾乎所有人都能接觸到現代科學技術,但一般人並沒有特別多地去了解它背後的思想。當然,是否需要對大眾普及西方哲學,這很難講。但是對於中國知識分子來說,認識西方社會,我們肯定要對其有很深的了解。
  • 「穿越事件」推動西方時空旅行
    20世紀初,法國曾出現過一起撲朔迷離的「穿越事件」,它激發西方公眾想像力長達半個多世紀。1901年8月10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院長夏洛特·安妮·莫伯利和她的助手埃莉諾·喬丹(如圖)乘火車前往法國凡爾賽宮旅行。遊覽一會兒後,她們決定去城堡附近的花園散步並參觀下小特裡亞農宮。
  • 中國的龍與西方的龍為什麼長相不一樣
    龍是我們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形象了,但是如果讓你描述一下龍的具體相貌,可能每個人都會不大一樣。
  • 美媒:中國就像是世界中的一個「孤島」,而西方對此束手無策
    2020年的健康事件給每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春節臨近之際,我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健康事件。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如今的情況更是不容樂觀。自三月以來,美國也發生了健康事件。由於自身的疏忽,美國的局勢變得越來越糟,英國,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也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