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講壇是中科院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
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格致論道,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
12月23日,講壇邀請5位科技大咖(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宇宙天體、仿生材料、港珠澳大橋工程設計)和1位粵劇名伶探討未來生活。
這組合頗有趣味。5位科技,1位藝術。
有了足夠先進的科技,以後的世界還需要藝術嗎?
我以為:科技能改變未來,但藝術能讓我們追憶昨天,尤其是傳統藝術。
如今進劇場看粵劇的人是越來越少了。
但90九零後往前的每一位廣府人都會哼一句「落花滿天閉月光」吧。
這是出自廣東人最熟悉的粵劇《帝女花》,由任劍輝和白雪仙主演。
任劍輝和白雪仙有多紅?這麼說吧,連張國榮,也是瘋狂的任白迷。
有一次,張國榮來看粵劇,遇到了白雪仙,興奮得像個追星小迷弟。
他坐在臺下,一雙眼忙得不可開交。一時看臺上的唱戲,一時看臺下的任姐。一幕戲演完了,任白起身步向後臺,他還拉著熟人要跟進去後臺探班。
香港影視史的時間軸再往前推一點,粵劇界就是半個娛樂圈,粵劇泰鬥無一不是紅極一時的巨星。
毫不誇張地說,所謂港片風華,其實繼承了粵劇浩浩蕩蕩的戲寶遺產。
我們熟知的武俠片導演吳宇森。在出道不久的1976年,也編劇並導演了粵劇電影《帝女花》。
當年在香港的票房超過300萬港幣,創下歷史。
周星馳就是吸收粵劇寶藏的典型。他繼承了早年粵劇的提綱戲,就是吳亦凡掛在嘴邊的freestyle(即興表演)。
1993年的《唐伯虎點秋香》,星爺就大量使用粵劇元素,如數白欖、粵曲小調,施行隔代偷師,將粵劇的諧趣逗樂挖掘出來。裡面那首「燒雞翼我中意食」,事實上是改編自坊間傳唱的粵曲小調《三笑姻緣·虎丘山上逢美》。
不僅廣東人看過粵劇,聽過粵曲。全國聽過粵曲的人會不會有一半呢?我為什麼敢這麼大膽推測。還是因為周星馳。
電影《功夫》看過吧?該片是對《如來神掌》《七十二家房客》等經典粵劇電影的重構,90%以上的關鍵音樂取材於傳統粵劇粵曲。
輕鬆、幽默、來自民間的小人物是主角,這是粵劇與我國其他戲劇流派的不同。
而今天的演講者,廣州粵劇院紅豆粵劇團的陳振聲,也是這樣的人。
他是順德人,是的,就是那個2018年再度蟬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1位,誕生了碧桂園、美的,還有李小龍的順德。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他們村支書對他有看法。
村支書雙手放背後,慢慢走著,睥睨一眼陳振聲,說「依我看,你們這一代順德人中,你最傻」。
因為他學戲。不賺錢,還經常受傷。他是武生。
但他就是熱愛。他演講的題目是「活著就是唱戲」。
他的夢想是讓每一位第一次到劇場看粵劇的觀眾都成為以後的觀眾。
在我身邊,粵劇迷是越來越少。但一旦喜歡粵劇,會越愛越深。
藝術能為科技世界提供一種情感上的平衡。賈伯斯,他稱自己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
蘋果手機的成功,說明了藝術是未來世界的必需品。
在人工智慧時代,很多人力工作都可能被取代,但藝術的創作是無法被替代的。
相反,科技能幫助藝術家更直接地表達情感和感受。
日本視覺藝術家村上隆認為,科技可以幫助藝術家更直接地表達情感和感受。
56歲的村上隆如今用電腦工作,使用了很多3D建模程序,這些方式讓他的藝術表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未來,科技會改變藝術創作。
2016年,索尼的CSL研究實驗室合成了上萬張樂譜,用人工智慧生成了一首名為《Daddy’s car》(爸爸的車)的歌。
將來,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有可能是人工智慧。
《臥虎藏龍》的音樂創作者譚盾在這些年的音樂演出中,也大膽地在古典音樂中使用了一些新的科技元素。
他認為「所謂的科技美學,實際上是把科技當成一種有生命力、生產力,有精神文化的媒介。」
著名當代畫家陳丹青,大家都不陌生。他說過,藝術是沒有用的。如果硬要說有什麼用的話,那就是它讓你活得有意思。
藝術大概和釣魚、擼貓、養狗一樣。
任何個體的人類,哪怕是原始人類也需要某種藝術來表達情感。繪畫也罷,舞蹈也好。
未來的世界,不僅需要藝術品,而且需要不斷提高藝術的形式來滿足生活質量提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