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是實現強國的核心目標
什麼是綜合國力?我們將綜合國力定義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綜合的、實際的能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為什麼要將綜合國力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目標?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是中國領導人的核心目標,即「強國目標」,但是到底什麼是強國?如何界定它的內涵?如何進行歷史比較和國際比較?對此並沒有十分清晰的量化目標。
對國內而言,「發展就是硬道理」;對國際而言,「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也是硬道理」。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報告還提出,「到本世紀末,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在世界大國中首次將綜合國力作為強國目標。確立了國家發展三大戰略目標,其中增強綜合國力就成為非常明確的「強國目標」,並將一以貫之地不斷追求和實現這一目標。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還明確提出:「前十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計劃和2010年的奮鬥目標,使經濟總量、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個大臺階,為後十年的更大發展打好基礎。」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評價過去十年工作時使用了「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
由此可知,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領導人始終把提高綜合國力視為國家發展的核心目標,同時又視為評價國家發展績效的重要核心指標,而實現這些目標又採取了「臺階論」的路線圖,即每隔5年(指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上一個大臺階,特別是中國綜合國力及9大類戰略性資源佔世界比重,都是每隔五年上一個大臺階,經過25年(指1990-2015年),先是全面追趕美國,後是全面超越美國。
在分析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綜合國力及其相對地位變化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是實現強國的核心目標,也是判斷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標準。第二部分重點分析2000-2015年期間,中國與美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的變化,以及中美相對實力的變化。預測了到2020年中國與美國綜合國力佔世界總量比重的變化。
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大國興衰始終是世界格局演變的基本規律,它作用於各大國政治經濟等不平衡性規律,突出表現為它們的國家戰略性資源發展的不平衡性,更表現為它們的綜合國力的不平衡性。
眾所周知,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
對中國而言,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重中之重是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即與G20國家集團建立多元化的戰略夥伴關係,為中國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天時、地利、國和」。
我們需要回答幾個基本問題:一是進入21世紀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哪些大國崛起或迅速崛起?哪些大國衰落或迅速衰落?二是對中國而言,在它迅速崛起的過程中有什麼樣的戰略機遇?三是中國如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如何在南北國家中起橋梁作用,發揮全球影響力和領導力。
(一)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
進入21世紀,國際格局發生深刻而巨大的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大國經濟等不平衡性更加明顯,「實力才是硬道理」。這個實力不僅是經濟實力,也包括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以及綜合國力。
我們將綜合國力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有目的之行動追求其戰略目標的綜合能力,國家戰略性資源是其核心組成因素和物質基礎」。所謂「國家戰略性資源」,是指一個國家實現本國戰略目標所可以利用的現實的和潛在的關鍵性資源,它們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全國甚至在全球範圍內利用各種戰略性資源的能力,也集中反映在一國的綜合國力上。實際上,綜合國力就是主要國家戰略性資源的有效組合,為充分動員和有效利用來實現該國戰略目標(體系)。我們所稱的綜合國力就是各類國家戰略性資源之總和。